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生态环境调查”系列之一构建城市与产业双转型生态新干线

时间:2022-07-25 06:03:15

“十三五生态环境调查”系列之一构建城市与产业双转型生态新干线

开栏语

治理环境污染,寻求生态环境平衡,实现社会经济双翼齐飞的生态发展新格局已成为当下主旋律。自本期始,《经济》杂志开设“生态经济”栏目,该栏目由《经济》・中国生态经济研究院出品,调研当前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寻找创新模式,推出优秀榜样,为未来生态经济发展趋势提供智力支撑。

广东省湛江市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的过程中,很好地构建起生态新干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湛江初步实现了“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的绿色崛起战略规划目标,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处南海北岸、大陆南端的湛江,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展落后,一度被指为“人口大市,经济小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历史上的湛江错过了太多;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机遇中,湛江的既有优势需要得到充分发挥。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可以说,湛江是当前工业化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统一体最好的地方追溯标本。

产业转型:工业产业生态化实践

湛江的美丽,只有到过湛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

湛江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地处两广交汇处,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到“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再到“中国十佳低碳生态城市”,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湛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

在任广东省委书记时曾到湛江考察,提出了“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的目标。当时,他站在一望无际的红土地上,对湛江的领导者说:“别人现在有的,你们很快就有;你们现在有的,人家很难再有。”令在场的人印象深刻。

湛江一方面要l展,改变历史以来的落后面貌;另一方面要坚守蓝天碧水,不触底线。突破点在哪里?蓝色港口经济成为它为数不多能攥在手里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由此,湛江提出的解决思路是,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引入传统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在历史湛江赋予再发展机遇之时,走一条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以前湛江港口是“过路港”,虽贵为“南海明珠”,但系中间周转,少有加工,难以产生附加值。“现在我们要发展临港工业,我们不是处处开花,首先是集中在东海岛这个点上,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去规范发展行为。”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对调研组说。

为了拉动GDP和港口物流产业,湛江谋划建立了产业转移园,同时引入湛江钢铁项目,在湛江东海岛上拉开了钢铁、石化、造纸工业建设的大幕。相伴而来的问题是,被当作支柱产业引进和打造的钢铁、石化、造纸,也是当时被广为诟病的传统产业污染源。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摆在湛江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重大课题。

“我们正准备申请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因为东海岛现在的产业选择主要是钢铁、石化、造纸,从环保的角度来讲,我们会面临产业选择带来的压力,但湛江正全面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产业生态化,既要发展,又要少污染。”湛江市环保局局长李心声表示。

工业产业生态化是湛江的发展目标,核心是利用港口和岸线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同时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重点工业企业生态化改造,课题组对此做了实证调研。

港口循环经济:“钢铁+石化”产业耦合循环

湛江依托东海岛的港口优势,以湛钢项目和中科炼化项目构建钢铁和石化两大产业耦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申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

一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建设和完善钢铁、石化各自的产业链条,促进本身运转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逐步提高两大产业的耦合度,推进两大产业原材料供应、能源消耗、“三废”排放、产品销售与物流等环节的高效衔接,促进整体运转效率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力争成为重化工业之间耦合循环经济领域的示范。

同时,港江还围绕钢铁、石化两大产业,构建上下游产品供销链条,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域整体运转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调研组赴湛江调研恰值湛钢点火一周年,高耸入云的烟囱矗立在晚霞中,有力的管线掠影在海天之际勾勒出一幅恢弘的画面,颇显壮观之美。

湛钢项目是在广东省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614万吨的基础上实施的,历经30余年的时间,总投资696.8亿元。目前主要产品是制造汽车所用的热轧精品高端板钢,主要供应我国两广及东南亚地区。调研组发现,这个处于全世界最先进行列中的钢厂,不仅生产工艺世界一流,环保排放管理也是世界最严。

该公司总经理刘代德介绍说:“湛钢建设初期就按照国家排放要求来设计。建设过程中,国家又出台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最严限排标准。严格地说,湛钢不在珠三角之内,但是我们还是按照特排标准升级改造。节能环保特排标准升级改造是什么概念呢?就投资额而言,环保投资约60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

湛钢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着力打造生态钢厂。主要是采用先进的设备及节能环保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低能源消耗、高能源转换,不给当地“造负”。

比如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湛钢投资6.7亿元,建设了23套水处理系统,包括常规生产废水处理、深度废水处理、生活水处理、酚氰废水处理、冷轧废水处理等设施,实现了100%的废水处理;同时采用串联供水,实现了98%以上的水资源重复利用。每年厂区废水处理回用量约120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蓄水量的1.6倍;在水资源获取方面,实施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纯水和废水回用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湛钢基地淡水资源缺乏的难题,减少了对社会淡水资源的消耗。

在固废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湛钢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化,在企业内部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最大化,兼顾了社会产业链之间的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实现了高效率、低消耗和低排放,综合利用率达99.96%,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建设了含铁固体废物处理中心,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全厂含铁尘泥100%厂内循环使用的钢铁企业。

在湛江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湛钢通过绿色沟通机制,与周边和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构建了和谐的企业-地方关系,用各自的资源互通有无,充分实行循环利用,实现和谐共赢发展。与“近邻”中科炼化项目合作,进行能源和物质的交换,运输渠道和中转环节共享,互惠互利,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与市政部门合作,对所在地东海岛的市政生活用水集中处理并回用,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减少了钢厂的淡水资源消耗;在高炉预留喷吹口,在社会配套政策成熟后,利用高炉热效应处理钢厂及社会废旧塑料、轮胎以及工业垃圾,以减少工厂及城市垃圾。

同时,湛钢作为一家企业,在环境成本、产品成本、总成本和收益之间形成了特有的比较优势。

“湛江工业化程度较低,但湛江有区位市场优势,两广地区是钢材需求大省。我们的产品既可以向两广地区供应,还可以辐射到东南亚市场。另外,钢厂矿石主要是依赖进口,湛江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物流优势,矿石可以很快到达钢厂,与内陆钢厂相比,运输距离大大缩短。”刘代德总结。

湛钢落户湛江,利用比较优势,不仅实现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同时为广东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作出了贡献,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并保持区域生态良好,是传统产业在湛江实现多赢的最好佐证。

“生物质+光伏”新能源模式

湛江以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为载体,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质和太阳能资源优势,最大化利用生产企业的有限空间,实现了生物质发电与光伏发电两种新能源的立体架构和互补应用。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作物秸杆和林木砍伐加工的废弃物都直接用于炊事和取暖,甚至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能源转换效率仅为10%左右。这不仅会产生大量废气,还容易引l火灾。利用生物质能源发电,既可减轻大气污染,生物质燃料燃烧后还可作为优质肥料直接还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粤电湛江生物质电厂总投资9亿元,理论回收周期11年,是全国单机容量及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生物质发电厂,也是世界最大的生物质电厂。发电机组年设计发电量6亿多度,每年节省约20万吨标煤,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另外,秸杆的采集每年还可为当地农民增收约3亿元。

同时,该公司在物料存储库房顶上建设了容量为1MW光伏发电项目,与生物质发电项目组成了新源发电集中示范基地。光伏项目采用多晶硅光伏组件,已于2012年8月21日建成发电,光电转换率达14%以上,年平均发电量为108万千瓦时,每年可替代标煤389.31吨。

该公司总经理黄家崧对调研组表示:“除了利用厂房空间开展光伏发电,目前也在对厂区周边风能发电进行可行性研究。”这种精细化利用大自然资源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企业生产层面外,该电厂还把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公司园林绿化结合起来,园区绿化责任分配到每个部分,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造纸业循环经济模式

作为湛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浆纸业,在传统理念中属于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对湛江的生态贡献是否成正比?很多人抱有疑问。

“作为一个湛江的造纸企业,尤其像湛江晨鸣,现有自己的制浆生产线,如果没有好的循环经济项目及环保处理方式,整个公司不会有任何利润。”湛江晨鸣浆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峰伟对调研组表示。

湛江晨鸣碱回收生产线是整个循环经济的主线,项目配套日产蒸汽600吨的碱回收锅炉,每年回收石灰1000多吨,重新用于制浆漂白生产线。“制浆造纸是一项高成本、大投入的工程,水、电、气成本占比很高。我们通过碱回收锅炉蒸汽回收和石灰漂白液回收,生产成本低于没有做碱回收的企业。”常峰伟说。

如此,循环经济的效益就被创造出来了,同时环保功能也得到提升。公司制浆所产生的废弃物全部作为燃料用于发电;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COD排放指标小于80毫克/每升,排水的指标远远优于国家排放标准;自备电厂烟气除尘效率达到99.98%,脱硫率达到95%。

除了重点工业的内部循环模式,湛江还将循环经济延伸到整个城市资源上来。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市政资源与企业资源之间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循环对接,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重复利用,即“资源-产业消费-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可以说,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湛江实现城市、产业“双转型”的必由之路。

以三大“传统型高污染”产业安身立命的湛江,201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380亿元,同比增长8.5%,比广东省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同时,湛江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2%,PM2.5年均浓度值为2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为3.20,在广东省排名第二。

事实证明,湛江三大产业虽然传统,但却是经过科技、循环、生态化处理的产物,其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对湛江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贡献”。在别处是去产能的对象,在这里却焕发出新的生机。

城市转型:构建

“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基础

调研组在湛江调研期间,恰值《湛江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2015-2025年)》出台,是城市转型的全面版。用这个规划与当下湛江的实践相对照,能够发现,基于自身城市发展规律和从现实需要出发,加快城市转型发展,打造绿色城市的实践与探索,需要具备“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城市转型就是一句空话,顶多也就是一些枝枝节节的形象工程,难以升华。

目前,湛江工业已经构建起循环、清洁、低碳的产业体系,效果非常明显。湛江的产业发展汲取了以往大城市病的经验教训,坚决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之路,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转型。

为此,湛江率先提出“三个城市”(海绵城市、循环城市、脚印城市)的概念,并将“三个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推动城市转型,带动产业调整,实现产城融合、升级发展。

“产业转型的方向是绿色化,城市转型的方向是生活化。”在王中丙看来,湛江提出建设“三个城市”其实就是按照“车行顺畅、慢行宜人、水行生态、风行流通、物行循环”的要求,努力实现产业绿色化和城市生活化。这也成为《湛江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2015-2025年)》的指导核心。

“脚印城市”低碳实践

南北纵贯湛江市区的椹川大道全长9公里,自2014年底“瘦身”,机动车车道宽度由3.7米改为3.25米,40%多的路权分给了公交车、电动车和自行车。

交通改造是当前湛江城市变革的一部分。2015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脚印城市”是湛江低碳城市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脚印多了,车印就少了。王中丙市长将其归纳为三个优先:步行优先、骑行优先、公交优先。如何实现这“三优先”呢?他对调研组介绍说:先把围墙打开,建设紧凑型街区,让市民在步行可达范围内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二是打造可以随时停下来的生活化街道,不再像现在的城市马路一样,冷冰冰的还很匆忙;三是路权的科学分配,新建道路40%进行低碳出行规划,分配给公交车道、电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四是建设连续的城市绿道,骑自行车可以不下来,目前湛江城区的绿道总长度达300公里;五是建设公交都市,发展大运量公交、新能源公交和轻轨交通,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越来越多的公务员和市民已经在骑自行车上下班。

其间,湛江市探索TOD开发模式,按照公交、行人优先的原则重新分配路权,缩窄机动车车道,划出公交专用道,改造了市区32条道路。到2020年,低碳出行分担率达到60%,是湛江“脚印城市”给自己提出的生态指标。

金沙湾片区垃圾分类试点

定位于生态海湾城市,湛江把绿色循环发展的理念延伸到了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深入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例如,在城市管理方面,湛江市正大力推进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建设循环型示范社区和美丽社区等。

金沙湾片区作为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坚持“五分”原则,即分类、分袋、分放、分运、分责。赤坎区和相关部门采购并安放了1100个分类垃圾桶,免费向片区居民发放了100多万个垃圾袋。市供销社成立了再生资源回收队伍,设置了金沙湾再生资源回收站和有害垃圾存放铁皮屋,购置了垃圾清运三轮电动车12台,实现“六统一”,即统一全程管理、统一培训规范、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统一运输车辆,确保垃圾分类、回收、集散、运输等全过程规范运行。

据赤坎区副区长甘强介绍,自“六统一”实施以来,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截至2016年6月11日,共回收可回收垃圾1200斤,有害垃圾35斤。目前,金沙湾片区可回收垃圾的回收量从刚开始的每天12斤,增加到每天约200斤。

有统计数字显示,运到垃圾焚烧厂的垃圾去年5月为147吨。垃圾分类自6月开始后,6月为144吨,7月为135吨,8月为132吨。也就是说,8月比5月片区垃圾减少15吨,减量幅度为10.2%,效果十分明显。

湛江市注重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引导废品回收行业规范发展,用市场力量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形成了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的又一个支撑。

生态效益贡献

通过发展临港工业,引入传统产业,推动湛江绿色发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转型,进而又带动产业调整,实现产城融合、升级发展,是湛江城市与产业“双转型”的实践逻辑。其中,绿色生态是核心支撑。

目前,湛江已初步形成“海、城、河、湾”的生态基底,先后获得“花园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使得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了较好的基础。对此,调研组对发展中的湛江生态效益贡献做了数据提取。

节能减排成效

湛江的节能减排目标已经实现。2015年,湛江市单位GDP能耗、碳排分别达到0.373万吨标准煤/万元和0.686万吨CO2/万元,相比2010年分别降低18.56%和19.16%。2015年,湛江市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化学需氧量8.65万吨,氨氮1.11万吨,二氧化硫3万吨,氮氧化物2.38万吨,比2010年分别下降18.09%、13.28%、4.76%和37.37%。

工业是湛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15年,工业单元的碳排放总量达到1426万吨CO2,约占能源消耗产生碳排放总量的57.7%,是湛江市碳排的最主要来源。

已形成一定规模碳汇能力。2015年,湛江市碳汇规模达879.43万吨,相比2010年增长36.74%,碳汇减碳规模占能源碳排放量的35.58%,对湛江市降低碳排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去产能

“十二五”期间,湛江完成83个重污染减排项目,整治淘汰燃煤锅炉140台;累计关停水泥产能353.8万吨、造纸产能27.64万吨、印染产能1.39万吨。

能源结构调整

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实施新建项目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挂钩机制,增加天然气供应渠道。2014年?2015年,湛江清洁能源使用率分别为54.03%、76.79%,呈逐年上升态势。

生态恢复治理

至2016年,湛江已完成森林碳汇造林、低效林改造9.25万亩,实施桉树纯林改造1.8万亩,营建热带季雨林1800亩,建设森林公园37个、湿地公园8个,营建沿海生态景观林带超过12.8万亩。

上一篇: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关系初探 下一篇:女儿,另起一行同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