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破十立”在基层

时间:2022-07-24 09:38:51

“十破十立”在基层

案例一

争先意识

都拉乡抢到综合保税区

文Ⅰ本刊记者 朱 江

距贵阳市14公里的都拉布依族乡,曾依托都拉营车辆厂,成为贵州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面旗帜。但随着车辆厂没落,缺少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的都拉乡发展一度陷入停滞。都拉乡党委书记陈友忠说,都拉乡地处贵阳远郊,并不是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都拉营车辆厂陷入困境后,铁路运输也萎靡不振,血脉不流通导致物资和人才流通不畅,发展就更谈不上了。

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陈旧。“有项目不敢争,项目到了不敢干,干起来又缩手缩脚。观念落后、能力落后必然会导致发展落后。”陈友忠说,面对全省城市化推进和国家建设发展战略,都拉乡将形成两路两区(盐沙线、云都路、黑石头森林片区、综合保税区)并存,六条铁路汇聚的有利发展态势,如果还是一味“等靠要”的话,都拉乡将错过一次迎头赶上的绝好机会。

陈友忠说,都拉乡以前的发展比其他地方都慢一步,现在就要比其他地方抢先一步。把群众的利益想到前面去,把产业规划想到前面去。

为了解决好征地拆迁问题,都拉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对村民先安置再拆迁,同时每家提供45平米经济用房。安置房建设中,直接一步到位给他们建好商品房。同时优先进行好产业规划,依据产业发展对大家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参与到未来的产业建设中来、成为产业工人,这样就解决了村民失地、失业的问题,避免形成新的城中村。按照城市化标准,立体式、跨越式、超常规的进行城市化进程,让都拉乡的村民们一步到位变成真正的市民。

把群众利益想在前面是都拉乡得以发展的基石,产业规划优先则是都拉乡强村的根本。

综合保税区是贵州省重点工程,落户哪里一直争论不休。作为候选地之一的都拉乡,各方面条件在众多候选地中排位都比较靠后,是最不被看好的地区之一。为了争取这个项目,都拉乡预先做好了相关基础配套工作,并前往北京找专家给出了相应规划和可行性报告。正是在这种事事把工作做到前面的争先意识,最后的评比中都拉乡脱颖而出。2012年12月16日,综合保税区在都拉乡正式开工。

为了利用好综合保税区落户的契机,都拉乡集合各村的征地提留款2000万元,成立了贵阳都拉营强村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让全村参与到建设中来。

陈友忠介绍,强村公司现在已经开始联系各种项目运作,强村商品混凝土项目不久就可以投入运营,同时公司未来还将参与到综合保税区的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中去。每一位都拉乡的村民既是公司股东又是公司员工,在享受企业红利的同时,还将参与到企业生产中来,让大家有事可做有钱可赚,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案例二

干字当头

一等车管所如何炼成

文Ⅰ本刊安顺调研组

在安顺车管所办事大厅的入口处,各种奖牌挂满了两侧的墙壁,所长陈风杰给我们一一介绍着这些荣誉的分量、经过、困难……每一块奖牌都记忆犹新。

连续4年三次被评为全国一等车管所。在安顺,安顺车管所是全市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看到安顺车管所的第一感觉并非“眼前一亮”,却是实实在在的“不起眼”。半新的三层办公楼,稍显拥挤的办事大厅以及略显老化的停车场……和经济发达省份的车管所相比,安顺车管所的硬件并不“过硬”。

据了解,2012年,公安部共评出全国一等车管所37个,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谈起如何克服困难赢得肯定,所长陈风杰感触很深,总结起来却异常简练,“想干事、干成事,才会得到认可。”

曾几何时,因为警员缺少、工作量大、工作繁忙、车辆管理业务十分繁重,安顺车管所在对于如何加强管理的问题上陷于困境。办证大厅“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市民意见很大。对于群众的意见、投诉,车管所是又烦又惧。

“思路决定出路。”陈风杰说,如果不彻底整改,迟早会出问题。

从2003年开始,安顺车管所开始改变管理思路、服务态度,主动通过设置意见箱、开通举报电话、走访群众等多种方式,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

“每次群众的投诉,我们电脑记录在案。每周五下午集中研究,商讨对策。”在陈风杰看来,群众的投诉、抱怨,一方面证明服务质量的确存在问题,不过关;另一方面也为改善服务提供了方向、动力。

针对有群众提出“办事大厅在二楼太费事”,安顺车管所毅然决定将办事大厅从二楼整体迁至一楼;因有群众反应,档案室在三楼“跑上跑下不方便”,车管所又在一楼腾出空间,将档案室迁至一楼。为方便学员自主选择驾校,车管所每月对全市各驾校科目考试质量进行排名公布……简化流程,人性化管理,问题出在哪,力就使向哪。

近几年,安顺经济提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和驾驶人的持续快速增加,给“车驾管”工作带来很大考验。

“换个角度来看,这次考验也是一次机会。”越是事情棘手,陈风杰干劲越足。

创新思路想新招。 2011年,安顺车管所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网上车管所”,利用车管微博、车管QQ以及车管贴吧等工作交流平台办理车管业务。

“市民只要在相关业务的网站栏目上填写相关信息,递交申请,车管所就可以快速办理了。”车管所副所长袁宗航说。

继“网上车管所”开通之后,为进一步实现业务分流,2011年,安顺车管所推出“声讯服务台”,市民可拨打“96699”声讯电话进行咨询并办理相关车管业务。

据网上车管所工作人员唐思懿介绍,如今,驾驶证补领换领、机动车所有人联系方式变更、机动车和驾驶人违法信息查询等相关业务现在都可以实现网上办理。 “平均每天通过声讯服务台办理业务、咨询的有50多个。”

干字当头,首要的是有一份甘于平淡、踏实工作的心态。从2003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安顺车管所克服了警力不足、硬件条件差等不利因素,成为了贵州乃至全国车辆管理系统中的一名“尖兵”。

2008年荣获全省公安机关“三基”先进所队称号,是全省公安车辆管理系统中唯一获得表彰的车管所;成为安顺市“与文明同行,满意在安顺”主题活动监测点;2009年3月,被评为全国一等车管所,至今每次评选均榜上有名。(采访调研组成员:奚晓阳、谌贵璇、傅泊霖、蒋叶俊 执笔: 蒋叶俊)

编者手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干字当头”除了敢想敢干,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安顺车管所在困难面前不断进行管理、服务创新,才最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车辆管理系统中的领先者。

案例三

开拓创新

立体农业让收入呈倍数增长

文Ⅰ黄太富

“山顶种植茶叶,山腰发展核桃、果林,山脚发展大棚蔬菜、水稻、玉米,水里养殖,水边路旁建生态农庄。”如今,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立体特色农业的新思路,在普安县不少地方渐成气候,有20多万农民实现了可观的收入,逐渐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元旦刚过,走进普安县江西坡镇江西坡社区下街组果子种植大户谢光耀家,现年59岁的老谢笑声爽朗,指着一栋气派的二楼一底刚落成不久的新房告诉笔者:“这栋房子,花了我28万元,靠的就是规模发展高品质的武昌桃、橙子的果子经济。”

谈到发展果子的历史,谢光耀如数家珍:“1984年开始,我就开始种植水果,那时一年收入就有几千元, 2000年以后,果子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了,连续有6年的时间,我依靠销售往本县与盘县、晴隆县的果子,纯收入保持在6万多元,去年,依靠发展的12亩果园,销售优质果子1万多公斤,收入5万多元。”

谢光耀依靠发展果子走上致富路的变化,是近年来普安县解放思想、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着力发展果、茶、烟三大高效立体农业促使广大农民同步小康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典型缩影。

据了解,普安县近78%的人口在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面对普安县农业产业化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普安县委、县政府突破传统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决定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把烤烟、茶叶、草地生态畜牧、核桃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推动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在产业建设实施过程中,普安县通过优化环境,内引外联,招商引资等方式,组建果子加工龙头企业,以此带动优质果子基地扩大规模;该县还重视对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训,努力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优质水果种植能人。

产业转型带来了普安农业发展的大变化。仅江西坡镇,截至目前已发展经果林2万余亩,其中1.5万亩已进入盛产期,年产果子1000余万公斤,主要有新生系柑、华盛顿脐橙、纽荷尔脐橙、柑桔、武昌桃、早熟油桃、金秋梨、杨梅等10多个特色产品远销省内外,果农年收入3000多万元,1000户农民还成为了水果专业户。

立体高效农业催生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家”门口万亩绿油油的茶山,村民张盛虎建立了黔西南州富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不断加大技术革新,提高制茶科技含量,目前公司资产已从起步的300万元增长至1000多万元。

公司还吸收附近260名茶农成立合作社,直接带动江西坡镇、高棉乡一镇一乡4村一社区的茶农踊跃到公司交售茶叶,为公司提供了丰富的茶源。江西坡镇联盟村现年44岁的布依族村民白思伍,依靠种植的5亩成园茶,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据普安县有关部门统计,去年该县茶叶总产量达到3250吨,茶农实现产值高达2.034亿元。

该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还吸引了一批返乡农民工加入创业的热情。公司目前正式员工达到33名,技术工的工资最高可拿到6000元/月。江西坡镇联盟村村民罗成昆夫妇在公司上班,两人的月收入现可达到7000元。进公司前,他一家住的是一幢旧瓦房,而今依靠在公司获得的劳动收入,建起了一楼一底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水泥平房。

自2010年以来,普安还成立了核桃产业化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核桃产业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共实施30万亩,2013年共实施13.6万亩,目前该县已完成种植任务5.7万亩70万株,部分高产核桃母树单株产量可达600斤,价值6000多元。(作者单位:普安县委宣传部)

编者手记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高效立体农业已逐渐成为普安山区大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贵州,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推进需要更多如普安这样的“因地制宜,敢闯新路”。

案例四

工业主导

荒山岭变身工业园

文Ⅰ本刊记者 张天明

省城贵阳的岁末年初,气温在零度上下浮动,南明河河岸小孟工业园区的规划用地“北至西南环线及南明河,南至花溪区青岩镇杨梅村,西至将军山,东至凤凰山,总面积83平方千米,其中开发区先行主导开发39平方千米……”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孟工业园区的工作人员描绘着园区的轮廓。

戴着红色安全帽的工人眺望远方,“这里以前是小山丘,从平场到挖孔桩,再到建设厂房我们都做过……”

工人们所说的正是这座贵州省千亿级示范培育园区的“身世”。如今以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烟草医药与绿色食品三条产业链为重点的小孟工业园区,规划了特种车辆、工程机械、矿用机械产业聚集区,航天及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航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聚集区等5个产业聚集区。2012年实施项目76个,其中工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70 亿元,建成投产后新增工业产值将超过40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目前,中航贵阳电机、凯沃重工等24个项目相继投产。

小孟工业园区科学的定位,使特色更加鲜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能够创造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为贵州发展工业的一面旗帜。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贵州工业强省的意识越来越强。在距离省城100公里的丹寨县,突出产业链条,实行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的工业化思路深入人心。

“任何一个到丹寨投资兴业,有助于丹寨发展的企业家我们要全力支持。”丹寨县委书记、贵州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张淼说,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套班子,全程跟踪贴心服务,不让企业“受凉”。

丹寨县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范虹就被这样的温暖深深感动,他说:“张淼书记、侯美传县长多次到公司帮助解决困难,更加坚定了公司的发展信心,目前我们正在加速建设二期工程。”

集超高精密度液静压无心磨床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丹寨县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2012年9月机械装备制造项目一期工程正式竣工调试生产。

2012年以来,贵州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已建成10万平方米4层标准厂房,新增落户企业33家;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在贵州省“511”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示范园区——贵州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丹寨县县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侯美传说:“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加快发展;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丹寨县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大力推动城镇化,形成了城区、开发区、扬武、长青“四点组团”、区城互动的城市开发架构。

编者手记

在经济工作中,抓住工业就是抓住了“牛鼻子”。在工业发展中,园区建设又是关键。贵州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两年多来,工业发展提速跨越,许多地方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

案例五

包容合作

清凉桐梓成为“重庆后花园”

文Ⅰ本刊记者 肖 露

桐梓,位于川渝南下和云贵北上的交通要塞,地处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巨大辐射圈内,又是两大经济区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地。在这个黔渝经济大通道上,近年来,桐梓县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态势十分红火。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火炉”之一,盛夏时节气温往往高达40℃,酷热难当。虽与重庆毗邻,地处四川盆地边沿上的桐梓,平均海拔1000来米,年平均气温16℃,山青水秀、气候凉爽;相较重庆等地而言,可谓是近在咫尺的天然大空调。特别是时值盛夏,桐梓县村寨周围停满了“渝”、“川”字头的外地车,而白墙青瓦的黔北民居俨然成了不同档次的家庭旅馆。

自2001年以来,该县十次党代会就提出“要把桐梓打造成‘重庆后花园’”、县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确定建设“重庆卫星城市”、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正式把“融入重庆”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基调。去年酷夏,在楚米镇元田村石板村民组令狐克忠家,一对70来岁的四川夫妻已在他开的乡村旅馆住了一个多月。丈夫说,他青年时期曾就读于贵阳医学院,对贵州凉爽怡人的气候印象深刻,退休后便带着老伴前来桐梓避暑。令狐克忠说,他家近几年累计投资100多万元,建起可容纳八九十人的乡村旅馆,旺季时常常爆满,有些老顾客还会提前几个月预约房间。

如何融入重庆,借势借力发展,桐梓已探索了十余年。

在十几年前,由于受到地理上长期封闭的影响,不少村民存在视野狭隘,自我封闭的问题,发展思路上陈旧保守。自从2005年贯穿桐梓县连接重庆与贵州的渝黔高速公路修通,让原来弯曲陡险的桐梓至重庆246公里旧公路,变成了平坦安全的188公里新公路之后,行车时间从过去近两天车程变为两个来小时。还有穿县而过的渝黔铁路,使来往交通变得更便捷。

“与邻为友”的开放环境,让桐梓县乡村旅游呈现出不同于“农家乐”的特殊价值。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背靠拥有上千万城市人口的重庆,使桐梓县委、县政府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

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桐梓县的乡村旅游出现了逐年进阶式的发展:2006年由“农家乐”转向发展为乡村旅游,共建乡村旅馆43家,床位1000多张,接待游客近5000人。到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00元中,约有30%来自乡村旅游。2012年,全县乡村旅馆发展到800多家,床位约有3.4万张,预计可接待游客4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0多亿元。

面对重庆对桐梓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桐梓提出要“两眼紧盯重庆、两手伸向重庆、两腿迈入重庆”,实施全方位融入重庆的开放带动战略。2012年,黔渝两省市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桐梓融入重庆搭建了更宽广的舞台。桐梓县抓住重庆在遵义建设产值200亿元的笔电(笔记本电脑)配套基地这一契机,争取到重庆市经信委、发改委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支持,与重庆共建“桐梓重庆工业园”,并促成总值约1亿元的园区建设投资。

编者手记

桐梓县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这一发展举措不仅引导当地城乡居民走上致富路,更以乡村旅游兴盛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带动当地其他项目。开放的文化、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环境,让桐梓在互利共赢中找准了发展位置。

上一篇:广度 深度 高度 下一篇:科技创新为贵阳发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