浅谈古典诗歌教学方法中的激趣

时间:2022-07-26 02:38:36

浅谈古典诗歌教学方法中的激趣

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大家所提倡的“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也就是说,教学应在“趣”上多动脑筋。教出意趣,才能使学生如沐浴春风,如饮甘泉,才能产生最佳的美感效应。因此,我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以趣字当头,努力抓住教材中的有关因素,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乐学,进而用以激活古诗中的形趣、情趣、意趣,使学生易于感知,感受和感悟古典诗歌的美。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画激趣

形趣是教学中直观形成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它具有审美直观效应。绘画,便是颇具“形趣性”的教学方式。由于诗歌与绘画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许多动人的古典诗歌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因此,教学古诗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讲解朗读诗句来调动生活积累,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再现出来。

例如《陌上桑》一诗中,诗人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衬托罗敷惊人的美貌。诗人为什么不正面具体描写?侧面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重点内容,我让学生用画来再现罗敷的美。这一下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他们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积累,分别画了十几张画,课上用语言描述出来。从学生们所画的画和所描述的内容来看,罗敷的美多姿多彩,有的把罗敷画成大眼睛,有的画成丹凤眼,有的画成弯弯的眉毛等。在这具体的描画中,学生不仅有着强烈的兴趣,也表现出了他们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画的美女罗敷不全是一张面孔呢?”同学们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因为诗中没有正面具体描写。”从而领悟到这是侧面描写的效果,它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你想象罗敷有多美就有多美,想象她是怎样的美就是怎样的美,它能达到使人意想不到的最佳的表达效果。因而学生认识到了侧面描写的好处。

二、以比出趣

古典诗歌成章于久远的年代,有些措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古今情同一理,教学时可以用与古人类比的方法而使课堂教学情趣化,让同学们得思想见解和情感体验与古人相碰撞,从而产生感应与交流,引起共鸣。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千多年前的作品,学生对其不易把握。“城阙辅三秦”写京城气势雄伟,点出繁华的送别之地,“风烟望五津”写遥远飘渺的五个渡口,点出荒凉的宦游之地。此情此景,友人别离,何以相嘱呢?教学时我首先讲明这一情景,然后设计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送别场面进行类比:在你同窗几载的岁月里,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相互间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友情,可有一天,却有一位好友要转学,要离开你,一日相别不知何时相见,车站送别,你会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谊,用什么话语来慰藉朋友的心呢?一个有趣而贴近生活的问题,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作了类比,学生明白了诗人描绘的特定环境,那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会深切地感动每一颗年轻而善感的心。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因年代久远给学生带来的阅读障碍,将诗歌意境拉到学生的身边,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这就是情趣的审美体验效应。

三、以读激趣

教材中有许多诗歌都是作者人生经验和感情的结晶,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感动。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人内心极度苦闷,又值中秋佳节,幻想脱离现实生活,飞到神话世界里。但他终于感到人间无比温暖,由消极避世转向积极处世。并由怀念弟弟转而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无限深情与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要想让学生领悟到词人此时的思想感情,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激情。于是,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词,然后向学生介绍词的写作背景,将词中令人感动的情绪调动起来,发挥、转化成自己充沛的激情,接着再一次范读。教师的真情实感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真情。此时,我的朗读已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感动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情趣,使学生用心去解读词句,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带着这种认知和情感,学生又去朗读,品味诗句,从诗词中获得了生活以及人生的感悟,从而真正理解了作者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以读激趣,是指教师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带动学生领悟诗词中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言和恰当的表情,可以使学生受到感动,感动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之中,那么,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四、以疑激趣

质疑解疑是启迪思维,深化审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仅会使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诗歌的意趣也很容易被激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智上的审美愉悦。

如教《君子于役》一诗,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这首诗的主题,我把诗中的乡村晚景图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为本课的导语:“时间追溯到大约两千多年前,在一个乡村的村头,日暮时分,一抹夕阳笼罩下的远山,渐渐被雾霭所遮住。在一抹残阳夕照的逆光里,伫立着一位妇人。在她的前面,一群群牛羊纷纷走下山来,走向圈里,她的身后,院子里的鸡鸭已经纷纷归入窝中。可妇人却久久伫立在村间,翘首期盼,还时不时发出声声叹息。暮色越来越浓,她的思绪越来越长。那么,妇人在期盼什么?又为什么叹息呢?”这一导语,加上这一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启动了他们的思维。这是一个直接切入主题的问题,因为眼前的暮归情境,更能引起妇人对远方服役丈夫的思念。这样就更能让读者领悟到思夫之情情深意笃,让人不能不同情这位哀伤的妇人,而痛恨统治者以及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这一问题解决的同时,学生们已经进行了一次理解作品思想意蕴的审美心理活动,整篇诗的深刻主题,与诗歌的艺术手法很容易就被学生所领会。

总之,教学古典诗歌,激趣很重要,方法也不少,我只谈了我的几点做法,也许是班门弄斧。但我想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形趣,情趣,意趣等不同的审美形态,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古诗领域和审美空间快乐地翱翔,就可以带领学生在自由感受美、体验美,到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轻松而快速地前进。

上一篇: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下一篇:采用多种方式评改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