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的夜晚只有太阳没有月亮

时间:2022-02-27 06:17:06

圣彼得堡的夜晚只有太阳没有月亮

6月,上海的天气有着两张“脸”:如丝如雾的梅雨是她最美丽的面纱,给人以浪漫和温柔;而伴随绵绵细雨的是让人无处可逃的闷热和猝不及防的惊雷,给人以凶悍和威严。作为上海友好城市之一的圣彼得堡,却迎来一年难得的欢乐时光。

6月8日晚,我们搭乘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世博”号包机,前往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市,参与举办中俄文化年的圣彼得堡“上海周”活动。当地时间早晨6点多钟,我们抵达了圣彼得堡市普尔科沃国际机场。一出机场,强烈的阳光扑面而来,刺得人无法睁开眼睛,同行的不少人立即带上墨镜,而一时找不着墨镜的人只好在“半梦半醒”之中急急忙忙地往车里钻。硕大的太阳感觉近在咫尺,就像挂在人的头顶一样。直射下来的太阳光,一点也不像上海的这样无声无息,丝毫没有轻飘飘的感觉,人走在外面,似乎全身都被太阳光裹着,沉甸甸的,很富有质感。抬头仰望,整个天空明澈而宁静,像一湾清澈的湖水,没有半点涟漪,似乎我们瞪大眼睛久久地凝视天空,就能透过这些蓝色看到宇宙以外的神秘世界。也许有人怀疑,这样的描述完全是一种艺术的想象,有着夸大其辞之嫌。我去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那里的天空确实晶莹剔透,但是缺乏厚实的质感,像少女的温柔一样,清纯而单一;我去过热带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那里的太阳就压在头顶,常年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上,只能给人以炎热的感觉,罩着人喘不过气来。圣彼得堡靠近北极圈,每年的六七月份是他们最难得的白昼时间,这时的太阳,既有柔和的亲切感又有照射的穿透力,如同成熟的有着丰富的内涵美。

圣彼得堡“上海周”活动经过了一年多的精心筹备,上海市有关方面多次往返于上海与圣彼得堡之间,对各个项目进行具体商谈和落实。“上海周”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政府高层交流、世博经贸旅游推广与合作、文化交流、体教卫交流以及民间交往等5大版块共20个项目。其中,在政府高层交流方面,主要包括上海市市长韩正和圣彼得堡市市长马特维延科的领导会晤、两市议会交流;在世博、经贸、旅游推广与合作方面,举办两市经贸论坛;在文化交流方面,举行“上海周”文艺晚会、上海风情文化街户外文化表演、“来自上海的问候”主题综合展、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上海之窗”赠书活动等。在体、教、卫交流活动方面,两市举办了男子排球、武术和艺术体操等友谊赛以及两市教育论坛、中医研讨和示范交流会等;在民间交往方面,上海有关方面组织了29对上海青年男女到圣市举行玫瑰婚典。这些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从6月9日一直延续到6月18日,将近10天。

圣彼得堡市民既有着西方人的个性修养,又有着俄罗斯自己的开朗、执著和顽强。他们善于享受生活,豪爽而又有艺术品位。每到夜晚,大约8点钟以后,我们下榻的芬兰湾附近飙车族刹车的声音不绝于耳,海边的公路上不少名车如脱缰之马任意驰骋,放眼芬兰湾的沙滩上,聚会的朋友、甜蜜的情侣迎着习习的海风,在渐渐柔和的阳光下欣赏着海面上粼粼的波光,不时地啜一口啤酒,在海滩边那些极具西方古典艺术风味的大楼掩映下,整个海边显得恬静而淡雅。圣彼得堡确实是一座建筑艺术之城,是人类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保存完好的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物错落有致,巴洛克式、罗马式、哥特式的建筑随处可见,建筑造型高贵典雅,色彩搭配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尤其是建筑物上的各种雕刻,十分精致。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宫廷广场上的冬宫、十二月党人广场的青铜骑士像、艺术广场上的俄罗斯博物馆、伊萨基辅大教堂等。涅瓦大街的建筑群、斯莫尔尼宫、亚历山大圆柱和总参谋部大厦拱门、夏院和城堡等,这些成片的建筑物鳞次栉比,使这座古城的建筑显得具有浓郁的古典艺术性。

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市民,十分幸福,浸淫在浓郁的人文气息之中。像列宾故居、普希金故居、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等积淀着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列宾美术学院、马林斯基大剧院积聚着完美的现代艺术文明。艺术画廊、街头艺术等随处可见,这里固然没有巴黎街头的奔放和随意,但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静静地点缀整个城市,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城市风景。圣彼得堡“上海周”活动,也正是因为在这座美丽如“昼”的、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城市,才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

6月9日下午4时,在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的南广场,举行了俄罗斯“中国年・上海周”开幕暨“波罗的海明珠”商务中心落成仪式。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圣彼得堡立法大会主席丘利潘诺夫出席,为“波罗的海明珠”商务中心落成揭幕。上海市市长韩正宣布了“上海周”开幕。在开幕式上中国和圣彼得堡的艺术家载歌载舞,迎来了近千人的观众。由杨学进演唱的欢庆歌舞《好日子》、男声四重唱《阿拉木汗》和俄文歌曲《卡林卡》、俄罗斯民间舞蹈以及杂技《绳技》等赢得了俄罗斯观众的热烈掌声。20多位“波罗的海明珠”项目中、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登台合唱的《同一首歌》,使台上、台下的互动达到高潮,表演者按照各自的风格自然奔放的进行表演,让在场的所有中俄观众都感到亲切和放松,有的观众激动得站起来鼓掌。

6月16日,在世界四大著名教堂之一的伊萨基大教堂前,“玫瑰婚典”仪式在圣伊萨克广场上举行,用圣彼得堡市民自己的话来说,“这种东方婚典确实无法忘记”。据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颜艳秋处长说,一开始,我们跟俄方讨论“上海周”项目时,并没有把玫瑰婚典作为重要项目向俄方进行详细介绍,没有想到他们听到这个项目的简要介绍后,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很快就拍板选定这项活动。上午10时,很多圣彼得堡市民还没有外出活动,但是大红的旗袍、对襟的唐装,29对新郎新娘一亮相就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眼球。在上海市副市长唐登杰和圣彼得堡市副市长科特斯金娜的证婚下,新人们庄严宣誓,结为夫妇。紧接着,新人代表王凯、姜海燕,为俄罗斯人民演绎了一场中国传统的拜堂仪式――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秤杆挑起红盖头、向父母大人敬茶等,看得俄罗斯市民们啧啧称奇。更令他们感兴趣的是“闹洞房”,看着一对对夫妻做着“咬苹果”等游戏,台下的观众们乐得开怀大笑,掌声不断。

在这些新人中有一对格外显眼,新郎是黑头发,新娘是金头发。原来,新娘伊琳娜是俄罗斯姑娘,新郎钱继超是上海小伙子。这一对相隔了7000多公里的异国情侣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答案竟是十分“时尚”的网恋!新郎钱继超说,2004年4月,他将自己的资料发在了一家网站,没想到竟收到一封陌生的E-mail。写信的正是俄罗斯姑娘伊琳娜。由于两人所学的专业很相近,有着不少共同的话题,就这样在网上你来我往。今年3月,伊琳娜与母亲一起来到上海,交往了3年的网上恋人终于见面了。“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感觉到我们的心已经非常亲近,很快就定下了婚事。”当婚礼主持人问他们是用中文还是用俄文谈恋爱时,他们的回答让所有人晕倒,一个不会中文,一个不会俄语,靠的竟然是英语。不过伊琳娜说:“我正在学习汉语,学会在中国生活,东方文化很有意思,我们今后一定会在上海生活得非常幸福。”将近40分钟的玫瑰婚典仪式很快就接近尾声,当新人们向观众抛绣球、分撒喜糖时,俄罗斯市民一下子抛开了绅士风度,抢了起来,他们要分享新人们的“喜气”。

“上海周”给圣彼得堡市民带来了一缕东方的“阳光”。无论是在马林斯基剧院的文艺演出,还是在冬宫展出的上海博物馆精品展,都使俄罗斯的市民流连忘返。看罢“来自上海的问候”主题综合展览,不少圣彼得堡市民在留言本上写了真挚的话语,他们对上海的开放和繁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玫瑰婚典上有一位抢到两包喜糖的老太太幸福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像我们现在白夜的太阳一样,给我们带来难得的欢乐,我们希望她天天留在圣彼得堡。

6月的圣彼得堡,是漫漫长夜中最为宝贵的黄金时节,无数市民敞开胸怀,在草地上、在海边尽情地享受着日光浴。因为这时节的圣彼得堡,只有太阳没有月亮,哪怕是晚上。我和同伴坐在芬兰湾畔,一直等到晚上11:30,才终于看到鲜红的太阳徐徐落下山去,而天空的晚霞一直映亮着整个天空。我们继续“战斗”,等到深夜两点,想亲眼见证一下黑夜的踪迹。没有想到,我们真的失算了。看,海边公路上的车辆,还可以不打开照明灯在尽情的飞驰,太阳的余光依然普照着大地。

上一篇:电影节被大众和媒体“合谋”“误读”了? 下一篇:巩俐:希望做一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