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对策简析

时间:2022-07-24 12:41:04

【摘要】本文对大理州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作了简要介绍,认为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恶化生存环境,而且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分析指出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结合大理州实际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 成因 防治对策 大理州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1 水土流失基本状况

大理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境内主要有红河、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四大水系,位于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相接部位。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大理州成为云南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面积为10619.3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52%,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典型强度为轻度、中度和强度,年流失土壤0.4036亿吨。1998年以来,大理州通过实施国债省级水土保持工程和洱海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重点治理小流域43条。2004年大理州水土流失面积与1999年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从39.22%下降到37.52%;“十一五”期间到“十二五”的前3年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达1253平方公里。目前,大理州水土流失面积和水土流失量均在不断减少,重点防治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有所控制,但是大理州水土流失防治现状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还有差距,研究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的迫切需要。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2.1 降低土壤肥力

水土流失带走了肥力强、颗粒细、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层土壤,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导致耕作层变薄、肥力下降、保水性能降低,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大量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影响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2 恶化生存环境

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不少山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往往也是较为贫困的地区。

2.3 削弱生态系统功能

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在高山深谷,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灾害。如1985年夏末初秋,大理州境内雨量偏多、偏大,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并发,据统计大理州共计49人死亡、1939间房屋倒塌、35.2万亩农田受灾,667件水利设施、3座电站、254座桥梁遭到破坏,部分地区交通中断,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和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灾害发生,同时,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

3 水土流失的成因

3.1 地形地貌因素

大理州的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3.4%,属典型的山地结构,地形相对高差达3565米,河流切割深。由于境内地形切割深度大,坡耕地面积占了总耕地面积的71.7%,山地、河谷地形对比明显,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提供了地形条件。

3.2 降雨因素

大理州的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95%,且多暴雨,干季降雨量仅占全年降水的5%―15%。降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直接动力因素,而降雨侵蚀与降雨的强度、降雨历时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降雨量越大、降雨强度越大、降雨历时越长,水土流失量就越大。如1993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州出现持续降雨天气,各地在此期间的降雨量达158.6~308.9毫米,是常年同期的1~2.4倍。由于连降大雨、暴雨,导致山洪、泥石流并发,全州遭受到了严重的灾害损失。因此大理州水土流失大部分产生在雨季,降雨集中、降雨强度大正好是形成水土流失所需的气象条件。

3.3 植被因素

植被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的程度,整个植物体系在防止水土流失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根据2004年全国遥感调查成果,从大理州12个县市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布来看,宾川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6%,在全州12个县市中所占比值最大,剑川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7%,在全州12个县市中所占比值最小;根据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宾川县属于植被较差的县,而剑川县属于植被较好的县,因此缺乏植被固结土壤、截留雨水等作用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较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农业生产结构因素

大理州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农业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生产上存在着人均耕地少、复种指数低、产量不稳定、水利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商品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粗放的生产方式增大了地表的程度,使侵蚀加强、土层减薄,导致水土流失。

3.5 生产建设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大理州交通、建筑、水利等行业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加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生产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始地貌和植被,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力。生产建设项目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诱因。

4 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4.1 坚持预防为主,坚决遏制新增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防治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谁占用破坏,谁恢复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对于水土流失区的水电、采矿等工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山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严禁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行为发生。

4.2 加强监督执法,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生产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项目,在开工之前就合理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水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水土流失隐患。监督管理部门加强跟踪检查,严格验收把关,保证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4.3 加大封禁力度,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作用与功能

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地区,可以采取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封轮牧等措施,推广沼气池、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等措施,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如大理州西部高山峡谷轻度流失区,因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林草覆盖率较高,降雨丰富,采用人工促进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恢复更加健康的生态环境。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把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小范围高标准的人工治理,增加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解决农民的吃饭、花钱问题,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条件。因此,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作用与功能,通过封山禁牧等生态修复措施,使水土流失区逐步减少。

4.4 以工程措施为重点,切实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大理州中部陡坡中度流失区,由于人口密度大,开发建设项目多,土地开发利用率高,植被破坏严重。采取以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重点,将排洪沟、沉砂池、蓄水池、渠道、作业路一体化配置,建设蓄、引、排相结合的坡面径流调节体系,结合退耕还林,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治理荒山荒坡。对缓坡耕地采取坡改梯措施,从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对小流域的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和综合治理。在大理州东部的高原浅切割中度流失区,虽然地形相对中西部平缓,但人口密度大,土地开发利用率高,植被破坏严重。采取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为主进行溪沟、河道治理,理顺坡面水系,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并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强幼林抚育、疏林补植。

结语

长期以来,人们只顾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地掠夺索取资源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逐步退化。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可以涵养水土、保护植被、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美化景观,保证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链条的正常运转,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辛树帜,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农业大学出版社,1982.

[2] 中国林学会,水土保持林,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 张光辉、梁一民,植被盖度对水土保持功效影响研究综述,水土保持研究,1996,3.

[4] 云南省水土保持条例,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9号),201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最新修订),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1版.

[6] 大理白族自治州水利志(1978-2005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大理白族自治州水利局,2012.

作者简介:

欧阳倩(1973- ),女,云南大理,工程师,从事水利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上一篇:分布式发电在城市建设中的前景分析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