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课程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基本功能

时间:2022-07-24 03:24:56

浅谈地理课程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基本功能

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随着社会的前进以及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课程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末,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种族纷争、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人们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地理科学素养,中学生学好地理也就成了提高国民地理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这是由地理课程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基本功能决定的:

一、地理课程本身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国民的综合素质

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实用性、时代性与创造性的特征,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构成,而且地理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在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工作中都十分重要。当前,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国土整治、经济开发、旅游、货物与信息流通等,几乎每种行为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学习地理“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它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国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地理课程内容许多是关于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人口观念、环境和资源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意识、时代紧迫意识与全局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课程在国民知识素质形成中的功能

地理课程涉及物理、数学、语文、生物、化学、历史知识,并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地理学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学习地理有助于国民掌握对工作和生活有用的知识。在日益频繁的商业活动、经济交流、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掌握,是成功发展自我,成功创造价值和高质量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学习地理并不耽误考重点大学、考清华北大,如我县06年考上清华的石悦、乌兰,初中时地理也学得非常好。我所了解的,98年前后,实行各学科会考,到高三才分文理班,没影响学生考清华、考名牌大学,没影响升学率。

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对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地理过程及发展变化等知识具有基本的认知,要求理解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引导认知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文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条件与人文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如:初二地理课中,南方地区的水田农业和北方地区的旱地农业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的形成。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国民掌握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

三、地理课程有助于国民掌握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

地理课程传授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内容,自然科学知识有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地球运动的规律,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人文知识有人口、种族、民族、宗教、产业布局以及全球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缺乏地理知识将无法与世界潮流相适应,无法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地理课程提供国民就业最基础的、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国民进一步学习与深造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举例)

四、地理课程在国民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能力培养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能力也是国民素养非常重要的部分,地理课程使学生能具备地理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

1.地理课程与国民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动脑、动手,大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处理地图和图表的能力、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能力,以及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中,国民应具有收集处理信息并能够应用信息提供决策、建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地理课程与国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课程在培养国民的思维能力方面的功能是和地理课程内容的空间性和区域性所分不开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地理课程能力培养的重点。地理课程中学习山脉、气候、植被、河流分布特征、城市布局、产业布局等空间分布内容,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3.地理课程与国民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是衡量国民素养的重要标准,综合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关系到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地理学研究的五个圈层系统都是呈开放、综合的状态,每时每刻都与外界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这种开放与综合的特点使得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相互联系。地理课程在传授地理知识内容的同时,必然对国民在形成开放的思维意识、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极强的综合能力产生强大的作用。

4.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民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地理课程注重学生科学兴趣、态度与科学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关心环境质量,注意培养人地协调,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和环境意识,从而产生创造的意识和灵感。

5.地理课程与国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是国民基本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今社会,一个人只有知识、能力不行,还应该善于与人合作,对社会和自然负有伦理义务,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确立合理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然地理知识内容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更充分地认识,产生对祖国河山的骄傲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人文地理知识中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如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显著等。同时人文地理知识渗透珍惜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同资源、环境相适应。地理课程内容中有许多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学生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

市场经济下,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人们必须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修养。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强,通过在实践中的行为,逐步培养遵纪守法、不畏艰难的良好品质。

总之,地理课程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巨大,学习则有利而无害,不学则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切入点 下一篇:坐火车去建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