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网络语言符号的生成逻辑

时间:2022-07-24 02:04:12

浅析汉网络语言符号的生成逻辑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汉语言符号网络生成逻辑,揭示出汉网络语言是网络交流工具、网络交际主体和语言规则衍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语言;生成逻辑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77-01

一、汉语言符号的网络生成逻辑解读

(一)汉语言符号交流工具的逻辑变革

现代社会的语言交际中,“很多人都是在一个相对新的范围里――网络世界或者上线环境里写信、交换思想、分享意义”。[1]人们网络世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根本表达方式呈现‘以键为舌’、‘以手为口’的基本特征。”[2]键盘输入成为最基本的网络“书写”方式。

就目前普遍使用的“搜狗”输入法而言,键盘可以为交际主体提供很多语言符号选择,如汉字、拼音、字母、数字、键构符或字符画、标点、表情符号等。例如,在表达“猪”这个概念的时候,键盘输入法可以提供“猪”“zhu”、“^(* ̄(oo) ̄)^”“字符画:猪”等语言符号。键盘输入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的交流需求,但是键盘上最先出现的往往不是人们所需要的词语,如敲“猪”时,最先出现的是“住”和“祝”,目标词“猪”排列第三。如此,网民还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挑选”,为了遵循语言符号交际的经济性原则,网民就会运用大量的谐音字词来替代目标词语,此时,网民就会惊奇地发现,那些谐音字词具有目标词所不及的表达效果。如用“斑竹”、“班主”、“版猪”、“斑猪”等代替“版主”,表达诙谐幽默,一旦这种表达方式被人们认可,并且约定俗成下来,网络语言符号中的谐音符号就产生了。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触屏输入、语音输入、语音输入文字呈现、视频呈像等网络交流方式也一一出现,新的网络交流工具催生了新的网络语言符号。

(二)汉语言符号交流主体的逻辑变革

在现实生活中,交际主体往往受到权威引导和规范束缚。与现实物理生活相比,网络是一个纯粹符号化的环境,交际主体“自我”的存在就是“隐匿”的存在。

虚拟的网络给交际主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互动平台,网民“可以摆脱现实社会中角色扮演要受到的诸多因素的制约”,[3]随意更改自己的注册内容,如性别、职业、年龄等。因此,网络交际主体在比特世界中不断运用语言符号的过程中,一部分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而无法充分展现的自我才得以凭借想象不断塑造。网民昵称是“自我”形象塑造的最直接呈现,“色狼”、“杀人狂”、“瘪三”、“”、“秦桧”、“凶手”等昵称比比皆是,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词语往往传递着“负能量”,具有消极意义而不被人们接受,所以用这些“惊世骇俗”的词语命名的行为少有发生。“在进入后现代时代之后,多重认同已不再是罕见难得的事物。较过去多得多的人取得将认同视为一套角色的经验,这套角色可以混合,可以搭配,协调角色间互异的要求。”[4]网络交际主体通过网络语言符号塑造“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其语言符号中所表现的自嘲或者倾诉的心理愿望,由于产生共鸣而获得认同,并结成虚拟交际空间的语言共同体,网络语言赋予交际主体以归属感。

(三)汉语言符号语言规则的逻辑变革

网络语言符号包括称谓、情感、动作、人际关系等内容,是对交际主体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描述,集中体现了其自主创造性、个性发挥和集体趣向,充满着一种不断突破陈规、求新求异的潮流感和新鲜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纯粹的符号环境,网络就是由比特形成的符号化的世界。相对于传统的特权和等级而言,这个世界运行秩序不在付诸强权,信息传递也打破了传统的语言规范,人人都能够自由地创造言语表达形式,解读言语的表达内容。一方面,网络语言符号的形式表达突出语音特征而减损其规范性,如“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消解了元语言的的语法规则,借助汉英语言发音的相似性以达到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再如“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你行你上啊,不行就别乱喷)中,网民把汉语言讲究平仄押韵的音律美融入英文中,形象、独特,极具创造性,带有鲜明的时代文化色彩。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内容表达突出语言符号表达的社会面而减损其语法面,语言意义的表达不再受制于语境,更多的是在交流中重新解读符号的内容,如“土豪”、“火钳刘明”、“我伙呆”、“也是醉了”等语言表达,其内容已经远远超越显示社会中的符号字面意义,需要在新的语境下对符号意义重新解读。

二、结语

本文分析了汉语言符号的生成逻辑,揭示出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汉网络语言符号的生成很大程度上受交流工具(新媒体技术)、交流主体(网民交际心理)和汉语言规则衍变的共同影响。

参考文献:

[1]特里.K.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有效传播(第七版)[M].熊婷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7.

[2]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3,72.

[3]蒋原伦,陈华芳.我聊故我在:IM人际传播的革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0.

[4]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05.

上一篇:论“新左派”思潮之意义及局限 下一篇: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