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体化理念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7-24 02:42:22

教、学一体化理念的实践与反思

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有效教学课题的研究者,我们教师有责任带着思想上路,对公开课进行反思。

我曾被推选参加市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比赛前两天,抽签决定执教课文篇目及班级,我抽到的是作家乔叶的《坐在最后一排》,执教的班级是徐州市某中学某班。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如何上好这堂课,既让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又让同行耳目一新。

我决定从文章中白老师的一句话入手,先让学生齐读这句话:“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然后抛出问题:“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以此切入课文,紧扣文章标题,让学生顺着思路进行分析,从心理变化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理解主题。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思路容易出奇制胜。

课堂上,为了表示对学生的尊重,也为了表示我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我让学生先提问。“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交流,看谁提的问题多且有价值。”学生开始默读、思考、圈点勾画,我进行巡视。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那位不负责任的老师?”“文中‘我’的遐想真的毫无意义吗?”“‘我’为什么不想坐最后一排却又倔着性子做最后一排?”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不是课文的重点,因此都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我继续让学生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在提问时抛出我精心设计的那个问题。这时一位女生举手站起来说:“文中白老师说‘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听了暗自欣喜,但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示意她坐下。

我先请学生们思考,但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我便提示引导:“白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我是如何取得进步的?”在学生回答后,我接着提问:“文章刻画白老师对我的帮助最细致的是哪件事?”学生说:“是语文课上的造句练习。”

“好,我们就来探究这部分。”我开始和学生一起进入课文。“我们来看作者通过白老师的哪些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她怎样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句体会。”

学生们开始默读思考,并认真圈点勾画,有的学生还做了批注。我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语言,提示学生,先说说哪些语言描写具有表现力。

一位学生说:“‘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还有‘多有灵性啊’,这些话表现出了老师对我的夸赞和鼓励。”我随即启发:“这表现出老师的什么性格特征?”“表现出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这位学生对答如流。掌声响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我按事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果这堂课获得了比赛一等奖。

现在想来,课程设计还有不足。这节课的整体设计仍是着眼于我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课前我精心设计的切入问题,碰巧在课堂上学生也提出来了,因此后面的教学也显得“自然”了。但是学生如果不提出这个问题呢?那我肯定得主动提,因为我要让学生的学习进入我预设的轨道。所以,这堂课表面上看很轻松自然,环环相扣,学生也很“自然”地提问、讨论,而实际上是在我不动声色的调控之下,按照我预设的思路进行的。

阅读心理学认为,良好的阅读,其心理流程是一种比较流畅的、自然向前推进的过程。而预先的设计往往不符合学生阅读思路,不管提问的切入点是多么巧妙,实际上都是截断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破坏了阅读心理的完整性,抑制了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因此我那次执教《坐在最后一排》,让学生围绕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组织研讨,其立足点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学生为主体。而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学生。因为对一篇课文而言,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

现在如果再让我教学《坐在最后一排》,我要从学生提问开始认真教学,而不是像那堂课那样对学生的提问虚晃一枪,只抛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因为乍看起来这样的教学挺吸引人,而骨子里还是为了方便自己如何教,并不是真正考虑学生如何学。

因此我们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大型公开课,都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在教学设计上应实现人性化,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和谐平台,尽可能让教师的教学流程与学生的学习流程统一起来,把教师教的问题融入到学生学的问题当中去,使“教”与“学”一体化。师生、生生自然合作、交流、互动,思维才能不断深化,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效。

有些老师会说:“这样教学难以把握,万一学生提出的问题答不上来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在教学设计时要钻研教材,读懂教材,把握内涵,而且要理解透彻。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动态的,是活的,是情境化的,是个性化的,不存在一模一样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变化的场景,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和内容。真正的课堂应该出现种种的“意想不到”,如果一切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掌握之内,那么学生的灵性何在?课堂真正的生机何在?虽然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从学生的状态和问题出发组织教学,能使自己的教学不脱离“预设轨道”,但动态处理课堂,改变唯教材预设是行的状况,加以合理调控,不但不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反而会深化、强化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当然,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而应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做引导者和组织者。有时候课堂上学生提的问题尽管不重要,但这是学生急于解决的问题,不应该回避,应及时引导解决,这样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体现了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当然,仍要精心设计问题,但问题是在学生阅读需要时,自然融入到和学生的平等合作对话之中,而不是把学生的思路硬拉到自己的思路上来。现在我的课堂上也的确出现了一些“突发问题”,但我都把它看作对教学调控艺术的考验,与学生一起在相对和谐的自由空间里激发各自的灵感,迸发创造性的火花。这种随着师生对话情景自然推进的课堂流程,才能使师生一起“走进课文”,然后再“走出课文”。

总之,在课堂上,老师应时刻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才能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不断闪烁出创造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歌风中学(221600)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下一篇:重视物理课堂的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