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

时间:2022-07-24 07:09:08

基于校企合作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指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他们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也不同于中职教育的毕业生,具有鲜明的特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校企双赢的需要。目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有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员工培训形式、定向培养模式等,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招生、教学培养、就业、科技研发等各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06-04

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它是在满足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人才的背景下产生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特性,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具有职业性特点。而且,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也不同于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因此,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有自身的特点。

1.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大发展起源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尤其是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鉴于社会需求和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高素质体现在学生自身的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备,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应用型则体现在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等方面。高职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教育管理者及教育主管部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工作,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也要体现这个目标。

2.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根据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可以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或工艺操作难题的人员。

(1)动手能力强。这是高技能人才最重要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动手能力,不是传统的“手艺”或某些“绝活”,而是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人才进入岗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产生经济效益。

(2)富有创造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会操作,他们在校期间经历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储备了大量知识,入职后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等。另外,高技能人才多从事较复杂的劳动,心智技能化的程度较高,创造能力较为突出。

(3)适应岗位能力强。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除了重视技能培训外,还要接受相关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教育,因此,高技能人才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后适应能力就强,在不同岗位的流动中都能表现出很好的适应能力。

3.走出误区。高职院校的校领导,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都紧紧抓住技术型、应用型来培养人才,使得高职人才的培养过于单一,只重视实践操作能力,没有顾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何谈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不是培养“机器人”。所谓“机器人”就是指那些只会执行命令,缺乏创新精神和灵活性,熟悉生产流水线上某个岗位所需要的特殊职业技能的人。企业通常将这类人定位为熟手而不是人才。对于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新兴企业来说,他们更希望在高职院校找到具有全面发展潜力的毕业生。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表示,培养一个熟练的操作工并不难,难的是让这些员工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能适应技术的进步,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方式。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校企合作的模式,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种:

1.订单式教育模式。这是我国高职院校最普遍的模式,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单培养协议书,由企业单独或与学校共同负责选拔接受订单教育的在校学生,并对学校和学生提出培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学校负责实施订单教育,企业为订单教育提供相应的实习设备、专业师资、技术资料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安排接受订单教育学生就业。

2.企业员工培训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要研发新技术和新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或产品类型,以更好地结合市场需要。面对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企业员工必定要更新知识。为使职工更快了解新知识、懂得新工艺、熟练操作和维护新设备,企业需要借助高职院校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分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一般是短期行为,根据企业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企业选择部分职工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短期集中培训,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更新、技能得以提高。

3.定向培养模式。定向培养模式又称为委托培养模式。企业根据生产和发展的需求,委托学校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定向企业甚至定向岗位工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应了企业为实现发展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储备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对岗位的适应性更好。当然,这种培养模式也顺应了目前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的压力,在目前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更关注毕业去向,因而与大中型企业合作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吸引生源的一个重要措施。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方式外,还有一些更为随机的方式,如校企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顶岗实习、技术合作、共同研发、学术讲座等方式也值得借鉴。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可同时满足企业发展、学校生存、国家进步等多种需求,是一项多赢的举措,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与国际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05年 11月7日,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而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仍有差距,当某些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要时,办学空间和潜力必然受到限制。如何才能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大量培养企业、社会所需的人才,高职院校才有生存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展,导致生源压力越来越大。谁能在生源的竞争中取胜,关键看谁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因此,高职院校抓住了企业和市场需求,并以此作为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切入点,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2.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以化学工业为例,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众多化工园区、化工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另外,企业并不会满足现有状况,还会谋求不断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管理和生产中总会面临新的问题,要解决问题、企业发展都需要人才,而企业人才的储备恰恰来自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某公司负责人说过,从人才市场上招工很容易,但后期的培训则非常艰难。就培训成本而言,通过“双元制”教学与学校培养定单式的员工花费不少,但投入是非常值得的。因此,职业教育可保证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3.校企双赢的需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双赢的手段。

(1)企业方面。首先,校企合作中的订单式教育需要结合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减少了从学校招聘毕业生的麻烦。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获得自己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进入企业能很快适应环境,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经济效益,减少了入职后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其次,高职院校拥有大量的优秀师资,他们掌握相当多的理论知识,且具有科研开发能力。校企合作可让教师参与企业科研,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再次,企业员工能得到短期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企业能够在提高职工素质的同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学校方面。企业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而不是学校实验室的模拟场景。学校也可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甚至让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很多帮助。另外,企业的大量生产设备和实习工厂,为高职院校节省了教学设备的投入,降低了办学成本。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毕业生顺利进入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扩大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对招生有很好的宣传作用。

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施过程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要靠校企双方在招生、教学、培训、就业等各个方面加强沟通,才能实现校企双赢。

1.招生方面的合作。企业结合目前的生产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制定人才需求计划,与校方达成培养协议,将每年所需的专业人数通报给校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在招生过程中,可由学校单独组织,也可让企业参与选拔人才。入校后按照专业情况组成不同的班级在校学习,参与企业定岗。

2.教学方面的合作。这是企业合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复杂的环节。

(1)教学计划的制定。结合岗位需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教学计划,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开设的顺序如何,开设方式是课堂授课还是实习实训,是否在校期间到企业定岗实习,实习时间等内容,都要在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应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对接,并与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教材和教法的选择。国家通用教材可作为教学的主线,满足学生理论知识的需求。校企之间也可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在教法上,可直接将从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提炼的案例搬上课堂,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用的案例教学;或放到校企合作的基地企业,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生产骨干,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在生产现场实施教学。

(3)实习基地的管理。结合教学需要,企业应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高职院校教师或由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加强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脱节的弊端,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就业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便利,企业参与了学生的招生、教学培养、实习实训等环节,学生毕业后可进入订单企业,甚至订单岗位。

4.对企业在岗人员培训的合作。企业结合需要,借助高职院校的师资优势,对企业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取证培训,培训内容、教材选择、师资配备、学时情况,都要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既要满足企业的需要,又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知识的连续性。

5.在教科研方面的合作。教科研合作是双向的,一方面,学校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紧贴企业实际进行培训课题开发,或者聘请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高级技师共同参与课题开发;另一方面,企业为解决加工和管理的难题,在高职院校中选择教师带领企业研发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6.其他方面的合作。还可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专业讲座等方面加强合作。例如,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特色。如何才能建立先进的文化?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体验企业文化氛围后作出评价。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还能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

总之,高职教育必须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或者说服务于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海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本土化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崔新.高技能人才视域下的高职校企合作战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06).

[3]何其荣,雷宽余.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05).

[4]周世青.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互补性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09).

[5]吕政.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2,(06).

[6]刘晓,路荣平.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内容与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09).

[7]杨恩然.加强校企合作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

[8]阳素云.浅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J].职业,2012,(33).

[9]王慧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1).

[10]孙士新,杜建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上一篇:区域名人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对中职校实训车间普通车床数字化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