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突破,全面提高

时间:2022-07-25 04:23:55

重点突破,全面提高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它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而事实上初一新生的数学水平是参差不平的,其中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即数学学习的“困难生”,我们以前称之为“差生”。一位知名中学校长说的好,“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呢?这是摆在全体数学教师面前的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意对“困难生”的观察和形成原因的研究。并不断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转化“困难生”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

效。本文就初一“困难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方法谈些看法。

一、数学学习“困难生”形成的诸多原因如下:

1 数学认知结构不完整,知识有缺漏,造成学习障碍。

小学某个时期在数学学习上遇到困难,没能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造成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因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2 思维不完善,理解能力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有些小学教师为了赶进度,教学时重结论,轻过程,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有些学生学习无目标,做题无方法,从而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 有些教师只重视优秀生而忽视“困难生”,加之方法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只重视优秀学生,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快、深、难,对基础知识重视不够,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加剧了学生两极分化,扩大了“困难生”的面积。

4 学生常失败,受挫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困难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关心,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尝到的多是失败的滋味,因此,往往很自卑,对外来的教育和帮助常持沉默、回避甚至抵触的态度。

二、数学学习“困难生”的若干转化方法

根据“困难生”形成的上述几个原因,数学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温故知新,从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初一年级“困难生”数学知识的缺陷是小学几年来的“总和”,要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决不是短期突击所能奏效的,而是必须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入手。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打好数学基础,因此上新课前,我十分重视对有关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排除障碍铺平道路”。如在教学“困难生”时,我先给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数”的概念。并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刻度尺,讲解数与刻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数轴”。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一条射线(如图1),其端点用“O”表示(也称原点),规定射线延伸方向(图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正方向,并选择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从原点向右,在射线上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取三点。依次表示“1”、“2”、“3”;接着,反向延长,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也取三点。依次表示“-1”、“-2”、“-3”,得到图2,至此,数轴的概念已用图形表述清楚。通过交待数轴产生的背景,揭示了数轴形成的过程,达到“数”、“形”的结合。使“困难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数轴”的概念。由此可见,通过温习小学有关知识,引入初中新知识,可以帮助“困难生”较好地掌握初中数学内容。

2、让“困难生”感受成功与不足,促进转化提高。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对所任班级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根据学生“双基”的高低情况,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组。在教学中,采取分类教学、分层指导、作业和考试分别要求的方法,使各层次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课堂练习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 —( ) 。对“困难生”,我要求他们先复习完全平方公式、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然后,再运用公式计算( ) 、

( ) ,得出正确答案后,再计算( ) —( ) ,并提示去括号时,要注意变号、合并同类项、力求准确。对优等生,则要求在顺利完成此题之后,用整体的思想考虑问题,争取一题多解,采取逆用平方差公式或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方法进行解题。

如:( ) —( ) =〔( )+( )〕*〔( )—( )〕

或: ( ) —( ) =〔( )+ 〕 —( )

通过这样分类要求。可以使“困难生”感受到成功,同时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迎头赶上。

3、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的功能,提高“困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困难生”理解能力差、思维能力差,所以应特别加强直观教学,凡能直接利用直观教具的应尽量利用。运用电教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不足,它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把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电教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困难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初三数学《圆》这一章节中有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关系式:

d﹥r 圆与直线相离,d=r 圆与直线相切,d﹤r 圆与直线相交,(其中d表示圆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r表示圆的半径。),其对应关系很难理解也很难记忆。如果利用计算机进行讲解,就显得十分有趣,而且容易理解记忆。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设计:绘出一个海上日出的景象,将一条直线画成海平面,将圆画成太阳的样子,当日出时,太阳逐渐从海水中升起,并冲出海平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圆(太阳)与直线(海平面)位置关系从相离到相切到相交再到相离的过程,而当日落时,太阳逐渐落入海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圆(太阳)与直线(海平面)位置关系从相离到相切到相交再到相离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反复播放与讲解,学生极易理解与记忆,即使忘记了,只要回忆一下上课的情形,就能很快地记起来。

4、鼓励优秀生和带动“困难生”,形成帮学对子。

学生在校活动中,与同学间的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由于老师要忙于课堂教学、备课、批改作业、专业业务学习和参加教研活动,与学生课余时交流是有限的,教师单独给“困难生”辅导与补课的机会不多。再者,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各项条款,也不允许教师任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因此,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对子,发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学习,是提高“困难生”成绩的一项有效措施。

要形成帮学对子,教师就必须要进行摸底测试,开展“困难生”地思想工作,激励和引导“困难生”参与“拜师学艺”活动,要求每人找一位关系好的优秀同学做为自己的对子,当自己的“小老师”。教师每天布置一定内容让“小老师”出题目,“困难生”自己做,然后“小老师”再批改讲解。因为是学生教学生,“困难生”就较容易理解。次日上课前教师应检查帮学对子的活动情况,以督促帮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对帮学活动搞得好的对子,教师应及时加以表扬,发现“困难生”有进步时,不仅要表扬本人,也同时要表扬“小老师”。大面积帮学对子的建立,有效的提高了“困难生”的学习成绩。

5、巧用激励机制,帮助“困难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困难生”一般自卑感较强,过低评价自己,进取精神较差,针对这些心理上的障碍,老师要真诚热情,耐心地多方面帮助和引导,创造一些条件,通过老师的重视、关注和表扬,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一次课堂教学上,我让全班同学当场计算一题是:用“﹥”把下列三个数连接起来:— 、— 、— ,当大家聚精会神埋头苦算时,我看到学生写的是密密麻麻的数字,我随即问:有谁写好了?“困难生”王某某立即站起来,回答到:— ﹥— ﹥— 。我高兴地表扬他,说:“回答正确,非常好,你是如何计算的?”王某某答:“把三个分数化为同分子的分数— 、— 、— ,然后再用负数的大小比较法来分出大小。”我再问:“你是如何想到的?”。他说:“开始通分时比较繁,故回头去看后面的同学怎样做,却看到倒分子7、5、3,它易取得最小公倍数105”。 王某某触“景”生情的“灵机一动”让他很快解出此题。我不仅表扬和鼓励他,并让同学们向他学习多动脑筋,巧于解题。从此他爱学数学,对数学问题勤于思考,数学成绩显著提高。其他“困难生”纷纷向他学习,努力争取进步。

多年的实践证明,上述转化“困难生”的方法和措施行之有效,能较快地转变“困难生”的精神面貌,有效地调动“困难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大面积的转化“困难生”,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上一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尝试 下一篇:探究小学陶艺课程中欣赏教学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