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就风格

时间:2022-07-25 12:08:34

时代造就风格

摘要:中国的美学传统,历来重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文质统一。中国面具文化,展示了中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在世界面具家族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对面具社会学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而当今设计中,需要浓郁的文化内涵来适应时代需求,就有必要对面具的发展史做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权势;神秘;转型;个性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90-01

一、面具的定义和特征

什么是面具?面具是一种掩饰人的容貌的化妆手段。

一般来说,面具有如下特征:

1.面具大多为圆弧或平面造型,内容应该为人面或者是兽面造型,或是由人面、兽面变形成的鬼面、神面造型。

2.面具有它独立的品格,它的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其他的物品。

3.面具是积淀着人类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文化符号。

二、远古时期面具艺术的解构

上古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的面具,美学上的风格呈现的是狞厉之美。现存的上古时期面具绝大多数用青铜制造,另有少量的黄金,玉石面具传世。青铜在当时,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作坊里,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青铜面具讲求规范统一,注重共性而忽略个性。在上古时期,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这一性质决定了面具在那个年代不会有天真烂漫,质朴生动的特点,而必须是庄严神秘,凝重深沉,这种狞厉美,象征着君权和神权至高无上的威势,凝聚着奴隶和贫民的血泪,奴隶社会的凶残暴力的本质在一张张面具中被刻画出来。

中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是面具的功能与审美两者比重的转折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面具是一种生存工具,而到了中古时期,面具被广泛的用于歌舞百戏,并出现了专门佩戴面具表演的“象人”,此后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上升为主要功能,实用功能逐渐降低为次要功能。由于思想上逐渐非常开放,对外交流频繁(例如,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也是影响面具文化的因素之一),并且木材料,布材料等廉价面具的盛行,面具由宗教化、贵族化、模式化,向着世俗化、大众化、个性化的方向变化。

近古时期的面具(公元前960~1911年)完成了功能上和艺术上的两大转变,风格特点是艺术与个性之美。在功能上,由早期的以实用为主转变以审美为主。面具广泛运用在戏剧之中。在戏剧舞台上,面具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化妆道具而存在的,它是演员走向角色的桥梁。不同剧目有不同的角色,各个角色性别,面貌,身份都有差异,为了将角色清楚的区分开来,,就需要创造出千姿百态、互不雷同的面具。近古时期的戏剧面具,较之过去任何一种面具都更加艺术化和个性化。

三、近代以来的的面具设计趋势(公元1912年以来)

近代以来的面具文化,总体上已经呈现衰落趋势:面具的实用功能更加萎缩;面具的使用领域日益狭窄;面具的制作水平每况愈下。

近代以来的面具大体可分为商品面具和艺术面具两大类型:

商品面具指大批量生产的,以盈利为目的的面具。分为两种:一种是卡通脸谱,材质多为塑料。另一种是以旅客为销售对象,集中在旅游胜地出售。没有细致的文化内涵,而且工艺粗糙。

艺术面具指由艺术家创作、供人们观赏和收藏的面具。质地十分芜杂,除了传统材料外,砂陶,石膏,麻绳,玻璃钢等等都被用来制作艺术面具。艺术家们创作时,既不脱离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有的还从非洲、美洲、大洋洲原始部族的面具中汲取灵感,因此,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意识。

一些艺术家为现代戏剧设计、创作的面具,亦可列入艺术面具的范畴,注重的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刻画。在电影《夜宴》中,面具舞是影片给人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元素。舞者所戴的面具粗陋简约,表面上呆若木鸡,面如死灰,内心却充满诉说的渴望和绝尘的寂寞。影片开场的面具舞,裸显着太子那如傀儡一般的生存状态与心境。《夜宴》的舞蹈粗看上去十分诡异,舞者没有具体的规定动作,只是随着节拍和旋律做最为原始的肢体表达,几乎完全出于本能和情绪,这让观者感到新鲜而感动。

四、总结

近代以来的传统面具虽然艺术成就不高,但是,明清及近代以来的面具是以“活”的形态保存于各种戏剧、舞蹈和民俗活动中的,为我们研究面具的制作、保管、传承、佩戴方法,以及有关面具的禁忌、仪式等,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时代影响着风格,例如政治变革会对当下艺术品带来严重的冲击。但是武器的批判并不能代替思想的批判,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并不可取。正确的态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之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净.中国面具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上一篇:浅谈宋祖英演唱风格 下一篇:浅谈造型元素在各舞蹈种别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