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中你思考了吗……(续)

时间:2022-07-25 11:58:34

临摹中你思考了吗……(续)

三、笔意

后来讨论笔意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笔意”是在“笔法”、“笔势”的基础上逐渐生发出来。当面对一件作品时,首先扑面而来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分析这个精神层面?钟繇谓:“流美者,心也。”“心”便是精神层面,即笔意。王僧虔继而阐述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笔意是通过作品的情绪与其所存在的环境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气质表现出来的。而这种气质的存在并不以作品的独创性为前提。前人许多并无明显独创性的作品,却有着独特的精神氛围。这里所说“独创性”立足于我们今天对形式的分析与评价方式。我们以赵孟兆页 书法风格为例,从用笔、结字来看,他并没脱前人之窠臼,章法上也较平淡,然而其作品所透露出的神采、神韵,正如元世祖第一次见赵孟兆页时不由自主地所说的“神仙中人”,使人感受到的典雅气息与历代所有经典名作迥然不同。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从哲学上来讲,不存在“一超直入如来地”的可能,而必须“积劫方成菩萨”、“要耐得住寂寞”、“不要着急地”、“进行到底”。在此我们便可回答开头所提的感受的背后支撑是技术、见识、学识。笔意在技法层面的含义往往是指点画的意味及相互的辩证关系。“书写过程的全部实际上包括实的墨迹与虚的空中动作两部分,整个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只不过相对于实的点画而言是间断的。因此对笔意的理解必须把虚的空中动作考虑在内,缺少这部分的联想,是无法理解笔意与笔势的”(汪永江《心性流淌》)。于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便是梳理清与笔意相关的问题。

①“笔路”。在每一笔当中,笔触必须要交代清楚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绝对不能有丝毫含糊。只有笔路清晰了才有可能使每一个点画起到它们应有的作用。

②“笔顺”。我们看到的法帖是书写的结果,而不是全过程,法帖书写中有非常明确的理性因素:笔法笔路笔顺笔势笔意。笔顺的合理性体现在既是最顺畅的书写动作关系,又是最近笔路。笔顺总是以“顺”为目的,即顺手势。手势与笔法、笔势的关系前文中已述。理清笔顺,就是要理解法帖中的缘由,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种写法。

笔意在欣赏的层面通过作品的情景所反映出作者的气质,是所谓“书如其人”的依据,欣赏者往往是从作品的精神层面笔意之中捕捉到作者的某些信息,这些信息便转化上升为纯粹的精神因素,专业的术语称之为“气息”、“格调”。泛泛地解读笔意比较困难,甚至无从下手,但是如果把它纳入到一个系统中,总不外这样两个方面:①历史所形成的意义系统;②个人生命体验。

①要深刻地理解历史所形成的意义系统,需要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后来对笔法、笔势的论述缺少历史观念,大多为师徒相授基础上的个人体会。正确的方法,是在笔法历史演变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前人采用的笔法、所论笔势进行归纳,由此获得对笔法复杂程度及演变连续性的认识。笔意的分析,即是必须放在整个笔法演变历史、书法风格史及书家气质的背景下进行,予以主体解读,才不致偏颇。

②刘熙载说:“张旭悲喜双用,怀素悲喜双遣。”只有判断,没有证明。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这完全是一种个人生命体验,但这却潜含着一种转化:从书法风格可以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层面,继而领略其笔意!所以有人看见挑夫争道、船夫摇桨、乐伎舞蹈、草中惊蛇、夏云奇观等能得到灵感。故而颜真卿和张旭关于钟繇书法十二意的问答便是个人生命体验最好的答案。有志于书法的朋友,《钟繇书法十二意》和《颜真卿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这两篇文章一定要读,因为它们不像一些理论家高谈阔论,全从虚处谈虚,全用空对空,它们是从非常实在处来谈虚,从非常具体、切实的东西上生发出来的,在这基础上生发出意来,技便进乎了道,所以必须要反复去看,去体会,一定要弄懂为止。

我们为什么要分析作品的精神层面与笔意?目的就是为了在创作中“下笔有由”,而不是“信笔为体、聚墨成形”,不可违背毛笔的构造原理与书写材料相辅相成的关系。颜真卿借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所总结的“五者”“如在执笔令其圆融,勿使拘挛”,即正确的执笔法,“识法”,即为正确的行笔法,“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为结字之笔势,“纸笔精佳”,则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笔势升华了笔法,笔意进一步升华了笔势。只有把工具、材料、笔法、笔势综合起来,主体分析、认识笔意,笔意才不是空的。空谈哲理,所谓“笔意问题”也可以显得天花乱坠,妙曼无比,但是这对于提高书法的艺术性,提升书家的艺术境界,毫无帮助,也毫无价值。细数历代书家,无不是致力于技进乎道,而不致力于以道做技,即不下苦功,企图通过对玄学的研读,以进“大道”,事实上却在哲理门外,终落入“魔道”!(全文完)

上一篇:独惊斯世擅风流 下一篇:刀下乾坤写心志 胸中意气自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