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音乐主题曲发展过程及作用

时间:2022-07-25 01:48:13

浅析电影音乐主题曲发展过程及作用

一、电影主题曲诞生简介

电影音乐是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电影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现代音乐体裁。

最早期的无声电影(默片)就伴有音乐,当时的影片由于没有音效声、环境声与对白声,音乐就成为弥补视、听不平衡的方法,最常用的作法就是以管弦乐的强音来表示打击声、摔门声、关窗户声,或打雷声等:至于人物对白的部份,多以乐器演奏的形式来配合呈现,例如男女主角互诉情衷时配上某段歌剧里的二重奏。这种以音乐来替代声音的情形,其实有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从有声电影问世到三年代中期,基本上电影音乐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纯音乐的型态来构思,因此,电影音乐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息。到了三年代之后,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一些音乐家对电影音乐发生兴趣之后,开始为电影写作专门的乐曲,电影音乐才有了明显的特性与进步。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家以史坦纳(Max Steiner)为代表,史坦纳可以说是电影音乐家的鼻祖,他曾是后浪漫乐派大师(Gustav Mahler)的学生,因此继承了浪漫乐派细腻旖旎的风格,史坦纳首创米老鼠式(MickeyMousing)的编曲方式,为早期的电影谱下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乱世佳人XGoneWithTheWind,1939)、《北非谍影》(Casablanca)等;此外,恐怖大师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与柏纳赫曼(BernardHerrman)的《惊魂记》(Psycho,1960),全片以小提琴的弦乐音响制造出凄栗惊骇的场面,也成为电影音乐的典范。

有声电影的发明造成片商对电影音乐开始关切,逐渐发展出一套专属电影音乐家的工作模式。片商与作曲家们签约,并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使音乐家们全心投入电影工业中,以音乐来建立公司的形象,同时也尝试其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以达到更成熟的电影语言。至此,电影音乐进入崭新的阶段,由于长期以来音乐家们的努力耕耘与后进者的不断创新,美国影艺学院有感于于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项目缺少了音乐的奖项,而音乐在电影中确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在1934年增加了最佳音乐奖的颁发,首次颁发最佳音乐奖与最佳作曲奖给《一夜之缘》的同名主题曲”One Night ofLove,而同年《离婚喜剧》(The Gay Divorce)中的“Continental”得到最佳插曲奖,这种实质的鼓励也连带地影响了整个电影音乐的发展,而且对电影音乐产生正面积极的效应。

当然,电影音乐的评奖也积极推动了电影音乐的发展,例如从1934年第7届奥斯卡金项奖开始设立音乐奖。在著名的奥斯卡金像奖三十项评选项目中,设有“最佳音乐奖”,其中又分为“最佳作曲”,“最佳配乐”,“最佳歌曲”。这项激励对推动电影音乐创作,传播优秀电影音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到了近期,国外有名的电影主题曲数不胜数,如《狮子王》主题曲《Can you fellthe lovetonight》,《爱情故事》主题曲《LoveStory》,《人鬼情未了》主题曲《奔放的旋律》,《音乐之声》主题曲《TheSound Of Music》,《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毕业生》主题曲《寂寞之声》……都成为流行一时,并影响数十年的经典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的繁荣,也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从制作上说,现在电影音乐的制作大多采用数字技术与电脑合成的方式。旋律编写、节奏安排、配器选择、和声设置、速度调整等一系列过程都通过电脑的软件模拟完成,在程序中形成独立的信息块,并使它们之间建立起网络化通道,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通过MIDI通道,用监听、屏显、复制等方式反馈给作曲家,建立、更新、取消等操作都非常方便。传统制作过程中需要百人甚至数百人才能完成的效果,在电脑上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瞬间完成。数字化制作手段省略了二度创作对作品理解造成的缺失,使编创者和演奏者合二为一。同时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剪辑技术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将不同的音乐分解或组合,做出力度、速度、音色等各种不同的变化。电脑音乐制作,可以无限打开人的思维,有一句俗语,不怕就不到,就怕想不到,形容电脑音乐制作再恰当不过了。

从放音技术来看,现代音乐音效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恐怖片和动作大片。现代影院大都采用杜比6.1高保真独立声道,使用各种先进的编码及解码技术,使声音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让人惊心动魄。例如,我们看《真实的谎言》,当子弹从左向右横扫过来时,我们能有非常强烈现场感,当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在旋转时,我们甚至可以分辨出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现在的电影配乐从技术上说都能实现数字化,从制作到放映,现在的数码影院还可以做到全球同步放映,其音质音效由于是数字处理和传输,中间不会产生任何损失。

二、我国电影主题曲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摄于1929年),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词,孙成壁曲,金焰、阮玲玉演唱),从此,音乐和中国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电影音乐在我国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那时,随着每一部影片的放映,片中的音乐旋律便被广大观众所传唱。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小花》中的“妹妹找哥泪花流”,《小街肿的“妈妈留给我一首歌”,《戴手铐的旅客》中的“驼铃”,《泪痕》中的“我心中的玫瑰”,《红高梁》中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全部包含其中,无论何种类型的影片,只要有好的音乐,都会引起观众的喜爱和传唱。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和观众欣赏品位的不断提高,使电影音乐创作者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加入到电影音乐的创作队伍中来,形成目前中国电影音乐独特的“学院派”现象。7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电影音乐制作人,如赵季平,三宝,谭盾,叶小纲,翟小松,郭文景等,除此之外,很多后起之秀也逐渐问鼎电影音乐圈,如为《和你在一起》配乐的赵麟,为《我的兄弟姐妹腕乐的峦树等等,从制作队伍上说,中国电影音乐制作已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但由于目前中国电影不景气,因而电影音乐也一度陷入低谷,至今都再难见到当年的繁荣景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电影音乐主题曲在运作模式发生了转变,如电影《心动》的同名主题曲、电影《情人结》的主题曲的《天使之名》,都没有出现在电影中,而是作为电影主题曲推广。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这 跟现在电影的市场化运作有关,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值得一提的是《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在奥斯卡的成功,2001年谭盾因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赢得使他声名远播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正如谭盾所说的话:“《卧虎藏龙》的原创音乐为东西方文化、情感与动作、高雅与通俗化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开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这再一次证实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现在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经由奥斯卡金像奖、经由东西方的观众而广泛传扬,真是让人欢心不已。我的另一个重要音乐创作理念就是融合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让它们互补长短:比如通过对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细腻诠释让电影音乐更富于艺术性;通过引入新的表现形式和创新观念而让古典音乐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吸引众多年轻观众。”虽然说的是《卧虎藏龙》的音乐,但却说出了谭盾一贯的音乐理念和追求目标。

在历史上,香港电影音乐的繁荣阶段曾对大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新上海滩》主题曲《最爱上海滩》,《黄飞鸿》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倩女幽魂》主题曲《倩女幽魂》,《英雄本色》主题曲《当年情》,《粱祝》主题曲《梁祝》,《笑傲江湖》主题曲《沧海一声笑》……都成为大陆人对一个时代的记忆和联想。

在香港电影音乐史上,有一大批有名的电影音乐制作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属黄霈。黄霈和他同期的几个填词人的描绘了一个让大众非常熟悉的中国印象。如黄霈谱写的《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让大陆观众对殖民时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他作曲作词的《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天知晓……”。他的电影主题曲充满豪情,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他的音乐深深影响着国人对电影的感受和理解。

此外,武侠电影在中国有着巨大的观众群,因而也诞生了不少动人的武侠电影主题曲和插曲,例如《少林寺》中的《牧羊曲》,《霍元甲》中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曾使无数影迷、歌迷为之倾倒。新武侠电影也格外注重音乐,许多用民族乐器中的二胡、埙与西洋乐器中的大提琴、号等混合协奏而成,使得所奏出的曲子或哀婉动人,或苍劲悲凉,反映出现代人一种怀旧伤感的情绪。如《青蛇》中的“流光飞舞”、《新鸳鸯蝴蝶剑》中的“新鸳鸯蝴蝶梦”不仅对整部影片的故事氛围起推动作用,而且折射出了现代人的孤独、仿徨和无奈,往往能冲击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三、电影主题曲的作用

音乐作为电影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影片突出整体氛围的渲染,同时也可以对整个剧情起着推动及调节的作用。此外,电影主题曲还能起到强化、丰富、深刻电影主题等多重作用。例如,《城南旧事》将二十年代我国流行的《骊歌》作为主题曲,加上不同器乐的处理和烘托,使影片的主题得以完满体现。8如过说电影的主题思想,能够准确的表达电影作者的主要思想,那么作为电影的主题曲,则是电影作者主要思想的感性显现,是作者对电影情感的集中爆发,观众在欣赏电影主题曲时能得到和电影作者相同的情感共鸣。

郭小橹在她的毕业论文中写到,意大利作曲家季瓦奥尼・福斯科提出的电影音乐的革新思想:电影音乐给画面增添了一种感觉元素,这种感觉元素到底是唤起理智呢?还是促进感情?这让她思考:音乐是间离性的,还是认同性的?电影音乐是一种启示还是一段渲染?她得出结论,理智性音乐大都用于反常规电影;情感型音乐大都用于常规电影”9在主题音乐的作用上,我非常认同郭小橹的看法。

情感型音乐让人着迷和沉醉,它能唤起情感,抚慰心灵,起到艺术的感化作用。如《教室别恋》、《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两部片子拍摄时间相近(1995年左右),反映的都是少年时代朦胧的感情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两部电影的主题曲都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旋律如光影的细微变化,轻缓唯美,每当少年心理出现微妙的变化,高兴或忧伤,失落或彷徨,这段主题音乐就缓缓响起,像溪流一样缓缓流淌,轻轻抚慰着少年的心灵,让人如痴如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类的电影主题曲不仅仅停留在追求与画面相吻合的一般意义上,而更着重于深化影片画面背后的思想主旨,立足于对影片思想主旨的开拓,从影片思想深层去发挥音乐的艺术功能呢功能,亦即穿过音乐的感性阶段而赋予音乐理性的内涵。如电影《人到中年》,影片音乐以主题贯穿的手法,刻画了女主人公的追求,失落与痛苦,它以交替调式的旋律语言和具有韧性而又纯净统一的弦乐群的音乐演奏,突出影片的悲凉凄婉的基调,音乐很自然地推动观众思索产生这一悲剧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使音乐具有批判的理性力量。这种风格变化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

理智性音乐则走得更远,它有一种间离作用,可以唤起理智,起启示的作用。这种理智性的电影音乐可以提供给观众除了情感认同体验以外的另一种画面理解力,这种理解力是高于画面本身的,体现着编导的意图,在非经典叙事的风格化电影中多见。如电影《广岛之恋》,音乐主题在片头就出现了。它的音乐功能是以自身结构纯粹的美介入影片的,它的地位是指导性而不是附属性的,它的自身缓慢的流动节奏指导和维持着雷乃擅长的移动摄影,这样,音乐作用于画面一种冷静的理解力。11再如,吴宇森导演的商业大片《变脸》,当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匪徒将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放入教堂,然后出来站在唱诗班的后面,与大家一起唱着宗教的赞美诗,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反思作用。这虽然不是主题曲,但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吴宇森强烈的宗教情怀,除了通过飞舞的和平鸽,多次出现的教堂等画面,吴宇森在这里用洗涤心灵崇高而深入灵魂的宗教音乐,这里音乐的运用具有相当强的震撼力。

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也给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国际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也促使中国电影进入了高水准的发展行列,越来越多的导演把电影主题音乐放在了电影制作的中心位置而愈显其重要性,电影主题曲也将随着时展为我国电影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我国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下一篇:浅析影视剧的文学性与文学的电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