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数学教材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时间:2022-07-26 12:50:53

正确把握数学教材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递知识, 而应研究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知识和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就必须正确把握初中数学教材, 对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并且鼓励他们大胆实践.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改变教材观

新课改既是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也是新教材的验证过程和改进过程,教师应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变,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新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不能只着眼于尖子生或聪明学生的培养,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所以钻研教材,更新认识,让教材向“学生学数学之素材”转变,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2.教材中问题生活化

生活化的问题创设,是基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研究数学,不仅解决了数学本身的知识性问题,又解决了生活中的技能性问题,体现出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生活化和应用价值.

例如,在讲“多边形”时,教师可以提问:统计大家上学、放学的方式,有多少同学是徒步而来?有多少同学是骑自行车?有多少同学是开电瓶车?又有多少是乘坐公交车?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能将车轮改成其他形状吗?如车轮为正方形、三角形或者椭圆形等,会发生怎样的状况?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生活中的观察意识.

3.结合实际,重组教材

教材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并非十全十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更应当创新,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包括变更教材体系,调整教材顺序,去除和添加某些内容等.教材的重组要以教学目标为先,抓住教材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选取最能体现问题本质和最典型的素材,建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时目标,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角度来处理教材、选择教法,优化课堂结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材的每个章节当做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体,把每道题看做是一个个课题来研究,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教师也可通过教材中的课题学习以及“阅读材料”等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激励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精彩.

二、以教材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1.培养猜想思维能力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没有定理之前”的猜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定理、公式或例题所省略了的探索过程,要求学生对问题的处理应当是先“猜”后“证”,提倡猜想与推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猜想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用多种教学工具,如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引导学生思考及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 在讲“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时, 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 即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设计引入, 引导学生猜想, 并最后证明自己的猜想.

2.培养化归转化能力

化归是指由未知到已知、由复杂到简单、由难到易的转化.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可进行化归转化训练的内容几乎无处不在.

例如,在运算中,减法向加法的转化,除法向乘法的转化;在解方程中,高次化低次、多元化一元、无理化有理;在对几何图形性质、面积、体积的研究过程中,复杂图形向简单图形、基本图形的转化.

3.培养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是提出问题、创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

例如,在讲“圆”时,知道圆与直线有相切、相交、相离三种关系,那类比一下,圆与圆又有什么关系?这并不困难, 其用意是教会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类比可以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进行类比;可以由“数”或“形”结构形式的相似类比;可以由解决问题的相似进行类比;可以进行由有限到无限的类比,由低维到高维的类比;等等.

可见,创新教学不是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而是以正确把握初中数学教材为基础.创新学习也不是“天才学生”的专利, 而是每个学生所固有的.我们要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优化数学教学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