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分析

时间:2022-07-24 03:56:32

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分析

作者简介:潘坤(1989.07-),男,汉,江苏南京人,业务经理,本科学历,青岛海信空调营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摘 要:研究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战略的目的在于规避传统企管模式产生的各类问题,在降低成本总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效益。本文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和要点分析,提出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战略的措施和方法如下:加强协同创新;突出客户需求;协同进行研发;实施信息共享;加快人才培养。

关键词:供应链视阈;企业;管理战略

供应链视阈下的企业管理是相对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而言的一种更先进、高度组织化、整体化的企管模式。传统企管思维中,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是相对分散、各自为政的独立小单元。企业管理者大多只重视销售环节,认为将产品销售出去是整个生产管理周期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对其他环节相对忽略或者仅仅视作为销售作铺垫的辅助环节,企业管理缺乏有机协调和全局观念。在这样的传统企管意识指导下,企业的供应环节不受重视,短期行为、灰色供应、低效率、高成本等问题普遍存在且难以根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益和生产力水平的发挥,需要企业管理者尽快调整管理思维方向,从供应链视阈下重新部署企业管理的大战略。

一、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和要点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

供应链管理,即SCM,是英文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缩写,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原因是当时的企业管理人员基本上只考虑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单方面的优化管理,试图以这种“单打独斗”式的企管模式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然而这种企管思维并未能取得如期的效果。因此有管理人士提出应当从整个供应链条即成本总量的视角将企管手段放在一个更具组织性、更加整体性的层面予以优化创新,于是有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出供应链管理旨在将企管焦点从较后端的销售转移到前端的供应环节,以加强每个供应节点的协调管理,以实现生产经营周期绩效的最大化。

故所谓供应链管理即为基于降低生产成本总量及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的目的,以一条生产经营“链条”的形式将供应、生产、销售、物流、终端用户并联,在全局性、整体化层面开展生产、组织销售。同时,系统性、规范化地设计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以全面计划、有效控制、高效运行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从另一个角度看,供应链管理可被视作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及其关联合作对象有机整合为一体,以全面计划、有效控制、高效运行实现对以上元素的集成化一体式管理的企管模式。

(二)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的要点

供应链视阈下的企业管理涉及范围有生产计划、供应、物流、需求四部分,企管的要点首先是突出并满足客户需求。其次为加强“链条”上所有供应(生产)商之间的联系,以便为提高终端客户附加利益奠定基础。第三,做好从供应到销售之间所有节点的协调工作。第四,提高企业管理、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的管理效率。第五,实现并不断提高“链条”中各节点生产信息的及时与及视性,提高速度并加强集成化,从而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二、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战略的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协同创新

积极参与供应端的生产制造过程,加强信息的双向交流,及时反馈客户需求信息。根据客户要求向供应端提出生产要素或技术参数等要求,与供应端协调开展产品或技术的创新工作。严把质量关,将传统企管模式延迟到后端的被动质量监督提前到供应前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主动质量管控。及时为供应商提供相应的培训或先进技术信息,形成双赢互惠的长效机制。条件具备时参与供应端创新产品的设计或决策过程,帮助其提高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水平,加强与供应端的协同创新。

(二)突出客户需求

改变传统企管模式缺乏满足客户需求能力的弊端,加强采购商与供应端的信息联调与共享,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行JIT模式,减少供应源,加强对供应源的管理并降低供应成本;建立相对长期的供应关系,确保供应质量;避免传统供应管理模式经常出现的客户需求减少时出现积压和浪费,客户需求增加时又供不应求的问题,提高交货准时度,以精细化生产为客户提供高质、高效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协同进行研发

根据客户需求与供应端建立协同研发机制,适当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资源,以提供技术小组或者开展短期培训的形式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协同研发;供应端以应用新技术或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准时供货及增加对双方关联经营环节的投入等形式回报制造端;制造端进行零部件研发时可让供应端适当参与设计过程,利用供应端对零部件设计生产的先进技术或工艺提高已方的研发效率与技术等。

(四)实施信息共享

充分利用Internet和EDI技术实现“链条”上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使各节点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其他节点物资或产品等信息,了解合作伙伴的实时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实施信息共享是实现JIT供应模式的前提,通过建立网络信息传递系统规避传统供应模式中大批量、到货慢、延迟多、更新慢的弊端,实现小批量、准时到货、高质量、优质服务的现代化供应模式,提高供应与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避免浪费。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巩固各节点企业的伙伴关系,使互利共赢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在加强合作企业信任程度的基础上促进各方提高效率与收益。同时,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使传统相对落后的供应模式向电子商务类企管模式转变,既能实现信息的电子化共享,更能挖掘其深层次的高端应用,如电子转帐、追踪电子订单、安排供应或生产计划、监督供应或制造进度、确认到货等。这些电子应用类企管手段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高速运作,大大减少前端耗费的时间,并有效减少事务类工作占用的人力资源,从而使企业成本总量得到全面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五)加快人才培养

实现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新模式关键在于拥有一定数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不仅包括熟悉JIT模式的专业采购人员,还需要足够数量的信息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与创新人才、专业处理供应端事务的管理人才、负责监督控制并杜绝“链条”上各节点积压、浪费问题的专业人才等等。企业应开展相关专业的业务培训或将对口部门人员派遣进修,同时鼓励员工加强自学和自我进修,可以通过报销学费、考试费或评级费等方式提高员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取得了更高级专业证书或学历的员工应视其专业程度重新安排其到更高一级岗位任职,以便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此外,企业还可以采取定期轮岗的制度丰富员工的职业技能,使员工在其他岗位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或者通过轮岗发现其中具有专业天赋的优秀人才,将其调换到更加适应其专业才能的岗位,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加快人才培养不仅限于实现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的高端战略,更是提高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是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壮大的根本。

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是信息时代创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之一,在这种视阈下的企业管理战略较传统管理模式更加高效,避免了传统企管形式只重销售而忽略其他环节产生的种种弊端。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处于全局化、整体化的更高层次,对于降低成本总量、提高服务与生产效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各行业企业借鉴与实行。

(作者单位:青岛海信空调营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段圣贤.供应链管理下的制造商采购优化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5):18

[2] 陈鑫.浅谈现代生产企业采购及采购物流管理[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9(4):22

[3] 熊志辉.吴良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策略分析与探讨[J].企业管理,2008(11):27

[4] 朱列辰.刘岳启.物资设备招标采购中的几个关键环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1

上一篇: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论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