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在古典中

时间:2022-07-23 06:08:27

浸润在古典中

中国的艺术很奇怪,相较于西方的一些艺术家在没有系统地接纳传统的前提下,仍能创造出高水准的自我风格,中国的艺术家几乎不可能做到。对于中国艺术而言,缺乏了传统的滋养,所谓的风格就会变成一束蒲公英,哪怕是一阵小风便会吹得无影无踪。

这样的感悟得来并不容易,原以为靠着小聪明能够找到捷径,事与愿违,在满身伤痕后,重新老老实实地走“老路”才知道:中国艺术尤其是篆刻一道,不是“玩出来的”。

这些年来,没有走更多的弯路倒是得益于几位深谙传统的恩师指点,几位先生不约而同地指教不可离开古人。当真正意与古会时才知道,这是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坦途。

对于传统篆刻而言,秦汉和流派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相对于初学者来说,秦汉印似乎更难懂一些,而流派则更容易入手。对于基本的锤炼,流派印也似乎更具有学习价值,但当掌握了一定技法后,显然流派可取法的东西就不够了。这也是当代印坛绝大多数人都取法秦汉的原因。

但流派的东西不可不学。这些年来,我在对秦汉下了足够的功夫后,发觉不吸纳些流派的气息,总是感觉印里文人的东西不够,尽管流派印中文人的习气往往影响作品的天真,但那些人为的、执著的痕迹如果运用得好,也会为作品增添些许可爱之处。

对于秦汉印的研习,每个人的心得也许都不一样,但大家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学习古人的天真自然,追求古印的浓浓古韵。秦汉印作中,有不少糟粕,很容易给我们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取舍、如何识别大美就变得格外重要,这就谈到了一个深层次的美学问题一个人的眼力不够,他的艺术永远是低层次的。因此,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就变成了篆刻的第一要务,也只有在高眼界的指引下,我们才可能找到高层次的范本。

对于临摹而言,篆刻与书法不同。书法如果要将古帖写的形神兼备,确需功力,但摹印则不同,似乎初学者稍加用心,用时不长便可将古印摹得差不多。如果这样就觉得自己可以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篆刻是一门文字的艺术,而对于文字的掌握与把握,是篆刻的又一项基本功。只有对古代文字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才有可能在创作时将文字摆布的巧妙而自然,因此,大量的工具书就变得必不可少,这绝对是经验之谈。凡成功者,无不在这方面舍得花钱。而不厌其烦的为一个自己已经知道的文字查遍所有的字典去寻找一个最适合的写法,也是一件作品成功的窍门,更是篆刻一道学习的窍门。

关于章法,时代的审美不同,章法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也不一样,但大美是不受时代影响的,当我们面对篆刻史上那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时,会发现每一件作品的章法都是不造作的,一任天然的。因此在设计时,既要匠心,更要花心思去掩饰你的匠心,不让人轻易看出你的小聪明。

对于刀法,我个人的观点是多看看秦汉古印的原作。当滤去那些历史造成的苍茫与残破,你会发现古人刀法的洗练及对细节的忽略,这都是我们应该悉心消化的。一直以来,崇尚瘦硬一路,基于这样的风格可以用最简约的刀法表现。这引发了另一个话题简约。

我一直执著地认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山人的作品,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能用最简单的笔墨表现大美。篆刻亦然。因此,追求简约无疑将成为篆刻一道的终极追求。当然,想做到简约着实很难,而古人对于繁缛的把握也有相当的功力。所以,在没有足够的能力追求简约时,如何把握繁缛也成为一个课题。对于繁缛的把握,两个概念可以分出高下文气与匠气。如何做到文而不匠,则又回到了“眼界”这一原点。因此,吸纳一切与艺术相关联的美好东西将变成必须课。

对于个人风格,何时形成为佳,各人理解不同。 历史上不乏天资卓绝者,早早形成风格,但更多的是通过时间的磨砺,风格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因此,如果不是天才,就别急于形成所谓的自我风格,心态平和地浸润在古典中,你的习气和你学古人不像的地方,也许就是你的风格。

上一篇:隶书审美的三种趋向 下一篇:胡秋萍:乘物以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