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07-25 08:00:22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认为它也是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了。经过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一、挖掘情感,以情动人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兴趣。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然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热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的语文热情。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的新天地。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还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这样做的目的是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进而理解课文。我想,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的效果。再说,作文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因此,教师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有时,教师也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要从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

我认为,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童话,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引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当然,引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进行;引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引导,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把握好节奏,达到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那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充分施展教师的个人魅力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学生只有“亲老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所谓的“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想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在讨论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更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也就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语文教学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达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下一篇: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