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与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7-24 01:54:06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与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

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概述、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分布、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幸福指数的调查,总结归纳了其特征特点,阐述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举措,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幸福指数调研举措

1引言

1.1新生代农民工的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新生代农民工的目光投向了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8岁,他们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1.2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金华市共有新生代农民工近200万人,活跃在金华建设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促进金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切实关爱新生代农民工,为他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使他们在金华安居乐业,对我市实现“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1.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与幸福指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浙中地区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新形势下,通过对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调查与研究,了解他们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总结归纳其幸福指数指标的研究,构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2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的调查现状

通过对浙中地区发放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调查表,共计3000件,回收有效问卷2860件中的信息可知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现状如下:

2.1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现状

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主要为高中占56%,初中占21%,大中专以上占14%;婚姻状况未婚占83%;打工前主要为在校读书占73%;打工所属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业约占82%,每月收入为1000-5000(元);打工目的主要集中在于赚钱养家占29%,希望过城里人生活占39%,寻找发展机会占15%;认为找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技术占34%;在城里生活困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城市户口,子女上学难,没有归属感等;他们大部分打工年限为1-3年,约占83%;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为74%;对目前的工作状况感到满意的仅占13%;他们主要居住在单位宿舍和出租房内占74%;希望在城里定居的主要理由为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占26%,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占13%,工作机会大、发展空间大占19%;由于生活习惯和语言不通等因素,导致工作中会遇到紧张焦虑、孤独寂寞占57%,压抑受挫、被歧视占26%;遇到巨大心理压力时,主要通过上网、聊天、听音乐、找朋友诉说来缓解压力(占61%);他们空闲时间主要看电视、听音乐占21%,手机上网占16%,网吧上网占19%,睡觉聊天占11%,喝酒下饭馆占4%,逛街购物占13%,参加文体活动、去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占7%;单位团组织经常组织活动,受欢迎仅占22%;他们希望多参加一些技能培训占39%,文体活动占23%,青年交友活动占26%;希望政府、企业、社区提供优惠获免费文化活动占37%,支持建立文化社团占17%;他们希望企业共青团开展文体活动,丰富青年业余生活占51%,组织技能培训占23%,组织青年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爱心帮困活动占17%,组织政治学习占9%。如果有机会64%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到高校深造学习。

2.2幸福指数的调查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满意度认为较好占21%,很幸福占9%,职业满意度较好占39%,有成就感占27%;购物场所满意度满意占43%;住房宽敞满意度认为条件一般占63%,满意占6.4%;房产状况有房产占6%;婚姻(或感情)状况美满占64%;认为有车会带来舒适和成就感占76%;认为有钱幸福占27%,富有的人也会失去一些平凡人的乐趣占64%;市民文明程度满意度认为很文明,很满意占43%;周边治安状况认为比较满意占67%;教育质量较好占66%;医疗卫生状况较好占59%;社会保障状况较好占7%,一般占43%;睡眠质量一般占46%,较差占40%;浙中地区文化娱乐丰富程度认为较好占43%;自然环境满意度认为环境很美占21%,较好占61%;生活节奏满意度认为刚刚好占65%;同事间人情味浓厚程度很好仅占2%,较好,偶尔能感受到人情味占47%;认为最近五年来发展速度势头很好占36%;认为幸福感主要来自美满的生活、愉悦的身心、和谐关系占42%;认为理想的幸福是与所爱的人相守一生占42%,平平淡淡过一生占36%。

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与幸福指数特征

通过对浙中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调查现状的分析,发现这些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较高,工作耐受能力较低等特点,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代农民工打工前主要在校学习,不会做农活,毕业后即来城里打工,大多从事制造业和服装业工作,职业岗位能力不足,属于城市中低收入群体。

(2)新生代农民工喜欢城市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愿意在城市定居,但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住房、户口、子女上学等因素影响,其城市归属感不强,自卑心理较重。

(3)较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学历结构较高,对所打工岗位、薪金期望值过高,其动手能力不强,自身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待提升,对职工培训学习主动性高。

(4)新生代农民工虽收入不高,但对物质享受有较高的要求,多数没有过多存款,面对城市中住房、户口、子女上学等问题时,感到压力较大,婚恋多为老乡中交往。

(5)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单一、贫乏,主要以上网、聊天、逛街、老乡聚会为主,对政府和企业优惠或免费开放文化娱乐场所有较高的期待。

(6)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存在紧张、焦虑、孤独现象,一般通过上网、聊天、找老乡倾诉等途径来缓解压力。

(7)新生代农民工对浙中地区自然环境、城市治安满意度较高,对住房、户口、劳动保险政策较关心,认为幸福指数与美满生活、愉悦身心、和谐关系有关,通过综合测评,其幸福指数约为61%,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举措

4.1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为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提供物质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应与本地人一样享有就业、择岗待遇,加强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督促企业按时发放工资、加班奖金,对表现优秀的农民工适当给与晋升、加薪等政策。高温季节,政府财政应拿出一定的补贴费用,增加这部分农民工的薪酬。

4.2改革户籍政策,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可考虑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户籍政策改革,凡工作满一年的新生代农民工,可领取市民证,有针对性地与养老、医疗、公积金贷款、购房、子女上学等挂钩,并与当地市民享有同等权益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

4.3政府引导,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提高其适岗就业能力

在新生代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工业园区等,筹建图书馆、阅览室,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并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择岗就业能力。同时,由行业前头,定期举办一些讲座,竞赛、科技练兵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农民工给予奖励。

4.4制定人文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增强其变换新浙中人身份的力度

由政府牵头,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爱农民工,并制定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企业要负有一定的组织责任,比如:公共场合、会议场所一定要讲普通话,让外地农民工有一定的归属感。企业中的工会、团委组织每年要定期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咨询、讲座、价值观教育、文体娱乐等活动,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促进地区社会力量对农民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5改善浙中地区精神文化设施,优惠开放文化活动场所,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调动社会资源,增加财政预算,改善浙中地区精神文化设施的投入,比如,在新生代农工集中区域,增设体育运动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等,定期为农民工低价位或免费开放市区文化场馆,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4.6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团组织、博客,关注与提高新浙中人的幸福指数

由政府督办,行业牵头,成立各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团组织和博客网站,发挥媒体作用,开展文化交流,鼓励有才华的农民工在社团和网络中自发组织农民工创作作品。通过社团组织和博客网站交流打工心得体会,提高新浙中人的幸福指数。

5结束语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问题,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他们除工作以外的生活状况,找到新生代农民工出现精神生活问题的主要根源,分析归纳其幸福指数指标,总结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举措,对政府和企业进一步地稳定新生代农民工队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发挥他们工作中的最大潜能,可提供一些有借鉴作用的合理化建议,为推动浙中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瑞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路在何方.观察与思考,2010,(3).

[2]傅治.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共建金华美好未来.浙江共青团提案,2011,(7).

[3]骆竹梅.浙中城市群居民幸福指数实证研究.现代经济,2012,(2).

[4]鲜开来,刘晓亮.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1).

[5]陈柳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应对措施.南方农村,2011,(2).

上一篇:基于中日金融体制比较的银行业发展战略 下一篇: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