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汽车产品上市前的“一道门”

时间:2022-07-25 12:10:03

守好汽车产品上市前的“一道门”

在中国,每一辆销售的新车上都有CCC(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的标识,这是国内汽车产品上市销售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对这些产品进行统一认证、管理的工作则由CCC认证机构完成。中汽认证中心(China Certification Center for Automotive Products,简称CCAP)就是国家指定的两家强制性认证机构之一。该中心成立于1997年,2002年按国家要求进行注册。截止2014年10月,中汽认证中心累计发放汽车及零部件产品有效证书约12800余张,涉及到境内外认证客户1900余家,其中境外客户400余家,地域分布遍及全国23个省市地区(包括港台地区)以及全球5大洲。

说到中汽认证中心,汽车行业人士可能再熟悉不过,但汽车认证背后还有什么工作?产品认证需要什么标准?强制性认证的“紧箍咒”对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哪里?在技术创新史上,认证工作扮演什么角色?……带着这些问题,《汽车科技》对中汽认证中心强毅主任进行了专访。

CCC认证铁律:安全、环保、节能

《汽车科技》:作为承担汽车产品认证工作的重要实体机构,请您介绍一下中汽认证中心的认证范围和认证资源?

强毅:中汽认证中心是机动车辆及其零部件产品的专业技术认证机构,经国家认监委批准,认证范围包括两个领域:产品认证及质量体系认证。

在产品认证领域,中心的认证范围有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两大类。

汽车产品的强制性认证,是新品上市的必要条件,目的是确认汽车产品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中汽认证中心是国家认监委指定的18家CCC认证机构之一,也是国家指定的两家汽车、摩托车CCC认证机构之一,认证产品范围包括:汽车、摩托车、机动车辆安全附件等共16类产品。

强制性认证目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技术的发展进行调整,例如,2014年就增加了机动车儿童座椅的强制性认证。只有符合安全、环保、节能等标准,对人和环境不会造成伤害的产品才能上市销售,这是CCC认证铁一般的纪律。

除CCC认证外,经认监委批准的自愿性认证产品种类有97种,基本覆盖机动车辆的主要零部件产品。

中心签约的CCC分包实验室有29家,涵盖了所有的国家CCC认证指定试验室,包括中心下属的北京中汽寰宇机动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在质量体系认证领域,围绕汽车和摩托车及零部件产品,中心还可进行6大类别的质量体系认证。

《汽车科技》:下一步,国家强制性认证改革情况与发展趋势怎样?

强毅:随着新一届政府各项改革方针的出台,在2013年完成的多项制度优化的基础上,国家认监委继续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改革,完善各项机制建设,包括:稳步推进指定实施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动态管理;认证模式实现差异化管理,以认证企业分类管理为基础,修订了各个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以及配套的认证机构实施细则;强制性产品目录的动态调整;加强认证的事中事后监管等工作。2014年9月,全部CCC认证实施规则已经修订完毕,认证机构的相应实施细则也在2014年底全部完成,下一步将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和发挥作用。

《汽车科技》:强制性认证为产品提供信任,中汽认证中心在科学管理上有哪些特色?

强毅:认证不只关注产品最终的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所以每年工厂检查员要进行工厂检查,检查质量保证体系文件,供应商供应的关键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一辆车上许许多多零部件,首先涉及安全的零部件要严格符合标准要求。

近年来,CCAP重点在监督检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改进产品监督检查方案,比如增加各类信息的输入,由中心审核部有针对性地对每个企业提出检查方案,检查组调整和编制监督检查计划;加强企业分类管理,比如重点关注整车产品、汽车灯具产品、汽车制动软管产品和汽车座椅产品等高风险认证产品,强化控制有较高认证风险的获证企业,制定《3C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对获证企业动态管理。针对产品高风险分类等级差的企业,CCAP加强非常规检查(如飞行检查),增大了飞行检查比例,并及时暂停/注销/撤销了不合格企业的证书,尽可能地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手段,近年来,认证质量稳中有升,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CCAP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人物档案:

强毅,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标准化、认证与检测、制造业信息化等研究和管理工作。曾任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现任中汽认证中心主任、北京中汽寰宇机动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强毅同时担任中国工程图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以及多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他还是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中国标准化专家、国家质检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专业技术委员会顾问、国家发改委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咨询专家、“十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关键技术标准重大项目专家总体组专家、《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国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课题首席专家。

完善的质量体系促进品牌提升《汽车科技》:建立汽车产品的质量体系无疑是给汽车行业上了一道“紧箍咒”,这道“紧箍咒”时刻提醒企业不能越界,这对于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什么特殊意义?

强毅:汽车产品认证是国际公认的保证产品质量的手段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成熟的制度,它既是工业化大生产和现代管理的产物,又是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世界各国都运用它来规范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认证工作的本质作用就是传递信任,是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也是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无论政府,还是生产者、消费者,都需要权威的信用工具增强信任度,向社会公众传递质量安全的信心。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法制和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关键阶段,在汽车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质量风险、诚信缺失等诸多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将认证认可作为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技术生产业。

虽然目前认证工作还受到社会诚信缺失、市场经济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国情现实条件的制约,但随着汽车产业和全球化的发展,认证工作必将日益显示重要作用,也需要我们加快创新发展,促进生产者、消费者、监管方等各方的良性互动,提升汽车市场运行和产业活动的效率。

《汽车科技》:质量是品牌的基础,质量体系的建立对于品牌的塑造、确认有哪些积极作用?

强毅:从本质讲,每个品牌的商标就是一种强制性标准,它代表产品的质量属性。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国家出钱搞生产,产品不愁卖。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则必须要由中立第三方来判定你的商品交付给我的时候是否安全、环保、节能,这是国际惯例,产品质量认证能给老百姓传递一种可靠的信息。现在老百姓买东西都会看,你这是不是经过认证?有没有质量保证体系?

从近几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认证结果看,其国抽/地抽的不符合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比如:汽车安全带产品十年前检测合格率相对很低,现在国家标准要求提高了,近几年多次国抽/地抽合格率达到或接近100%。其它风险较大的一些零部件如机动车制动软管总成等也是这种情况。这些结果是非常理想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认证工作是有很大关系的。认证使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做到了整齐划一,安全可靠,并且有各自独立的标示,这是品牌信任建立的基础。用户通过品牌辨识,形成对品牌的接纳,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认证的好处。

《汽车科技》:作为评价汽车产品质量的机构,您对今年自主品牌新车的质量表现如何评价?自主品牌怎样提升质量?

强毅:2014年10月31日,J.D.Power亚太公司2014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新车质量持续大幅提升,达到了新高度,更重要的是: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已降至历史新低点,这一趋势自2011年起已持续四年,并于今年缩小至36个PP100,而这一差距在2012年还是95个PP100。自主品牌的进步主要归功于发动机/变速系统和空调系统的问题发生率大幅降低;其问题发生率分别减少了12个PP100。J.D.Power预计,如果保持类似的进步幅度,2018年本土品牌将在产品质量方面达到国际品牌的水平。

我认为,这个质量调查反映的结果是客观和公正的,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与国际品牌的差距不断缩小,正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是全体汽车人多年不懈努力的结果。

另一方面,这个数据也给予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即关键零部件的质量水平是整车质量水平提升的关键。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差距远大于整车方面的差距,仍然是汽车产品质量提高的短板。解决的办法在于,要建立以整车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从战略高度策划和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包括共同开发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等,而这个体系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提高质量管理。在这方面,中汽认证中心作为第三方独立公正的技术鉴证机构,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持,我们也诚挚地希望成为这个供应链的可靠构筑者,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做出贡献。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多项这方面的工作,如接受整车客户委托,对于供应商生产的产品独立进行二方检测和评价等,这些工作经过3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很多经验,得到了主机厂用户的认可和好评。

标准和创新构造产业“上升螺旋”

《汽车科技》:有其他行业的人士提出,汽车行业生产准入、3C检验制度阻挡部分企业进入汽车行业,阻碍了技术创新。您从事标准相关工作有30多年的经验,怎么看待标准、创新、质量三者的关系?

强毅:标准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的,是由五个要素组成的:第一,标准是一个规范性的文件,国家标准对规范性的文件是有定义的;第二,这个文件一定是要能够重复使用的,并不是用一次;第三,这个规范性文件要利益相关方协商一致,达成共识。所以一定是要能够公开获得的,要明示、透明,WTO规则要求我国强制性标准公示6个月征求意见。第四,这个规范性文件要能够在一定的范围维持最佳秩序。最后,标准一定要有一个权威机构,我国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委的,ISO标准是ISO中央秘书处的。

这就是标准,它的形成需要经过9大程序。标准是技术的集成,是技术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技术阶段性的集成文件。标准的技术基础性和创新引导性具有鲜明的战略意义。创新是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第一次应用。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了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和技术指南)的发展,反过来,标准也促进和传播了技术创新;标准化不仅成为技术创新的平台,更成为科技研发的基础。创新需要标准化传播、标准化需要创新驱动,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事物一步一步形成螺旋型上升发展。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产品质量是大家最关心的,而标准、计量、认证和检测是质量的基础。标准主要解决量的统一性;计量主要解决量的准确性;认证认可主要解决活动主体质量保障能力的一致性,认证是以标准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主要解决产品/服务质量的符合性。不断地技术创新可能会带来风险,但随着技术逐步完善形成标准以后,就成为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它就会使产品性能和功能更可靠、安全、环保和节能。

《汽车科技》:目前,汽车行业的新技术发展、推广如火如荼,比如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扶持,从产品认证的角度出发,您怎样看待这些发展?

强毅:全国各个地方正在加大投入布局公用、家用充电桩,北京市的充电桩标准已经制定出来。伴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要求,这些发展是非常快的,中国与世界在同步发展中,汽车认证需要关注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尤其是受限于电池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先进标准。从阶段性发展来说,在新增加/修订的2014年新版汽车整车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标准中,新能源汽车标准增加了5项,包括新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等,从2015年起认证车辆必须达到认证要求。同时,充实完善了对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车汽车等各项标准。已经强制实施的国Ⅳ、国Ⅴ标准,对排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汽车科技》:信息技术正与汽车工业进行深度的融合,汽车未来可能是一种新形态,伴随着汽车新形态的产生,认证标准是否会发生变化?

强毅: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已由单一的代步工具逐步成为一个工作、生活、娱乐的场所,现在汽车逐步向智能化发展。伴随着工业4.0的到来,汽车整个生产、物流过程都会实现智能化。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智能化的应用,汽车产品主、被动安全表现更优秀,形成了一些新的标准。2014年新版汽车整车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标准新增加或修订的主、被动安全标准有25项,标准均与ECE等国际标准接轨,要求更加严格;同时在认证范围内新增加了机动车儿童乘员约束系统、汽车自适应前照明系统、间接视野装置中增加了摄像机-监视器系统等。

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大量的智能安全系统的应用,相信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和产品纳入到认证范围。

上一篇:三亚安纳塔拉,神秘的伊甸园 下一篇:做有情怀的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