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型报道《中国湿地报告》的关键构成因素

时间:2022-07-24 04:08:08

浅析大型报道《中国湿地报告》的关键构成因素

摘 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中国湿地报告》,是今年中国各媒体报道的一大亮点,这组报道体现了媒体责任与专业主义、动态性现场与行进式调查、多点报道与全媒体呈现的完美结合,探讨这组报道的关键构成因素,对做好大型报道的策划组织、创新大型报道的思维和形式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型报道 关键 构成因素

近年来,媒体单独策划实施的大型采访报道已不多见。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舆论焦点飞速转换,人们很难持续地关注某一事件,或某一领域;自媒体时代,社会的关注度往往呈现碎片化,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人,所关注的事情差异化很大,很少有新闻事件能够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本身的专业化、分层化,导致很少有媒体具备全社会性的号召力,引发社会整体性轰动。一些社会整体关注的新闻事件,往往是突发性、偶然性事件。

然而,中央电台大型系列报道《中国湿地报告》,却成了近期中国媒体报道的一大亮点。报道从今年5月21日启动至6月9日结束,历时19天,行程35580公里,四个采访组深入包括香港在内的19个省市区,对我国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了全方位调查采访。这次报道时间长,跨度大,覆盖面广,以全媒体的方式,全面呈现了我国湿地现状,揭示了我国湿地保护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湿地报告》大型报道,引发了笔者对构成大型报道的一些关键性因素的思考,在此不揣冒昧地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媒体责任与专业主义

目前,媒体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媒体分层越来越细。

媒体内容是分层的,比如娱乐的,体育的,金融的,甚至仅仅是服务性的信息,比如餐饮、娱乐、健身等等;媒体风格也是分层的,比如有严肃的,也有八卦的,诙谐的、娱乐的,等等。

媒体在分层中做得更为专业,服务的对象更加明确,服务的内容更加对象化。媒体专业化趋向,是媒体市场化竞争的必然结果。与此相适应的是,媒体专业主义风行。

媒体责任是解决媒体的走向,或者说媒体的方向;而专业主义则是衡量媒体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准。对一个一流媒体来说,两者不可偏废,不可互相取代。

一个大媒体,或者说严肃媒体、主流媒体,首先是方向正确,代表着一种公正、客观、令人信服的公众立场,代表着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审美判断;关注更根本性的问题,关注更具社会性的问题,关注涉及社会更大群体、更具公共性的问题,以严肃的态度,去调查、探讨,寻求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代表更广泛的社会利益,这就是主流。媒体如果失去了方向,就会顾此失彼,南辕北辙,不得要领,偏离主流,很难维持一种持平公正的立场,就会在公众中失去信誉。

在一个媒体格局多元化、媒体内容多元化的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护佑主流价值,传播主流文化,影响社会主体人群?或者换一种说法,面对这样一个局面,主流媒体如何才能主流起来,承担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这次《中国湿地报告》的选题,凸显了国家电台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

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付出了巨大环境代价。如果说前30年的发展主题是GDP增长,那么现在则必须转换发展方式,讲发展,也要顾及环境和资源消耗,顾及国民对社会保障和社会两极分化的承受力,于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成为现在社会主题。

中国媒体虽然一直关注发展方式和环境问题,但对湿地的报道却非常少,只有一些零星的报道,没有形成规模,也缺乏足够的影响力。一般人似乎连湿地的概念都模糊不清,说明媒体缺失给这一领域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后果。

湿地和海洋、森林共同组成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甚至被专家们称作“地球之肾”,足见湿地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湿地在三大生态系统中,又最容易被忽略、被侵害,因为离人类的生活圈近,看起来似乎又没有什么直接用处,所以被“战天斗地”的雄心和开发的巨大利益鼓动起来的人们,很容易“向湿地要耕地”,“向湿地要草原”,围湖造田,在湿地开发房地产、旅游项目等等,于是中国湿地迅速消失。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制止,要不了多久,中国将只存在湿地概念,再也没有湿地。

中央电台这次策划组织《中国湿地报告》大型报道,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这应该是中国全国性主流媒体,对湿地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覆盖式报道,其意义在于,敏锐地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将社会对环境的一般性关注,推进到一个新的领域。

仅仅政治正确,并不能证明你是一个大媒体,有影响力的媒体,或者说一流媒体。媒体的水准要靠专业化的报道来体现,首先在媒体运行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调查、采集、筛选、加工、制作,以及写作、合成,都必须是专业的,如果你是部级媒体,那还要要求,你在国内必须是最高水准的;而且,与国际一流媒体的水平是相当的,起码是接近的。其次,则是对一些大众陌生的、专业化很强的领域,在报道中不仅能够达到专业、准确、严谨,而且能够以通俗、明白、晓畅的语言,把专业化的术语翻译给大众。而所有这些最后的综合水准,是看你媒体的传播能力,或者说信誉度、影响力。

《中国湿地报告》这个题目本身,体现的就是客观性,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介入,主要就是考虑到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中国湿地的现状,既说到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后所做的努力和进展,也要说目前湿地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和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次报道,将湿地的概念、知识、重要性植入人心,提高大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所以报道还具有一定的科普作用。这就要求这组报道在专业性上不能有明显的瑕疵和硬伤,要尽量避免报道中的不准确、不清晰,或者说知识性错误。

这次报道启动之前,大家都做了扎实的功课。台里专门请湿地专家和国家湿地办的官员讲课、指导,帮助制定报道计划;报道组成员也购买了相关图书,在网络上搜寻湿地相关资料进行研读、学习;在具体报道过程中,又有专家跟随接受采访和现场指导。因此,整个报道在准确性和学术性上没出现问题,基本上做到了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

二、动态性现场与行进式调查

上一篇:重庆经济广播的专业化之路 下一篇:从“惠施任相”浅议议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