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原生态民歌的功能

时间:2022-07-25 04:11:04

河南原生态民歌的功能

河南原生态民歌是生活和艺术的结合体。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属于音乐,具有音乐艺术的特质。①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它属于生活的本体,与小农经济社会的各种习俗密切相关。而这种小农经济的社会形态、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以原生态民歌为中介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河南原生态民歌对于人民生产劳动的促进

促生产、求生存是人民最基本的观念,也是河南劳动号子、田歌车水歌、农业祭祀歌、家庭劳动歌的主要功能。就河南境内的黄河拉纤号子而言,随着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变,如今演唱的人不多了,曲目少了,但在某些特定时期的集体劳动中,它们对调节或统一肢体动作、鼓舞干劲、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来说还是功不可没的。

河南省周口市沙河中下游区住着一位名叫买锁的回族老人,老人年轻时的生活非常辛苦,上有父母双亲,下有7个儿女,生活贫困,还欠了不少债。除了干地里的活,他还常常和大儿子一起驾着小船去河里捕鱼好多赚点钱度日。父子俩总是凌晨4点来钟出发,一路上时而奋力划桨,时而匍匐拉纤,花大力气时,老汉就唱起号子为自己增添能量。他的号子不太悦耳,根据调度小船和用力的需要即兴而歌,断断续续、时长时短,与劳动气息相结合,没有完整的曲调,也没有明确的歌词。有趣的是,连有时候机帆船都不可逾越的险情,可老汉愣是靠唱着号子和儿子肩拉手推、齐心合力,成功地绕过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逆流而上。弯曲的背影、沉重的脚步、粗直的嗓音,折射出在传统生活、生产模式下创业的艰辛和困境中磨炼出的坚韧性格。

河南自古就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产区。田歌是农民在田间从事劳动时所唱的歌。据文字记载,田歌的演唱可追溯到《诗经》。河南民歌受生态环境历史地理文化等影响,北部与南部形成两个迥然不同的田歌流行区。豫北民歌处处表露出黄河流域的麦黍文化特色。由于北部平原水少,靠利用天雨,其劳动方式普遍采用黄牛、马、骡等耕作拉载,以及靠人力推车,这样就出现了如项城县的《推车歌》,歌中唱道:“推小车,不要勤,只要屁股磨得匀。”豫南属亚热带,天气多雨,决定了此地区为稻区文化特色,这样就出现了如桐柏县为田浇水的《车水歌》,歌中唱道:“小小水车四顶头,架在淮河水里头。不怕老天不下雨,不怕烈日当头照。车得淮河水倒流。”这首《车水歌》用的是桐柏民歌中的一种歌调,叫做“车水调”。车水时,水车上坐四人,称四顶头或四楞头,每人手里各持锣鼓家什一件,边唱边蹬水车,每唱一句打一阵铜器作为过门。

河南的家庭劳动歌颇多,而且最多的是妇女劳动歌。这一来说明我国劳动妇女的勤奋,二来可看到历史的传统影子。“男耕女织”是性别上的习惯分工,在河南地区,家庭劳动与田间、山野劳动相区别,成为一项独立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劳动。家庭劳动歌有纺、织、缝、补、绣等几方面的内容,劳动者一般一人或与邻居、姐妹、姑嫂在一起做手工活时边劳动边演唱,融合着女性的劳动艰辛,又蕴涵着女性难以言喻之情。如武陟县的小调《刺绣歌》唱道:“玻璃房,明朗朗,两个小姐绣鸳鸯。绣那鸳鸯没处放,放在嫂嫂枕头上。”这些民歌一方面说明了女性在家庭劳动中衣、食、住、行所占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河南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打粮自己吃,做衣自己穿,造成了长期以来的人际关系分割,经济发展缓慢,妇女们只能在这种氛围中歌唱,抒

发她们的情感,倾吐她们的苦乐。

河南原生态民歌对人民婚姻、家庭、宗族关系的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而支持家庭的重要手段――婚配就成了人一生中的重头戏。因而,在我国民间与婚俗密不可分的婚俗歌十分丰富。河南地区从订婚到婚礼都离不开唱歌。包括合字、撒轿头、拜天地、喝团圆酒、撒床等一整套程序,每道程序又都有一定程式的短歌以渲染喜庆气氛。如镇平县的《赶嫁妆》:“一更鼓儿天,一更鼓儿天,二家里贤妹商量把忙儿参,点着灯就把那话儿摊。大姐便开言,贤妹听心间,你绣那披风啊我来绣云肩,零碎活与你们不相干……”

在婚礼当天更是热闹,娶亲的花轿起程了,观看这支迎亲队伍的旁观者,便唱起赞歌,以壮行威,如项城县的《赞行歌》。在花轿的行进中,沿途村中的人们为了使花轿停下来看热闹,在路上随便放置一件东西,阻止花轿进行。这时歌手要就各种不同的障碍物即兴而歌,直到搬掉障碍物,如项城县的《除障歌》(这是一首套歌,包括砖头拦桥、扁担拦路、扫帚拦桥等18首歌曲)。若在迎亲途中两顶花轿走碰面了,就要对歌来解决,规矩是输者为赢者让路。一般来说都要先唱试探歌,投石问路,征求对方意见,看对方是否愿意对歌。如项城县的《对轿歌》:“迎面一枝花,两下把路搭。送客勒住马,故曰把笛煞。两下对了面,必定把嘴拿(指互相斗嘴。这里指互相友好对歌)。搭住点,站稳脚,问问会友该哪个?”

对歌中的轿歌不一定是有问即答,也可以即兴创作,围绕一件事物命题歌唱。经历了一路的坎坷,花轿终于到了男方家门前,前来庆祝的人们在新娘下轿后怀抱柳斗,内盛铜钱、蒸馍(特制的小馍)、五谷杂粮等物,口中唱着下轿歌边唱边撒。

新娘进了新郎家,新郎家在院中设桌,桌上放斗,斗中盛粮,插艾、焚香,准备新郎新娘拜天地时用。此时在河南省各地有拜天地时唱的民歌,如濮阳县的《拜天地焚香歌》、卢氏县的《小十拜》等。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入洞房时,婆家为讨吉利,请口齿伶俐的文人执事来撒床。婆家备一张小茶几,上燃两支红烛,一果盘内装花生、大枣、核桃、白果等物。执事先生坐在茶几后面,摆上撒床歌本,等鞭炮响后,即领唱撒床歌,亲朋好友齐喝彩,撒一把喜果,茶几向前挪一截,从堂屋一直撒到洞房床前。新郎新娘男左女右站在床前,按照歌词的意思做出相应的动作。

河南原生态民歌对人民休闲娱乐、身心调整方面的功能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把西方文化称为“罪感文化”②,然而中国人总是很少悲观总是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所以他把中国文化称为“乐感文化”③。在河南民间,过去生活在贫穷落后山区的人民,物质条件匮乏、精神生活贫乏,但他们却用唱歌来排遣疲劳、追寻欢乐、创造快乐。

山歌是山区人民在田间耕作或山坡放牧时所唱的,特别是初夏时节更是山歌盛行的时候。河南的山歌主要分布在山区,如大别山、桐柏山、岈山、崤山、熊耳山等山区。山歌的演唱形式有一领众和、对山歌、一人吆喝等。商城县的山歌《山歌本是古人留》,唱的时候领唱者唱到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不唱出来的,由和者重复第二句的后半句时将它唱完整。桐柏地区在除草时,在这块田和那块田之间唱山歌还有比赛的意思。对山歌的形式,多为儿童或青年在山坡放牧时所唱,他们先以对唱山歌开始,而以后对歌骂仗,最后扭滚嬉打,直到尽兴为止。

节庆或休闲的歌舞娱乐,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数千人,这些场合更是“乐感文化”的恢弘展演。中原地区人民历代在庆贺新春和欢度元宵佳节的时候,有着传统的群众性文艺活动的习惯,俗称贺新春、闹元宵。每年的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中原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佳节,在元宵节文艺活动时所唱的民歌称为“灯歌”。河南地区的灯歌的内容比较广泛,有关于爱情故事的,如固氏县民歌《幸福的日子万年长》(灯歌旱船调);有关于民间传说的,如项城县民歌《八仙歌》;有表现欢乐节日气氛的,如南阳民歌《正月十五把船冲》、卢氏民歌《看社火》、渑池县民歌《闹元宵》等。灯歌的特点是和民间舞蹈紧紧结合在一起,边舞边唱;表演时都有特定的道具;一般都有锣鼓或其他打击类乐器伴奏。

灯歌的功能一是升华生活情趣。灯歌的传统形式中常有表现男女爱情的内容。但它不是通过某种古祭祀仪式的遗存或图腾崇拜来寄寓情爱,而是通过生活情趣的“白描”来表达。二是生活动作的提炼。灯歌中许多动作属于生活及自然景物的模拟,如“推小车”、“打花棍”等。但是这一切并非简单化地再现其劳动过程,而是为了显示自身的美感,智能而追求“舞化”和技艺性。显然,它比单纯的劳动模拟具有更多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性。三是表意与审美功能。灯歌的传统套路有其相对的完整性,内容比较丰富。小场子具有情节性,大场子则善于宣泄情绪,营造气氛,舞蹈形式感强。

注 释:

①黄允箴:《纵横民歌时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②③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论《红楼梦》的复调结构 下一篇:新版《红楼梦》服装色彩设计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