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截瘫患者间歇导尿时机的探讨

时间:2022-07-25 10:32:32

[摘要] 目的 探讨外伤性截瘫患者间歇导尿时机的选择。方法 将36例外伤性截瘫患者分成3组,留置导尿,一定时间后采用间歇性导尿术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及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探讨无菌间歇导尿时机的选择。结果观察组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及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术实施的越早尿路感染及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率越低。

关键词:截瘫 间歇导尿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32-02

为截瘫患者实施间歇导尿术,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以减少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2003年8月―2005年6月,我们对36例外伤性截瘫患者分组留置导尿一定时间后,采用间歇性导尿术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及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探讨无菌间歇导尿时机,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3年8月―2005年6月,我们收治急性胸12腰1椎体骨折、脱位致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截瘫患者36例,男27例,女9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9.8岁。受伤时间为1h~4d,全部经CT或MPI证实并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生命体征平稳后全麻下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12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 方法

2.1 留置尿管按需(1)

患者入院采用留置Foley尿管导尿,留置尿管实施夹闭,定时开放,日间输液时由责任护士掌握时机,每30min观察1次,夜间每小时检查膀胱充盈情况,以耻骨联合上摸到充盈的膀胱为时机,使用甘露醇、七叶皂等利尿剂时,每15min检查1次排灌充盈情况。第1次前由患者和家属触摸下腹部,了解膀胱充盈情况,时提醒有意识的参与排尿,使其产生排尿感和空虚感,后记录尿量,尿量维持在300~500ml/次。留置导尿期间用0.5%的碘伏(2)消毒剂擦洗尿道口2次/d,更换储尿袋1次/d。

2.2 分组,7d组患者术后继续留置导尿按需,第8天8:00排空膀胱拔除留置尿管,开始实施无菌间歇导尿。14d组患者术后第15天8:00排空拔除留置管,开始实施无菌间歇导尿。21d组患者术后第22天8:00排空拔除留置管,开始实施无菌间歇导尿,留置导尿期间不更换尿管(3)。

2.3 无禁间歇导尿术(4)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讲解神经源性膀胱的建立过程及控制摄入量的方法和必要性,以取得理解和配合。无菌间歇导尿术用张家巷市沙工医用电子电器生产的特制一次性简易无菌导尿包,内置尿管12号塑料管。方法:(1)、定量。入液量控制在1500~1800ml/d,三餐中每餐入液量为400ml,10:00、16:00、20:00各200 ml,20:00~6:00不饮水。(2)、定时。每6h导尿一次,导尿时间为8:00、14:00、20:00及2:00,若2次导尿期间能自动排出≥尿液且残余尿≤200ml,则改为每8h导尿一次。(3)、定人。2周内由护士操作,自第3周开始由经过培训合格的家属操作。导尿过程中发生泌尿系感染采用留置导尿,根据细菌培养的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及膀胱冲洗治疗。炎症控制后继续采用间歇导尿。

3 观察指标

3.1 每周做尿液沉渣分析和中段尿细菌培养,查尿内发现脓细胞或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或细菌统计数连续2次≥10的5次/ml时,确定为泌尿系感染,观察各组患者的感染率。

3.2 间歇导尿15d累计3组尿路感染的例数。

3.3 观察每组滴漏性尿失禁患者的发生率。

4 结果

结果见表1、表2、表3。

注:7d组与14d组比较P>0.05,7d组与21d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表1显示,留置导尿的时间越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越高。表2显示,3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趋于稳定。表3显示,留置尿管的时间越长,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率越高。

4 讨论

4.1外伤性截瘫患者由于所有脊髓膀胱反射中枢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中枢的连接中断,膀胱的排尿反射丧失,对充盈刺激没有足够的反射性收缩,从而产生尿潴留。以往留置导尿是较为有效的手段,留置导尿提供了微生物直接进入泌尿道的通道,细菌进入尿路后可附着并包裹在导管表面,分泌一种有机胶,使细菌大量繁殖,产生炎症和组织的损伤表面,再加上患者尿路的上皮细菌分泌多糖蛋白质,共同形成覆盖导管表面的生物膜,保护细菌免受尿液的冲刷并阻碍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从而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生(5)。本研究结果显示,留置尿管时间7,14,21d相比较,留置尿管时间越短,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越低,但随着间歇导尿术的实施,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逐渐稳定。长时间的留置尿管致使尿道括约肌处于被动扩张状态,最终不能收缩,导致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较长时间的留置尿管易发生尿管表面结石(6)、处理不当,可导致尿道黏膜损伤、膀胱内结石等并发症。早期采用间歇导尿术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增加膀胱容量,保持膀胱适量的充盈,为自行排尿创造条件,并减少了残余尿量,预防了过高的膀胱内压引起的逆行感染,减少了膀胱尿管反流、肾积水、尿路结石的发生率,使截瘫患者处于相对不带尿管状态,不影响运动疗法,水疗等其他康复训练,同时改善患者心理障碍。

4.2术后7d大量输液停止,患者可以规律进食,按照要求饮水,此时可拔除留置尿管,实行间歇导尿术。脊髓损伤者的排尿障碍是终身的,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需要患者及其家属学会间歇导尿术是可行的(7),尽早开始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懂得间歇导尿的重要性,教会间歇导尿的方法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邹积芹.《不同训练方法对拔除尿管后排尿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A):47.

[2] 雷志荣,张文娟,孙秀英等.《QC小组在改进留置尿管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B):48

[3] 王兰芳,李京力,袁松青等.《截瘫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55~57

[4] 李静、李岩,宋伟贞.《外伤性高位截瘫患者并发症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B):27

[5] 卢根生.《泌尿道感染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1.21:14~17

[6] 姚述兰、熊书梅、刘川等.《外伤性截瘫患者留置气囊尿管并发尿管结石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B):32

[7] 夏艳萍,郑红云,赵超男等.《脊髓损伤患者自我间歇导尿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10):624

上一篇:无肝素血液透析的护理 下一篇:药物流产失败的临床观察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