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就业

时间:2022-07-25 11:25:59

强化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就业

摘 要:大学生就业不仅与国家政策、地域环境、专业知识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对高校而言,如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如何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高度重视的指导思想,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适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72 -03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虽然也经常出现某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等乐观报道,但对整个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统计却不容乐观,根据2011年6月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本科就业排名前50位专业的平均就业率才91.2%,相应的高职高专的就业率只有88.1%。这还是数据优化后的结果,比如数据中不包含招生规模过小的专业,也不包含继续深造的学生,更不包括很多民办院校。也就是说,每年从高校大门走出来的毕业生,将近有100万人没有工作,累计往年无法正常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大学生就业状况之严峻可见一斑。

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着很多原因,这包括一定的社会原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校的录取率逐年增长,导致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600万;其次新生劳动力增长速度过快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除了社会原因之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是重要原因。

众多调查发现: 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欠缺,工作责任感、职业操守素质不足,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缺乏, 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和蔓延。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与此相对应, 越来越多的岗位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们不是不招人,而是招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达不到所招聘企业的要求。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对就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缺乏系统性培养,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就业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而造成“就业鸿沟”的形成。因此,对高校而言,如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如何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一)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素质的集合, 在构成要素上包括诸多方面。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 AST D)指出就业能力涵盖了16 项技能, 包括5 个类别: 基本胜任力( 阅读、写作、计算) , 沟通能力( 说和听) , 适应能力( 问题解决、创造性思考) , 群体效果( 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 和影响能力( 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 等。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它首先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可以塑造和培养。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上,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影响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实践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二是知识拓展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即知识的开拓与扩展能力, 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三是创新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核心, 指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束缚, 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 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辅相成

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目前众说纷纭。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主要有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道德素质是做人的根本,身体素质是成为合格员工的基础,智力素质、劳动技能素质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可以达到,审美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精神追求。素质的“关键”是认知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不断地将外在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素质,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另一种理解是“素质首先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创新意识;再次是继续发展的能力和对新知识的及时吸收能力以及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能力教育”,通过素质教育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个性、服务社会为目的,以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根本,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保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大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使他们顺利就业,并使其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选拔学生,而是为了全面地培养学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因此,学校只有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也才能建立起学校的信誉,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系,真正提高就业率。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完善

在学校教育中,素质的培养往往由于难以量化而被忽视,或者简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道德素质教育,把体育课等同于体育素质的培养、把一些选修课作为审美素质的培养,这不仅片面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体的综合素质割裂,把无法用分值量化的素质强行分值化,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却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的指导思想

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人的教育,培养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归宿就是学会做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这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

素质教育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完美诠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而人格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而也不能单靠学校的一己之力来完成综合素质的教育。高度统一、重视的指导思想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的主客体对受教者的培养目标清晰明确,上下统一,综合素质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开展起来。

(二)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除了高度重视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外,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完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基本纲领,它不仅要符合学生自身特点,更要结合专业和岗位需求,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后续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严谨、客观的态度,更要结合高校的专业以及就业岗位、企业需求来商讨制定。企业在用人方面除了对专业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外,对综合素质要求也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每种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同时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引导学生往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的方向发展。探索“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合格基础上,选修一门以上的特长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与社会需求合拍,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三)适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而较忽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 其结果是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没文化 ,有技术无人文的大学生。以高职教育为例,教育部在2006年先后出台了14号、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及“高素质、技能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尽管在人才模式的内涵中有“高素质”的表述,然而,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与职业技能培养相比,“人文素质教育”模块通常是最容易被淡化的一块。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技能证书考试、从业资格训练等实践课程,占据着核心地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种类和课时却总量锐减。

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紧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 深化素质教育课程体制改革。

首先要构建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中心, 包括基本能力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在内的素质教育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始终瞄准市场需求的素质,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综合性,这样培养的学生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由于高职年限较短, 技能实训任务较重, 不可能开设太多的素质教育专门课程,应该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因此, 我们在进行专业教育时,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融入素质教育的内容,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内化和升华。

其三,加大公选课的开设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理工科学生修读人文社科及艺术类课程, 文科专业学生则增加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课程。通过跨专业选修的方式, 实现学科渗透和文理兼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有效的交际能力。

(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既然难以量化,就应该贯彻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实质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学校,教师往往是学生的镜子和榜样,是学生效仿和学习的对象,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不仅体现在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上,更体现在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治学态度上。一个道德修养高尚、治学态度严谨、有着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客观、积极的人生观的教师往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容忽视的榜样作用,在学生道德素质、审美素质方面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起到的作用往往胜过一门课程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能结合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要,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完善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优良的体质以及娴熟的学习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较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使社会能更好地接纳学生,切实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 ]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2]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彭金生,唐小红.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创新教育,2009,(04).

[4]吴玉静.如何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论,2011,(23).

[5]肖云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 高教探索,2007,(06).

[6]张进.提升就业能力: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7]谭属春.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2).

作者简介:

陆勇,男,上海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上一篇: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 下一篇:从《东方卫报》看地铁免费报纸的发展现状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