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时间:2022-07-24 12:24:47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关键词】脑室;引流管;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8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65-01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的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经颅钻孔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是临床脑室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引流将血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轻脑水肿、脑膜刺激症状,还可起到调节控制颅内压的作用。因此,如何正确观察侧脑室引流的有效性,给予患者术后正确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1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60岁因车祸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不能言语,遂来院就诊。入院后,行头颅CT检查,检查示脑内血肿,现患者呈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1.5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刺激能动,左侧巴氏症阳性,体温36.5℃,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95126mmHg。患者被动,右乳突区后方见约5×6cm大小的皮肤缺损,深及颅骨,颅骨呈黑色,缺损去右上方见脓性分泌物,主管医师给予行侧脑室引流术。术后患者回监护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向家属交代病情的危害性及此手术的目的、方法和必要性,消除家属心里负担以取得合作。备好头皮,因患者为昏迷病人,应遵医嘱给予持续导尿,术前积极做好血常规、PT、APTT、乙肝表面抗原等术前常规检查。术前禁食4-6h。

2.2术后护理

2.2.1引流管的连接病人回监护病房后先将病人转移至床上,严防在搬运的过程中牵拉引流管,使引流管滑出,在无菌操作下接上引流瓶,并将引流瓶固定于床旁侧引架上。使引流管出口的高度距侧脑室平面10-15cm。根据引流速度在次范围内适当调整高度。

2.2.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注意是否存在昏迷程度加重、瞳孔异常、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瞳孔的变化往往早于生命体征的变化。昏迷程度加重说明颅内压增高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在改变时出现典型的喷射性呕吐。必须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定时测量血氧饱和度,观察瞳孔变化每30min-1h记录一次,以及刺激其肢体来判断患者的昏迷程度是否加深以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告之医生处理做好抢救准备。

2.2.3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在帮助病人翻身,及做其他特殊治疗时,应首先妥善固定及安置好引流管,以防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脱出。[1]引流管阻塞,可挤压引流管,将血块等阻塞物挤出,或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吸。切不可用盐水冲洗,以免阻塞物被冲入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应妥善安置引流袋,防止引流液倒流引发颅内感染。

2.2.4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2]在引流的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一般引流小于500mld并每天准确记录。正常情况下术后引流液由暗红逐渐变淡,而当引流液由红色变鲜红色,则为再出血迹象,应及早报告医生予以处理。若引流液变浑浊或肉眼观察呈毛玻璃样,应留取标本送检。

2.2.5患者外出检查时应夹闭引流装置,防止脑脊液逆流;检查回来后应重新调整引流瓶的高度,并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2.2.6妥善固定引流管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为防止患者误将引流管拔出,回病房后,应常规使用约束带,并向家属做好解释。

2.2.7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及灌肠;及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以防褥疮的发生;定时排痰,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给予吸痰护理,以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2.8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保持病房内清洁卫生及空气流通。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生活护理及心理。

2.2.9预防感染脑室引流是引起脑室感染的途径,所以必须注意每个环节,严格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在无菌操作下更换无菌引流袋,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避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引起感染,同时在进行相关检查如需搬动患者时也应夹闭引流管防止因的改变引起不适。搬运患者时一定要缓慢进行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及引流管。

2.2.10拔管指征一般在颅内压症状缓解,脑脊液变清,镜检正常,头颅CT复查脑内血肿消退可考虑拔管,拔管之前试行封闭引流管1-2天,无不良反应时可拔管,拔管时应先关闭引流管再拔除管子。拔管后应采取头高位30°,避免发生脑脊液漏,利于静脉回流,还应观察局部渗液情况,若有脑脊液漏出,应通知医师妥为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3小结

脑室内出血的患者是临床急危重症,有效的侧脑室外引流可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减少继发性的脑组织损伤。有效正确的术后护理是防止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田玉凤.实用专科护理操作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68-70.

[2]孙凌云.脑室引流患者的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7:730.

上一篇:中风患者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分析 下一篇:对糖尿病并发症护理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