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时间:2022-07-24 06:16:25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研究生课程存在学分较多、公共基础课偏多、实践课偏少、跨学科课较少等现象,前沿性课程明显不足,课程体系缺乏层级性。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与研究生教育学制的调整紧密结合,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通过增加任选课程,适量增开创造性课程、跨学科课程和前沿性课程,构建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指出,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学位授予与研究生培养体系日益完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转变。为了在规模的主旋律下注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切实提高质量的进程中稳步发展规模,高等学校迫切需要通过改革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课程是旨在使研究生获得利于培养目标的教育性经验,并为此而建构的学习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学习者共同体。强调学生的课程“参与”以获得教育经验,强调对课程的全面考察,既要关注静态的课程内容,又要注重动态的课程实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其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导师指导不够、科研训练不足、管理过于集中等五个方面[1]。暴露出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在培养目标上:重学术型人才培养,忽视专业型人才培养;(2)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共性”,忽视“个性”;(3)培养机制不顺,培养质量不高。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性框架: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历史相对较短,在确立研究生教育之初,其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体系与模式。但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2]。我国的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前者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3]。两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笔者主要探讨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

大部分高校要求硕士生修完35个学分左右的课程方可毕业(即15 门课程左右,文科专业更多)。当前许多高校正在进行缩短硕士学制的改革,如果硕士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学分数保持不变,那么课程总门数偏多。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层级性

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没有凸显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课程,也没有凸显其高于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水平,同时,体现其高级课程的门数也较少。

(三)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偏多

公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过大,客观上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目前研究生公共外语课时数很多,但学生的外语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突出表现为研究生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专业外语的写作水平难以满足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为此,应加强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四)实践课偏少

面对创新时代,大学纷纷竞相高举创新型大学大旗,力求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应当具备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每年新录取的研究生中应届本科生的比例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大力提高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五)重视本学科课程,忽视跨学科课程

对跨学科课程缺乏详尽的规定和要求,也没有提供有利条件,使这些课程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当前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所修的课程总门数通常是15 门左右,学生任选课程不超过2 门,所修的跨学科课程不超过2 门,有相当大比例的研究生未学习任何跨学科课程,理工科类研究生尤为严重。国外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证明,跨学科课程在拓宽研究生知识面、拓展学术视野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急需加大开设研究生的跨学科课程数,加强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六)部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前沿性不够

有些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课程内容未更新,过于陈旧。另外,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多年来使用同一本教案,未吸取该专业课程的新知、了解该学科发展动态,靠吃老本教学生,讲解内容早已过时。部分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很少能尽快反映到课程内容中。还有一些课程只是名称变了,即“换汤不换药”。

二、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是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既要有经历史检验的优秀课程,还要有针对现实、面向现代化建设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应该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课程。结合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研究生课程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改革应与研究生教育学制的调整紧密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学制正从“三•三制”向“二•四制”过渡。研究生学制的改变实际上是对学士、硕士、博士培养目标和功能的重新定位,硕士学制三年改两年,实际上是为了打造更多实用型人才[4]。研究生学制的改变,不仅要求我们根据新的时间安排调整现有的课程门数,更重要的是根据新的培养目标,重新规划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对于博士生教育而言,学制的延长也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重新调整。

(二)实现本硕、硕博课程的总体化设计,保障课程体系的层级性

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层级性,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这是目前我国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5]。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在读研究生中,应届生考取的占一半以上,其比重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课程体系进行总体化设计,不仅是应届生比重增大的要求,也是关注不同教育层次课程间的差距、避免课程内容简单重复、保障课程体系层级性的要求。我们应结合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的相关信息系统,采用智能化课程编排,如网上选课、课表编排、考试安排、学生成绩、教材管理等都采用信息系统编排,避免重复,这样的一体化设计模式,确保课程体系的层次性。

(三)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从学分要求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外语和政治理论两门课程的学分之和占总学分数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为此,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义尤为重大。那么可以考虑通过加强专业外语的教学来提高外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而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则可采取如下措施:内容上,随着教育层级的从低到高,“政治性”内容应逐渐减少,“通识性”成分应逐渐增多;在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上,可辅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改变一位教师主讲到底的“大课程”教学方式。

(四)增任选课程比重,课程设置多样化,构建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可分为两个层面:“专业层面”和“个体层面”,后者即研究生个体基于“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所形成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教育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同一学科专业的不同定位以及不同研究生个体,对于课程设置的要求不一样,这表明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多样性”特征,与这一特征相适应,“避免统一化,突出差异性”,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品格、个性化的研究方向、个性化的研究视野和独立的思考,已获得独创的研究成果[6]。

(五)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开设创造性课程

各国已经纷纷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研究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美国每年都要举办“青年科学人选拔比赛”;日本开设“创造心理学”等课程,并开展一些发明创造活动的竞赛。面对新世纪的科技挑战,结合“2011工程”的需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活动,增设“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应用创新”、“创新与发展”、“创新与新概念开发”、“设计家与企业家才能”等创新课程。

(六)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目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加强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将逐步推行“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构建“四证”合一的“5+3”模式:研究生学历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和临床医师资格证书。

在未来迅速变化的世界里,唯有创新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其具有创新能力,并不断提高科学预见能力。正如刘延东委员所强调的,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程中迈出更大步伐。

参考文献

[1] 刘鸿. 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5-167.

[2] 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 北京理工大学,2001.

[3]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专家. 硕士生学制缩短是为了打造实用型人才[N]. 北京:中国青年报,2004 07 12(6).

[5] 谢安邦. 构建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8 72.

[6] 陈学飞. 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游牧民族民间舞蹈与草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