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被大众和媒体“合谋”“误读”了?

时间:2022-07-24 01:44:21

电影节被大众和媒体“合谋”“误读”了?

无论是收看电视还是翻阅报纸,只要是有关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报道,大篇幅是明星们的踪影。有时候真的会产生一种错觉:是否是那些绚烂的明星们代表着电影节。在娱乐经济的年代,明星是国际电影节的核心,是争议的焦点,过程是他们点缀的,喧闹是他们发出的――仿佛没有他们,电影节哪儿来的关注点,哪儿来的进步?每年上海电影电视双节,国际电影节总比电视节受人疼爱,某记者叹着气跟我说,今年电视节上没几个明星,此话怕是道出了些原委。

电影节――明星们的“秀场”?

新娱乐主义年代,我们这些资讯动物每天都在关心什么?谁谁上了时尚封面,谁谁成了头版头条,谁与谁又闹绯闻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于是娱记们得东奔西走四处“采集”。终于,每年有那么一个时候,这些封面人物、绯闻热点以电影的名义齐集上海,这可高兴煞全国各地众多媒体,稳坐影城,让各剧组轮着转吧。

在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新闻会上,有媒体为大众代言:我们知道明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请问明天红地毯上会出席哪些明星?记者可谓是大众的“贴心窝”啊,先不管有什么影片,来什么评委,首看的就是红地毯上走什么明星。

在明星媒体见面会上,胡军戴着墨镜,穿着银色衬衣出场,因解开了几颗衬衫扣子,露出些胸肌,即被女记者问:“是否特意打扮性感?”见到美艳的李俊基,某女记者提问“你觉得中国饭,与韩国、日本、泰国等的饭有什么不同?”见面会上全场诧异,翻译只好疑惑地问,你说的是“粉丝”吗?原来此女太紧张,英语“Fans”说得太快,把“s”的发音略过了。因化妆师的缘故,周杰伦的脸在《灌篮》的新闻会上稍显黝黑,不知情的某记者关切地询问是否是新的造型?记者同行们提问着,听着,笑着,一恍惚以为是一场明星们与媒体有关生活细节的讨论会。

红地毯,无疑是明星们的秀场,行头得细细准备,因为代表身价,得可能多地让记者们按快门。过不了多久,就有媒体对各位站在时尚前沿的明星的装扮进行细致点评。莎朗・斯通身着Dior高级成衣,张曼玉穿着Chanel 06春夏高级定制服,舒淇佩戴Chanel高级珠宝……电影节的红地毯仿佛成了一场“时装珠宝秀”。

一样的名人,不一样的“待遇”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的红地毯上,明星们亦步亦趋,充分地在闪光灯下秀了一把,实实耗费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可怜灯暗曲终人散之际,陈凯歌率领众评委尴尬入场,压轴大戏,却被集体遗忘了。有记者惊呼:“这可是头条新闻啊!”结果第二天各大报刊上,此新闻或被忽略或占寥寥几行,版面有限,明星为大嘛。

虹庙艺术电影中心的开幕式,熙熙攘攘,《吴清源》放映前一段间隙,我偶然路过一厅,发现张震被一堆文字和摄影记者围攻,人堆外是一头发斑白者,正若有所思,一细看,居然是田壮壮。同为名人一边厢闹腾,一边厢寂寞。哪怕中国的电影再怎么导演制,公众场合亮的还是明星。

“金爵奖”国际评委记者见面会的前半段,媒体们把询问的“绣球”都一致抛给了中国导演――陈凯歌和陆川,国外的评委似乎成为了一道尴尬的背景。作为主席的陈凯歌显然有点看不下去,提醒记者多向其他评委提问,才扭转了些局面。

只要有港台、大陆的当红明星坐镇的新闻会,会议室总是人满为患,摄影记者们拿着“长枪短炮”永远地冲在第一线,组成了一道人墙,文字记者们只好“委屈”地坐在后侧,只闻明星声,不见明星人。视觉经济的时代,大家似乎更需要的是视觉的冲击,而不是文字的细腻。相比凄凉的是,韩国影帝安圣基出席参赛片《电台之星》会时,到场的记者不足十名,一批志愿者只好临时冒充记者坐到了台下。而其他参赛的国外影片的新闻会,也是类似的境遇,记者寥寥,提问寥寥。

一样的名人,在圈内和圈外,在国内和国外,是那么不一样的“待遇”,不知这些大名鼎鼎者们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是否会感到落寞。倘若念在仅仅是“上海”也就罢了,如若跟“国际”和“电影”较真,那就有些失望了。

电影节――政治觉悟的表率场?

现代时尚玩的是注意力经济,电影节上的明星是“注意力”的超级“酿造器”。开幕前满口答应,开幕时却芳踪难觅的明星大腕成为电影节最遭人诟病之处。况且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而中国又是一个如此提倡爱国主义和集体荣誉感的国度。于是,爽约本届电影节的章子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非议。更有一位上海市民吴老太致电新民网指责章子怡“给脸不要脸”,把失约上升到了“不爱国”的高度,引起了许多人的赞同。

先不论章子怡是否真的有忘本之实,反论之,其他到场的明星就一定是因为爱国吗?陈凯歌力挺本土电影节,在百忙之中抽空担任本届电影节金爵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其太太陈红在与导演吕克・亚盖及嘉宾陈文心一块颁发最佳女演员奖前,亦不忘借机为陈凯歌新片《梅兰芳》宣传。电影节期间不乏搭顺风车宣传的影星和剧组,试想在什么场合,可能有300多家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媒体来关注你,什么样的影片新闻会,可能有近千人记者为你宣传。

电影节上的明星们各个花枝招展,尤其是女星们出场前少不了一番斟酌,玉女还是,装嫩还是扮熟,性感还是古典,如此“辛劳”若扛着面“爱国”的旗帜,那也太让人“贻笑大方”了,究其底,还不是为了增加点曝光率,争几个版面。即使真的有支持本地电影节之心,暗地里也免不了点算一下自己的收获。

电影节之“误读”,谁之过?

一个多星期的第十届上海电影节落幕了。那些无法到电影节现场的读者观众们,看了大量的视频,读了大量的新闻后,发现,怎么晃来晃去就这么几张老脸,写来写去就这么几件事情。于是,他们知道了原来上海国际电影节是这样的啊,是明星们竞走的红地毯,是明星们演说的新闻会,于是,大众眼中的电影节似乎更是一场娱乐狂欢,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的交流平台。那些真正喜欢电影的小众,他们无疑失望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怎么还是那么“俗里俗气”,还是那么“乡里乡气”。然而,真正近距离参与接触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人知道,电影节还有各种主题论坛:国际电影节主席高峰论坛、增值电影市场――电影营销与发行革命、中外电影合作投资论坛、中国电影院业投资论坛;还有连续三天的电影大师班和“亚洲新人奖”,为热爱电影的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还有“电影市场”活动,包括电影交易市场、最具特色中国影视基地展及中外电影项目创投会;还有日本电影周、德国影展、意大利影展、巴西影展等;还有200多部展映影片在上海影城等21家影院放映;还有一个疯狂而美丽的电影项目――“云南影响”等等。以上不少活动或因主题过于专业,或因探讨没有“嘴仗”,或因出席没有明星,而让媒体绕道远行。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传播的渠道中被“误读”了。不少记者非常敬业地去摸了大象的鼻子,然后又非常生动形象地把象鼻的样子告诉了观众。媒体之过?但是,记者们认为已经尽全力地把大众最感兴趣的事情告诉大家了。电影节上的记者们是多么辛勤啊,在等待红地毯前的一个多小时里,有人还在计较着,这些时间可以赶一份稿了;在开幕电影《跟踪》放映时的幽暗光线里,还有几位同行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上码字。电影节上的明星不少,记者们自然忙赶场啦,尤其是扛摄象机的,举照相机的,纷纷抢占优势地位,实在不行,就干脆大庭广众站在椅子上,其间少不了一些争执。为了满足读者观众们的需求,某些媒体可是连“脸面”都搭上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被认识的过程中“误读”了。偶遇一朋友知道我去采访上海国际电影节,就说了句:“原来你是娱乐记者啊。”刹那,平时自称文化记者的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我知道在众人的眼里,电影节似乎已经名正言顺地成为娱乐圈里的事情。我们无法责备观众读者们的误读,因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电影节的一切印象不是媒体们共同为他们勾画的吗?也正因为摄影记者们的“高超技术”,文字记者的生动描述使他们对娱乐愈发的感兴趣。

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大众和媒体“合谋”“误读”了?媒体们很无辜,观众们更无辜啊。而主办方就很无奈了,组委会需要满世界地找明星来提高自己的声望,验证自己的“知名度”,若明年请来的明星少于今年的270多位,就大有被指责退步的可能。如此这般,不知上海国际电影节如何真正地进步,如何让大众看到它的进步。

上一篇:上海小资PK北京小众 下一篇:圣彼得堡的夜晚只有太阳没有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