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插手砚的演变特征

时间:2022-07-25 07:18:34

宋人洪适《歙砚说》称:“砚之形制不一,古人有以蚌为之者,取其适用而已。”这说明古往今来,砚的形制变化都以“适用”与否为转移。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砚的形制大致有四个类别:扁形(包括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和随意形)、足支形、暖砚形和插手形。其中足支形砚指以足支撑的砚台,这种造型的砚台流行于盛唐之前,可能与当时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有关。足支形砚发展到唐代,又有了较大的改进,出现了箕形砚。它的外形因像簸箕而得名,两端翘起,一端平而宽,另一端较窄,呈圆形或方形,砚面前倾,底部前端着地,后有两乳足或梯形足。宋代的主流砚插手砚,就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

文献记载和出土砚表明,唐代早期的箕形砚砚面无折痕,但到晚期便出现了折痕。至五代,不仅砚面折痕更为鲜明,而且砚的前端渐呈方形,砚底乳足也变为梯足。这已经很接近宋初的插手砚了。北宋时期的插手砚尽管基本定型,但仍蕴涵着箕形砚较多的特征。从我收藏的四方宋代插手砚,可以看到箕形砚的遗风及其逐步演变的轨迹。其中较早的一方长19厘米,前宽12厘米,后宽13.5厘米,继承了箕形砚前窄后宽的特征;四边内敛,保留了箕形砚底部呈弧形的遗风(图1);砚堂平坦、砚池呈淌池式,也是继承箕形砚前倾的特征;砚底挖空、两墙足的内侧面外撇,致使左右墙足上宽下窄,形成所谓“收分”,这是箕形砚为了着地稳而继承了乳足或梯形足均外撇的遗风。第二方插手砚的特征与上一方基本相同,但略有变化,如砚堂与砚池分隔,中间只凿一凹槽相通(图2)。这方砚跟1973年安徽省合肥市兴集北宋包拯次子包授墓出土砚相似。第三方插手砚前后宽度相差甚微,四边略内敛,仍为裙足,但砚池深凹并与砚堂的功能明显分开,箕形砚的特征渐失(图3)。第四方插手砚变化较大,除砚底仍为裙足外,四边已不再内敛,前后宽窄一致,砚池雕成蝉首形,有了一定观赏性,箕形砚的特征几乎尽失(图4)。以我所见到的插手砚分析,北宋时期的插手砚应具备以下特征:1.砚体前窄后宽;2.四边内敛;3.砚池深凹、砚堂平坦或与砚池呈淌池式;4.砚底左右裙足;5.做工简练、古朴,线条流畅挺拔,突出实用。南宋以后,上述特征已渐消失,并出现了一些雕饰,使其更具观赏和艺术性。

责编一粟

上一篇:隋《张通妻陶贵墓志》拓本鉴定举要 下一篇:高校书法选修课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