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入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实践研究

时间:2022-07-24 01:16:23

浅谈融入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对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不断学习和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认真汲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丰富的营养,并运用生活理论来切实指导幼儿科学活动实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新课题。本文拟结合自身两年多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研究的体会,从润物无声:营造生活化的科学活动环境氛围;用生活来教育:让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不断对话:建构科学活动生活化的丰富内涵等,来谈谈融入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让科学教育回归生活。

关键词:科学教育;幼儿生活;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来源于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如何引导、鼓励幼儿在生活环境中思考、验证科学探索?实践告诉我们,幼儿科学活动不能只是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在传递知识、教授技能,新课程需要科学探究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因为教育是儿童生活的过程,应当以儿童生活经验和活动为基础”。

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嵌入幼儿科学活动就是一个新课题,值得去探索。陶行知先生提倡,“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今天重新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将其用以指导幼儿科学活动,无疑会给幼儿科学活动实践以新的启示。

一、润物无声:营造生活化的科学活动环境氛围

环境对幼儿思想和行为的自然反馈,是幼儿主动调整自己认识的主要来源。营造良好的科学活动课环境氛围,向幼儿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幼儿科学活动实践同幼儿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有益于幼儿接受全面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科学教育氛围熏陶。

幼儿科学教育,以观察感知为基本手段。教室门上的锁、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这些易于观察到的素材,都可以成为营造科学教学的“引线”。科学活动室的氛围营造就是为了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幼儿参与科学活动。优化幼儿园科学活动,需要开辟各种科学教育的观察活动场所,如“科学教育画廊”“科学小制作展示区”“种植园”“自然角”等,让幼儿兴致勃勃地徜徉于丰富的科学景观中,促进幼儿产生学科学的兴趣、爱科学的情感。

二、用生活来教育:让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科学活动生活化,促进幼儿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新课改提倡的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幼儿科学活动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自然能做到用生活来教育。

(1)鼓励幼儿敢做敢想,充分肯定幼儿科学活动创新行为。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推进新课改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幼儿科学活动的实践,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着重从幼儿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现象着手。幼儿时期正是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敢做敢想的时期,只有注意保护并培养其创新精神,才能使之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例如在中班科学小实验“蛋壳宝宝沉下去了”中,许多幼儿只会用给蛋壳加重、加压的办法让蛋壳沉到水底,当一个幼儿大胆地把蛋壳捣碎让鸡蛋沉下去时,教师能及时地对这一创新行为予以肯定,也就能激发了其他幼儿想出更多的办法来探索。

(2)关注点面结合,努力引导幼儿共同参与科学活动。科学活动体现为一种双向互动、互促的关系,学生在动中活、活中动。以往不少教师总担心时间被幼儿活动耽误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常把幼儿的回答问题和操作当作任务或是一种形式,这些做法,抑制了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要使全体幼儿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点面结合或以点带面,让全体幼儿都参与到科学活动的实践中。像“认识物体的弹性”这一活动,幼儿通过对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在部分幼儿认识了物体的弹性之后,启发全体幼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具有弹性。这一过程,全体幼儿共同参与,愈动愈活,保证了每个幼儿都能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

三、不断对话:建构科学活动生活化的丰富内涵

“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涉入教育领域,必然会促使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发生转变,并逐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幼儿科学活动过程中,关注对话过程中即时性的体认,不断追求科学活动“感悟”目标的存在,才能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幼儿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才能切实提高新课改氛围下的科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1)多问题讨论,少结论说教。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幼儿尝试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幼儿不断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常常是围绕如何顺利“灌”而绞尽脑汁,导致教师为结论而教,幼儿为结论而学。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启发并引导幼儿参与交流、展开讨论,鼓励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领悟。幼儿带着新问题就会继续新探索,认真观察、对比、讨论,寻求新答案。幼儿科学活动需要改变教师问、幼儿答的单向输出模式,将其变为师幼间、幼儿间的多层面互动、互问、互答方式,要让幼儿由被动回答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轻讲解示范,重实践操作。“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科学活动中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让幼儿去经历一个个充满想象的思维过程,经历一个个实践创新的体验过程。幼儿的活动时间不充裕,操作空间太拥挤,就不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科学活动便会流于形式。要想提高科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就要让幼儿有充分思考、操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游戏性的玩玩动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经验和能力。并在大多数幼儿实践基本完成时,引导幼儿倾听自己和 同伴的问题和想法,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轻易作示范或直接告诉幼儿做的步骤和结果。

(3)取引导鼓励,舍灌输限制。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幼儿“想动”“去动”“会动”,鼓励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的尊重、接纳、引导、支持和鼓励会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教师关注的不只是活动的成败,更重要的是活动过程本身。幼儿学习对物体进行分类时,例如认识鸡、鸭、鹅之后,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习性、功用等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形成“家禽”的概念。如果教师硬灌硬塞,反而不利于幼儿的主动发展。尤其在幼儿有危机和挫折时,教师更要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宜的引导,做一个热情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

幼儿科学活动实践中,让我们多一些“换位意识”, 善待幼儿,与幼儿同忧乐、共休戚,就会与幼儿心心相印,产生共鸣,幼儿科学活动实践何尝不出成果?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融入新课程改革留下的启示是深刻的。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认真汲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丰富的营养,并运用生活理论来切实指导幼儿科学活动实践,促进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让幼儿积极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精彩和美好!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的特性[J].学前教育,2000(5).

[2]刘占兰主编.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万迪人,王风野.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深入开展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6(6).

[4]张?莉.幼儿科学素质培养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5]周?川.科学的教育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机关幼儿园)

上一篇:情感依赖个案咨询报告 下一篇:“重”校本课程 “轻”国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