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教育的个体性价值

时间:2022-07-25 06:53:19

论知识教育的个体性价值

摘要 自从文字产生以来,知识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知识教育的个体性价值:第一,丰富见识,增长知识;第二,提高认知能力价值;第三,个体自我意识的升华;第四,对个体实践的指导。并指出现存知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早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知识教育 个体性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01-03

“知识”一词从产生到现在,一直就是人们尤其是教育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柏拉图的“知识是精神食粮”,到华人首富李嘉诚的“知识改变命运”。凡此种种可以看出我们对知识的评价之高,那么知识到底有什么价值,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知识的定义、价值的定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什么是知识

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2.什么是价值

价值的哲学定义: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有用和有害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万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

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性能。人和具体事物、主体和客体、事情和事情、运动和运动、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是价值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现在大多数人所说的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的促进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性质和能力,是指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面价值。

3.二者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知识的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价值是知识所具有的属性和能力,任何知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具有任何意义的知识是不存在的。知识教育的价值实质上指的是知识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可能起到和积极作用。

二、知识教育的个体性价值

我们知道,知识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在文字出现以前,是没有我们今天所知的知识的。在教育史上,最初形态的教育是人们为了维持日常生活而把生活经验传给下一代年轻人的活动,他们所教所学的是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经验。而在文字产生以后,出现了以种族经验结晶为内涵的、以文字符号为形式呈现的作为精神客体的知识文本作为儿童学习的教材,同时也有了以教导他们学习此类精神客体为职责的人员即教师,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学习这些间接知识,学校应运而生。从古至今,学校一直是传播知识文化、培养学生个性、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地方。

学校教育以文字图像符号呈现的知识文本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材,并且教育形态经历了在生活和劳动中学,到在学校中学,再到终身教育之路,这样一条从实践中来又指导实践的路。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对知识教育价值问题也有不同的回答,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这样的趋势:知识教育对人的发展愈来愈重要,因此关于知识教育对于个人有什么个体性价值,急切需要一个确切的回答,很多学者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众说纷纭。本文就知识教育的个体性价值作粗浅的探讨。

1.丰富见识,增长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大部分是间接经验的知识。学生掌握知识就意味着他借助人类经验,超越个体经验,到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知或认识,弄清事物是什么,把握事物的特性。通过知识的学习,使个体对自己的过去赋予了意义,个体不单单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个体变成了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人,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在个体对自身的过去以及将来赋予意义的同时,个体也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赋予了意义,从而更加迅速地认识这个世界以便更好地适应改造世界。

学校里所教的知识一开始是原始时代的关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知识,后来随着知识的日渐丰富,学校可以用来教的知识也越来越多。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成为被教授的源泉呢?这个问题有过无数的答案,但深得人心的莫过于工业时代的斯宾塞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回答是“科学知识”。因为哪个国家拥有了科技知识,就意味着强大的经济,同时也就会成为政治上的大国。而这些同样适用于个人,于是科学知识近乎垄断了学校教育,以科学知识为导向,其他的知识似乎都可有可无。这样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教育极大丰富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20世纪中后期,知识的生产近乎膨胀,知识教育越来越关注知识与物质的符合关系,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实在,是固定不变的。知识的学习就是能够记住知识,能够重复知识,不存在对知识的所属历史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和个人的生活,和整个的文化是脱节的,儿童为学习知识而学习,儿童不是知识的主体,知识反而占有了儿童的大脑。知识把儿童打造为一个个一样的人,他们都有一样的知识,一样的目标。

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知识教育,以知识为中心文本的教育是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这就会存在一些问题,知识教育模式存在知识与文化分离、教书与育人分离、读书与做人分离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教育的最大缺陷在于,从根本上切断了教书和育人二者之间以及读书和做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本应当有的活生生的教育过程变得非人性化,将本应当有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得机械化和格式化,从而使教育失去了人文魅力,大大消解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学习失去了人文意蕴,大大影响了学生们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看到知识教育使儿童很迅速地占有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但他们是带着顶礼膜拜的心境去学习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知识教育应倡导开放的、个体的、情境的知识学习,知识学习应成为儿童探索和反观的过程。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知识教育应使知识走向学生,“把学生看成真正的人,注重生命的具体性和独特性,通过对理性的反思,通过对个体内心幸福体验的唤起,来克服知识教育中的个体物化的、无意义的存在状态,从而恢复生命的完整性和超越感。”

2.提高认知能力价值。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掌握认识的工具和方法。其中涵盖知识的工具价值和认知方法价值。传统的知识教育中的知识主要是学科形态的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可以训练儿童的信息捕捉和判断能力;符号思

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成为学生以后学习、工作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表达它的语言文字图像符号,也就是掌握观察具体事物的工具。可见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要掌握知识的内容,而且还要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方法;不只是得到对事物的认识,而且还掌握、解释、分析、概括事物的工具和养成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操作事物的方法;不只是获得加工信息、拓展认识的能力,而且养成接受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个性特点与倾向。这些观点也符合形式教育论者的主张,知识无穷无尽的,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量之巨大,学生不可能在其一生将所有知识都学完,当儿童走出学校,他所能记住的就是他已经学到的。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便是学校知识教育中留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在传统知识教育中,应试评价机制被强烈夸大,个体不去关心内容丰富的学科知识,而只是关心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知识学习仅是为了取得考试成绩,知识所蕴含的能力不在考虑之列。能力和知识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统一关系。知识的教育也不单单是指知识的传授,知识教育更深层的意义乃是学知识用知识,将知识用到人生成长、社会发展中去。能力也并非狭隘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品质。这种品质是我们最后所追求的,知识在更多的时候只是起一个跳板的作用。这也更加符合我们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和能力真正结合起来。

3.个体自我意识的升华。知识不仅有认知或是智能的教育价值,也有拓展人理解人生的意义、评价现实生活和选择未来生存的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是个人在与他人、群体共同生活、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对人的合理存在的意识,是人在对现实生活境遇的审视、反思、感悟、批判、选择、展望中形成的个人对人生意义、生活方式和社会理想的态度与追求。人的自我意识、人生智慧、精神境界、生存理想的发生发展源于生活,同时又有赖于知识的学习。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能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知识不仅以语言文字图像符号为载体积累着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陶冶、丰富、深化自我意识,启迪、调节、提升理解人类生存的能力与价值取向。个体通过知识学习,可以获得人类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个体学习了社会上人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个体在现实和以前的精神生活的思想碰撞中,思考未来社会的价值走向和对待社会现实的态度,合理处理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物质是第一位,学生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虽然从教师的教学中知道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合乎道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把它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人面前,特别是在利益面前,个人的自我意识尽失。我们时常在新闻在网上看到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自我意识泯灭,良心丧失的案例。留学生机场刺伤母亲,乘客搏斗小偷被伤无人上前相助相救,一大群人束手旁观,不禁让人心寒。这是因为我们知识教育取向的偏失。知识教育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儿童心灵的培养却如同虚设。“知识已对人类的心灵构成威胁,这种威胁不仅表现在知识对人类心灵的压迫,而且还表现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分裂,特别是理智与信仰、知识与智慧、科学与人文的分裂。”

4.对个体实践的指导。知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和变化规律,同时又理解主体的需要,也就获得了以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方法、工具、能力。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到个体实践中。知识一方面可以指导实践,使我们的活动目的更明确,方法更高效。另一方面,个体在生命实践中的价值观和经验又会融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如此循环的同化与顺应,就提高了个体的生命实践的质量,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为个体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传统知识教育注重学科形态知识学习,个体的知识学习不是为了个体生命实践的完善,而是为了满足功利的需求。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是为了趋利。为此应该改变这种取向,在与知识的互动中认识知识与自己的关系,注重学以致用,将知识运用到个体实实在在的生命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价值,并生成新的知识,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形态,实践的过程就是个体生命的发展过程。知识教育也是个体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和接受的过程,在对话中,个体生命实践的知识获得碰撞,避免了知识理解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为生命实践提供更多的视角。最重要的是明确知识学习的生命意义,而不是功利主义取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2]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建构[J].教育研究,2004,(5)

[3]钟启泉,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J],教育研究,2006。(5)

上一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在习作批改中呵护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