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应用软件系列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探究

时间:2022-07-25 12:01:51

校企合作应用软件系列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探究

摘要:以应用软件系列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引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订单式”培养思想,建立以项目为核心的、以企业工作中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的教学体系,突出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以知名企业量身定做的软件工程师全方位培养体系为参考,实践培养项目方案基于厂商解决方案,使得学生的技术和经验迅速成长,迅速掌握1~2年开发经验,具有高端企业级软件开发工程师资质。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郭杰荣(1973-),男,湖南汉寿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王先春(1973-),男,湖南澧县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2)434号)、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yb11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42-02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订单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然而,当前高校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要求,或根据社会要求进行转变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专业招生分布不合理,形成许多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不少专业出现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因而,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解决就业困难的根本在于学校应充分融入社会培养人才的机制,特别是联合企业进行对口培养的模式,联合企业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研讨、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共建、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模式。

针对目前湖南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物理、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应用软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改革思路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指导,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加强软件应用与其他相关课程的交叉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以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线,对应用软件类应用性课程进行适应性改革,探索应用软件系列课程改革新途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市场导向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方面,主要采取向教师、学生问卷的分析方法。学术论文方面研究以课程实施的具体问题和探寻方法较多,高校课程实施方面的研究偏少。国内学者对校企合作办学应用软件系列课程的实施研究也比较少。大多数关于合作办学研究的偏重在对合作办学管理和政策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对某个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的情况介绍并提出一些问题及建议,如文献[1]介绍了武汉工程大学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文献[2]介绍了大连交通大学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第二,高校领导讲话或从事国际交流工作的人员写的工作报告或总结;[3,4]第三,对合作办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探究;[5-7]第四,关于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研究。[8,9]总的来讲,现有的合作办学中具体课程实施的研究较为缺乏,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全面结合,且涉及的应用软件系列课程合作办学的调查研究更为鲜见。通过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构建了一个企业参与合作教育决策的理论,剖析了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笔者所在课题组联合国内知名高端IT培训企业,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针对高校培养模式和学生特点,共同设计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制订培养方案,双方按通用人才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软件工程类人才,在实施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企业高级工程师不仅在学校训练学生专业技能,还在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时,指导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软件类工程技术人才。

二、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软件工程设计训练是现代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检验,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软件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高本科生研发素质至关重要。在项目训练教学中,校企双方指导老师在结合企业研发生产实际的基础上共同拟题,尽可能突出新颖性、创造性、可行性,与企业实际正在开发的产品项目相结合。教师和学生一起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有关书籍和资料,和学生一起制订设计方案,开展设计。学生根据需要在校或进企业解决各阶段设计遇到的实际问题,完成设计。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笔者建立了一支由我校软件信息技术资深教师以及企业高级讲师组成的主讲教师队伍。一方面研究创立项目+技术应用+经验总结授课法,通过多个实训项目,促进学生对软件应用技术的深入学习与熟练应用,同时项目训练也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成就感。学习过程中注意组织研讨及交流,促进学生对应用技术软件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提高。完成项目后及时组织结题报告等工作,完成成果资料的整理、备份,并组织较大范围的工作报告,总结并传承项目设计的经验。另一方面与企业联合,拓展就业渠道及就业层次。根据合作企业要求招收学生进入“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实习实训定向就业培训基地”,实训合格学生推荐到“企业定制班”的企业就业,如未被录用,则推荐到国内或国外专业对口的相关正规IT企业就业。针对我校相关专业学生培养需要的应用软件系列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以及校企合作课程整合与开设,培养模式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校企联合统筹规划,研究应用软件教学内容改革

经过不断尝试,笔者确立了面向国际高端软件技术,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完备的应用软件课程培养体系的目标,形成了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在一年级开设C语言的基础上,开设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编程等基本课程;操作系统开设Unix,包含Unix内核开发、Java/C++ Unix开发环境等。另外同步开设Oracle数据库管理、PL/SQL语法结构等。在此基础上,进行Unix C开发训练,学习掌握Unix环境编程和开发工具、Curses&QT编程、进程、进程间的通讯、多线程编程、网络、数据库编程等。最后进行项目实训,包括即时通信、多媒体流系统、透防火墙和NAT、流信息采集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客户端、手机软件开发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大部分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基于Unix和Windows平台下的项目开发,特别是企业级应用项目的开发技能,掌握开发大型软件项目所必须了解的技术知识、设计规范、开发管理流程、测试流程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具体课程内容见图1。

四、实施方案与具体实施计划

具体实施中主要的问题与解决思路(如图2):

1.应用软件系列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优化

联合企业制订应用软件系列课程结构与内容优化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以及具体框架。具体实施方案为:第一,在充分调查研究,了解国内外应用软件系列课程设置经验以及应用软件系列课程建设趋势的基础上,制订应用软件系列课程结构与内容优化的指导思想。第二,按照培养需要的应用软件系列知识不同,区分各大类软件工程专业。第三,应用软件系列课程与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第四,拓宽应用软件系列课程应用,增强与专业的联系。第五,更新应用软件基础课程内容,适应现展要求。

2.应用软件系列课程与其他课程交叉渗透

应用软件系列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交叉;应用软件系列课程与电子技术课程的交叉;整合出新型应用软件课程。配合应用软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应用软件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第一,科学设置和合理开设应用软件系列课程实验项目。第二,更新应用软件系列课程实验设备和内容。第三,更新应用软件系列课程实验设备和内容。第四,制订严格合理的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韩高军,王存文,王忠,等.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2):20-21.

[2]王梦寒,李玉凤.创新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多元化、多层次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7-18.

[3]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2-63.

[4]吴元欣,王存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5-77.

[5]马林.内部制度建设:校企合作正效实现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48-50.

[6]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46.

[7]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70-75.

[8]刘华富,张序君.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55-56.

[9]程培,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5):117-123.

上一篇: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启发式授课法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