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物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实践

时间:2022-07-24 04:12:26

浅析高中生物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实践

摘 要: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素质化的学习要求,基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并开展思维探索。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类比推理―分析经典实验―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教学过程,运用讨论法、研究法、以问题为中心法,情境模拟等多种教法,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基因;染色体;教学实践

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课堂教学实践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主要包括教师创设主题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归纳旧知识而带出问题情境)。一是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回答以下问题:基因型为Aa的个体能产生的哪几种配子?比例是多少?(A与a两种,比例为1∶1)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的哪几种配子?比例是多少?(AB、Ab、aB与ab四种,比例为1∶1∶1∶1)。

二是根据减数分裂,回答以下问题:具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经减数分裂,能产生几种配子?比例是多少?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经减数分裂,又能产生几种配子?比例是多少?(两种,1∶1;四种,1∶1∶1∶1)。请同学们分析这种个体的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对数相等,配子的种类相等的情况是偶然的原因吗?还是因为基因和染色体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呢?

2.萨顿的假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萨顿的假说”。需要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萨顿认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第二,你认为怎样才能证明“萨顿假说”或你的观点是否正确?

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师继续引导:萨顿的假说并没有立即得到另一位生物学家摩尔根的认同,他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师一边指导学生阅读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的问题:①为什么用眼色性状做实验观察的对象?②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与性别有什么关系?③你能尝试解释此实验现象吗?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红眼、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可以用遗传图解把实验过程表达出来。总结:细心地观察果蝇的白眼,实验的巧妙,红眼与白眼性状与性别的联系,使实验分析的目标锁定在性染色体上,从而建立了红眼基因、白眼基因与染色体的桥梁。

4.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回顾刚上课时我们提出的问题: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之间存在平行关系吗?把这种基因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平行行为用图解归纳可怎样表示,并得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即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5.课后作业与深化提高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尝试总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中遵循的规律并查阅资料了解“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

二、教学反思

第一,直观教学有助于加深知识理解,降低知识难度,增强学生自信。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有较少自主的学习活动。第二,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课程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生物学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第三,要放手让学生开放式思考,不能局限学生思维范围。这就必须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三、结语

将基于宏观的遗传现象与微观的遗传本质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遗传实质概念,因此,本节教学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高中生物遗传学部分的学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传授知识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但缺乏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师不仅仅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要有很深的了解,而且要关注自己的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方法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讲授生物学知识时,一定要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呈现知识点,尤其是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具体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中学)

上一篇:整合家园情绪干预?缓解新生“入园焦虑” 下一篇:浅谈新教育理念下物理教学评价功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