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分析

时间:2022-07-24 06:28:35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分析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共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来把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规律,最后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背景;规律;趋势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及演变过程

企业战略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自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仅有半个世纪。从时间跨度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有其必然出现的背景,战略管理也不例外。战略管理理论出现的背景及演变过程如下:

1.60、7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从20世界60年代开始,商品经济市场化倾向和市场经济竞争态势日趋突出,企业环境由相对稳定型向相对激变型转化,这使得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很大威胁。同行业的同类商品的同质化市场竞争和不同行业而作用相近的替代品市场竞争均呈现悪性化走向。从而使人们日益深刻认识到,环境的需求是企业存在的理由。这样,如何捕捉环境对自己的供需变化,如何使自己更好更自觉地适应环境,就成了企业管理的一项新使命。而当时的企业管理理论基本上是针对相对稳定的环境建立起来的,属于经营性质,这就使战略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空白而急待建立。在此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钱德勒在这本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他被公认为,环境—战略—组织理论的第一位企业战略专家。

2.8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企业事无巨细都要由老板亲自抓、亲自过问、亲自定夺的状况越来越适应不了企业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公司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董事会和经理层分工的局面。这样,董事长和董事会干什么,如何干就成了理论必须回答实践需要的重大问题,也算是当时的一个理论悬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战略管理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破土而出,使之成为国际管理学界的一个热点课题。我国也只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有组织地引进和消化战略管理理论的。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不同产业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带来的持续盈利机会是不同的,企业选择一个朝阳产业,要比选择夕阳产业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获利能力。

(2)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在一个产业中,不管它的吸引力以及提供的盈利机会如何,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要比劣势企业具有较大的盈利可能性。而要正确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以及给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必须对将要进入的一个或几个产业结构状况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理论在过去20 年里受到企业战略管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并且成为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和激发战略选择最为重要和广泛使用的模型。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企业、环境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场社会经济变革和企业变革的大潮中,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咨询界的各种管理思想纷纷出现,战略管理理论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

3.19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导致竞争环境日趋复杂,企业不得不把眼光从外部市场环境转向内部环境,注重对自身独特的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积累,以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从此,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开始兴起,并且形成了战略理论中“核心能力学派”

3.290年代后期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时至90年代,战略联盟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这一理论强调竞争合作,认为竞争优势是构建在自身优势与他人竞争优势结合的基础上的。但是,联盟本身固有的缺陷,以及基于竞争基础上的合作,使得这种理论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企业还在寻求一种更能体现众多优越之处的合理安排形式。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加快,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企业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发展,无论是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是拓展新的市场,都得与其它公司共同创造消费者感兴趣的新价值。企业必须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二、战略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

周文燕等(2004)认为,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以下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战略理论产生背景及演进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预测企业在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国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 从而为客户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最后,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多学科、多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系统、全面的思考才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2001(6).

[2]罗珉.西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特点[J].南开管理评论,2002(10).

[3]张向前,陈秋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J].商业研究,2002,18.

[4]饶文军.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评述[J].商业时代,2009,26.

[5]陈宏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J].求索,2005,8.

[6]唐震,张阳.战略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主体聚合作用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10.

上一篇:如何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论集体土地征用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