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以城带乡”发展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2-05 05:07:28

大理州“以城带乡”发展模式的探索

【摘要】在大理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实现大理州城乡统筹发展已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外在的可行性了。本文在分析大理州城乡居民收支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大理州构建以三次产业链的结合与整合为起点,以大理市为中心级,实现从经济到社会再到文化的城市、乡镇带动农村的“以城带乡”模式。

【关键词】差距 大理市 模式

2008年,大理州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仍保持着稳步发展:全州实现生产总值371697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0033万元,增长8.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365367万元,增长13.4%,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577万元,增长13.0%,拉动GDP增长4.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0661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全州财政总收入600679万元,增长21.6%,全年税收收入558560万元,比上年增加105135万元,增长23.19%。全州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8年年末全州城市化水平达29%。但在大理州发展迅猛的背后却存在一个突出而重要的问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本文从大理州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差距入手,以三次产业在城乡间的联动为途径,探讨大理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

一、大理州城乡居民的收支分析

1、大理州城乡居民的收支现状

表1中,AC代表人均消费支出,AI代表人均收入。从表1可以看出,大理州城乡居民收支差距大,尤其是消费支出呈扩大趋势。

2、形成城乡居民收支差距的因素分析

(1)城乡居民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差异性分析。城乡居民的收支差距首先与其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关。农村居民主要从事的农业和城镇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业或第三产业决定了其一定的弱质性。第一,农业生产面临着比非农产业更大的自然风险。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特殊生产方式,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性注定其生产存在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部自然力控制程度相对一定时,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

第二,农业生产有着较高的生产成本。直接生产成本高表现在农资物品价格居高不下,农资成本上涨。2008年,大理州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5%,突出表现为单位耕地面积投入的农电、农水、柴油、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增加;同时农资物品假冒伪劣严重,更加提高了农业的整个生产成本。机会成本高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劳动力的机会成本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必须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生产当中,失去了进城务工或创业的机会,而经济发展表明,进城务工往往能取得比农业生产更高的经济收入;其次是土地和资金的机会成本高,工业用地和用资的投资回报率比农用要高很多。

(2)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分析。第一,农村物质基础落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国家对大型电力、交通、通讯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紧紧围绕城市中心而展开;交通落后跟不上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使得农村很难从外界吸取资金技术等资源;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的投资普遍都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地区。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资仅在城市区域循环和增值,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拉大经济发展的差距。

第二,农村接受的政策支持力较小。一是政府决策者首先以城市发展为大局,将改革重点、资金投入重点都集中放在城市,导致农村政策失衡。二是政策执行部门将主要精力、财力偏向城市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出现的“圈地”现象,即采用“以地生财”的办法,低价征用农地,高价出售给开发商,搞城市建设。由于安置工作不到位,因而失地农民成为“种地无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阶层”。

不论是产业因素还是政策与非政策因素所导致的城乡差距,对于大理州而言,现在已经存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进“以城带乡”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了。

二、大理州以城带乡发展模式的构建

1、大理州以城带乡的“点”模式

大理市作为滇西中心城市的发展对象,可以作为模式构建的“点”,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发达的三次产业使其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和辐射能力增加。

从三次产业的相关产值看:2009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6.18亿元,同比增长8.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72元,同比增长7.2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961元,同比增长9.75%。工业方面,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27.55亿元,同比增长41.34%,占辖区工业总产值的41.02%,园区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业方面,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48万人次,同比下降1.27%。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0.15万人次,同比增长1%,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7.45亿元,同比增长2.77%。旅行社总收入和海外旅游者接待量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三次产业的内外部结构看:大理市产业结构由“三、二、一”状况演变为“二、三、一”状况。工业方面,2008年辖区现价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470024万元,同比增长20%;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合适,协调发展。规模以上工业轻重工业比例由去年同期的53:47调整为50:50,重工业比例逐年提高,轻重工业比例渐趋合理。在6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云南力帆骏马公司等14户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值947030万元,占规模以上产值的85.38%,16户亿元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99086万元,占规模以上产值的90.08%,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日益突出。在做强做大工业进程中,大理市正朝着着力培植8大支柱产业的方向前进,即烟草、烟辅产业,电力产业,轻纺产业,机械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建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和冶金产业。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一定的现实竞争优势中稳步发展。

不论从依托于区域面积的生产扩张上讲,还是从依托于消费者购买力的消费市场扩大上讲,大理市三次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使其具备了成为“点”的资格,为大理州选择产业带动城市、社区发展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根本性的条件。

2、大理州以城带乡的“线”模式

(1)资金来源多样化为模式构建所需资金提供了可能。第一,政府支出。2008年,全州一般预算支出750212万元,增长23.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8620万元,增长11.3%,其中,支农支出达107198万元,增长49%,是所有支出中增长量最大的部分,是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金融机构贷款。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86886万元,增长18.94%,其中,中长期贷款1079347万元,增长20.57%,短期贷款1389554万元,增长18.07%,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229879万元,增长16.93 %,个人短期消费贷款34,732万元,增长18.07 %。不论是投资贷款还是消费贷款,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使得资金流动速度加快,为资金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

第三,引入外资。大理州去年实际利用外资24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5%,且仍有增加的空间和趋势。

(2)交通建设的成果是模式推进的基础条件。楚大路、大保路、大丽路、广大铁路的建成,飞机场的通航,使大理市初步形成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特别是大瑞铁路、大丽铁路、大丽高速公路、祥临高速公路等的建设,使大理市和周边县的交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大理市到周边六县县城的距离基本在60公里左右的范围,这样一个改善对于以城带乡模式来讲,节省了交易和运输成本,消除了投资者对于“山区”的顾虑。

(3)形成了大理州以城带乡模式的动力传导机制。从城市和农村的区位上讲,构建以城带乡的产业模式的机制可分为农村生产者驱动机制、城市购买者驱动机制两种。所谓生产者驱动,是指由拥有技术优势的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本地生产链的垂直分工体系的模式;购买者驱动是指由拥有品牌优势和发达销售渠道的购买者通过市场需求拉动产业链运行的动力模式。城市和乡村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和互补性,在资源上,农村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城市则经济资源和科技文化更加强大。城市的区位布局决定了它拥有品牌优势和发达销售渠道的购买者,而农村布局决定了它拥有大量的初级产品的生产者。

3、大理州以城带乡最终形成的“面”模式

在上述机制的基础上,基于产业对于一个区域发展的根本性带动作用,以及农村、农业的相对弱势地位,“面”的形成必然要从产业“面”的形成入手,进而带动社会、人文等整个“面”的形成。因此,城市二三产业有必要从农业可塑性入手,进而展开延伸与整合,达到产业“面”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实现大理州三次产业和城乡的共赢,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结语

大理州构建以三次产业链的结合与整合为起点,以大理市为中心级,实现从经济到社会再到文化的城市、乡镇带动农村的以城带乡模式已经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了。因此,在政策等其他相关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实现大理州城乡一体化将不再是一种向往。

【参考文献】

[1] 洪磊:“探析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J].商场现代化,2006(6).

[2] 胡鞍钢: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3] 刘合心:对工业反哺农业新阶段的思考[J].新东方,2005(4).

[4]胡彬、孙海鸣: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及现实启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2).

上一篇:对现行GDP与绿色GDP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校企联盟:大学教育与就业无缝培养模式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