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造林地的清理与整地技术措施与方法

时间:2022-07-25 05:19:43

林场造林地的清理与整地技术措施与方法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造林地的清理方式与方法,造林地的整地的作用、季节确定、方法措施等问题。

【关键词】林场造林地;清理;整地;技术;方法

1、造林地的清理

1.1造林地清理的方式

(1)全面清理。这是在整块造林地上全部清除杂的清理方式。在清理中最好采用节能环保的回收方式,要注意在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时,可能使造林地造成水土流失。全面清理适用在有严重病虫害的造林地、经营集约度高的商品林造林地等。

(2)团块状清理。块状清理是以种植点为中心呈块状地清理其周围植被或采伐剩余物的清理方式。清理方法是割除和化学药剂处理,也要注意推广节能环保的清洁回收方式。清理团块为圆形,半径为0.5m。团块状清理用工量小,成本低,而效果较差。

(3)带状清理。带状清理是以种植行为中心呈带状地清理其两侧植被,并把采伐剩余物或被清除植被在保留带堆成条状的清理方式。带状清理能够产生良好的造林地清理效果,同时保留带的存在能避免水土流失,保护幼苗幼树,提高造林成活率,对幼树有数的生长有利,应用比较广泛。

1.2造林地清理的方法

造林地清理方法一般分为割除清理法、火烧清理法、化学清理法和堆积清理法等。

(1)割除清理法。这是把造林地上的杂木、杂草、灌木、竹类等割掉、砍倒,并处理掉的造林地清理方法。处理方法是把割除的灌木、草本植物及采伐剩余物烧除处理或堆积处理。对有利用价值的小径木应运出利用。对杂草、灌木也可运出用作薪柴或其他加工原料。

(2)火烧清理法。即把被清除物烧掉的造林地清理方法。火烧清理可提高地温,增加土壤灰分,增加速效性营养元素含量,消灭病虫害,清理彻底,便于更新作业,省工省时。而火烧清理直接烧毁了生态系统长期积累起来的采伐剩余物,破坏土壤结构,大量养分元素以气态、飞灰等形式流失,降低林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在雨量大、坡度陡的造林地上,将植被清除干净,地面,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且是林地暴露于全光照下,不利于耐阴树种的造林成活。火烧清理,应该慎用。将此方法对资源回收等方法结合起来。

(3)化学清理法。化学药剂清理是采用化学药剂杀除杂草、灌木、杂木的清理方法。其效果显著且省时、省工、经济、不能造成水土流失,使用方便。其不利方面,如:化学药剂的运输不便、有安全隐患;用量和用法掌握不好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对人畜的毒害;残留的药剂对更新幼苗幼树造成毒害;杀死有益的动物等。

(4)堆积清理法。这是把采伐剩余物和割除的杂草灌木根据一定方式堆积在造林地任其腐烂和分解的清理方法。堆积清理不破坏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对土壤的改良性能好。若堆积的时间过长或剩余物的直径较大,这些剩余物为鼠类和害虫提供了栖息场所,采用时应引起注意。

2、造林地的整地

造林整地是翻垦土壤、改善造林地条件的造林地整理工序,是造林前处理造林地的重要技术措施。

2.1造林整地的作用

(1)造林整地可改善立地条件。翻垦后的土壤物理性质可得以改善,土壤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减少地表径流,降水易于渗人深层,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也有利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元素的循环,增加速效养分的供应。在土壤清薄的造林地上,整地还能加厚土层,直接增加种植点的养分供应。在干旱的造林地上整地,蓄水保墒效果明显。

(2)造林整地可增强水土保持效能。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形成。微地形的改变,如沟、坑的形成,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的速度。水平沟、鱼鳞坑、反坡梯田、撩壕等整地方式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还能减少杂草和病虫害。

(3)方便造林施工。整地清除了种植点周围的杂草灌木,改变了微地形,对种植点配置和提高造林质量有利。

(4)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经整地,土壤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可促进幼苗幼树的生长,尤其是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土壤的水热条件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对播种后种子发芽出苗,或是植苗后苗木生根成活有利。通过整地减少了植被与林木对营养空间的竞争,对幼林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利。

2.2造林整地季节的确定

按自然的季节变化确定整地季节有:春、夏、秋的整地。各地的季节也因气候条件的变化,整地效果也不同。

按整地时间与造林时间的关系确定整地季节有:随整随造、提前整地。提前整地的提前量应该适宜。在春季造林,可在前一年的夏季或秋季整地;在雨季造林,可在前一年的秋季整地,如无春旱也可在当年春季整地。秋季造林最好在当年春季整地。

整地季节和造林季节的配合既有生物学的问题,也有技术问题,在实施中应按实际情况确定。

2.3造林整地的方法措施

(1)全面整地。此整地方式要全部彻底地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这种方式费工多、投资大,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在施工中还会受到地形条件、环境状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全面整地适用于平坦地区,草原、草地可实行雨季前全面翻耕,雨季复耕,当年秋季或第二年春耙平的休闲整地方法;滩涂、盐碱地可在栽植绿肥植物改良土壤或利用灌溉淋洗盐碱的基础上深翻整地。平坦造林地的全面整地与农耕地的整地近似。

全面整地不宜集中连片。面积过大、坡面过长时,在山顶、山腰、山脚等部位要适当保留原来植被,一般要沿等高线呈带状分布。坡度较大而又必须进行全面整地的地方,全面整地要与修筑水平阶结合。

(2)局部整地。

带状整地:即在造林地上呈长条状翻垦土壤,并在翻垦部分之间保留一定宽度原有植被的整地方法。此方法便于机械化作业,对于立地条件的改善作用也较好,不导致集中连片的土壤,不可造成水土流失,比较省工。块状整地:块状整地是以种植点为中心成块状翻垦土壤、整理地形的造林整地方式。这种方法灵活性大,较为省工,成本较低,造成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较小,但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也小。适合各种立地条件,特别是地形破碎、坡度较大的地段,及岩石但局部土层尚厚的山地、伐根较多的迹地、植被茂盛的山地等,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有穴状、块状和鱼鳞坑,平原应用的块状整地有块状、坑状、高台等。

上一篇:低压三相四线制错误接线对无功电能量的影响与... 下一篇:微机五防与继电保护回路系统在变电运行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