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探究”在初中生物实验课的实施运用

时间:2022-07-23 11:38:26

“有效探究”在初中生物实验课的实施运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有实践价值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是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过程,是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主体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智慧施展的过程。进入课改实验以来,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如何使探究活动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收获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探究情境;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结合生物学经典史实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搭建有效探究平台;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实现生物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探究;随着实践的深入,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只有有了想法、有了探究的欲望,才能保证自主有效探究;同时只有沉浸于自主探究中,才能在情感态度上有所触动,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引起共鸣,实现有效探究。

关键词: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 发展性评价 有效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由此而进行的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有实践价值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主体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智慧施展的过程。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能否放手,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去进行主动有效的探究,这对于探究活动走向深度,探究活动成功与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探究情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并利用情境唤起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活动――促进有效合作与交流”。“情境”是生物有效探究活动的出发切入点。“情”,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的有机构成;“境”通过各种来自客观世界的、真实环境的创设,拉近了科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知识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经验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交流、合作、探索,去经历学习的过程,能够唤起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欢乐,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深刻地感受知识的产生和获取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开展“探究酸雨的危害”活动中,我把第一课时安排在网络教室,学生在查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背景资料和自己的兴趣,分别提出了“酸雨对金鱼的生活是否有危害?”、“酸雨对盆花是否有危害?”等问题。给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如在“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自愿组成4个小组:马铃薯组、大蒜组、豆芽组、韭菜组,各小组分别利用不同的实验材料来探究“光与叶绿素形成”的关系。

学生用来自于生活的直观感知,做出假设。并参照科学家工作的方式设置了对照实验。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我的作用是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多思考,尽量使所提的问题和假设切中要害,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为学生搭建了有效探究的平台。

二、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结合生物学经典史实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生物探究活动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只要学生真正投入探究活动,那么他们不仅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内在地产生对事物的态度与情感,这种态度、情感和知识一起,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是探究活动所固有的教育价值,它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去理解科学方法、体验科学精神、捕捉内心的感受。学生收获是否是多维的,是衡量探究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之一。

生物学中有很多的规律、原则及结论都是许多科学家在大量的实验探究基础上得到的。生物学中一些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史”等,就有许多科学家所设计的一系列巧妙实验,这些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极好素材。教师可以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然后再与科学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和科学家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一起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亲历探索的曲折情节,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构建知识概念,还能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利用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一些实验过程,引导学生针对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逐步建构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探究过程如下:

经典实验:1620年海尔蒙特实验

引导性问题:植物能够由小长大靠的是什么?

科学家如何做?仅用雨水浇灌柳树,5年后称重

你看到了什么?柳树重量增加82KG,而土壤重量仅减少0.1KG

知识的建构: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土壤供给极少量的物质

深入思考:实验很准确,结论也完全正确吗?

通过这种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定向探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和平台”。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深入地进行思维活动,实现有效探究活动。同时使学生在对实验分析过程中感悟到“科学是一个发展变化、认识不断深入探究过程,科学结论不是固定不变的真理”,明白对生命现象的探索并没有结束,并产生加入到科学研究中的愿望。

三、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搭建有效探究平台

多年的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创设与主体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电脑多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提供的情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官的刺激。在网络上学生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所“亲历”的现象和事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在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组织、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中,实现自己获取知识、主动建构知识框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野生植物资源――花卉在城镇绿化”、“校园绿化方案”的探究活动中,课前学生组成小组,对我校和局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采集相关信息(花园、操场、甬道、花坛),分析本地气候特点,查询适合本地气候又经济的品种,要求多年生易栽培,并且开花不同。学生完成设计后,在网上交流讨论,加工处理信息,进行绿化畅想。师生利用网络展示、点评,挖掘各小组的设计亮点,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网络上的合作学习,缩短了学习历程,并为学生自我创作提供了广泛空间和施展的平台。利用信息技术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利用了信息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探究时空,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交流评价和认知的过程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各种能力。通过加强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力度,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性有效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有效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实现生物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探究

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类型的评价有着各自不同的评价目的和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每月分四项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学习态度共计100分。每月对学生评价一次,每学期分四次输入微机,生成等级制,并按月积累材料,补充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实施全方位评价,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效果很好。

合理的评价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还可以是学生家长、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社区有关组织等。这里是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己的得失,在反思中不断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评论时,要坚持正面激励的原则,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所做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成绩,都要给予恰当的及时的评价和肯定,不能厚此薄彼,只见大森林,不见小树木。评价语言的方式要以鼓励的激励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获取自信,从而促进其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做出更大的努力。如“你的设想很好,我想通过你的进一步努力,你的设计方案会更加完善,你愿努力吗?”这种富有情感的评语,相信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我们相信,通过多元化、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必将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生物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探究。

总之,对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理解及其评价规则和标准,随着实践的深入,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探究活动过程的自主性、思维深刻性和科学性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只有有了想法、有了探究的欲望,才能保证自主有效探究;同时只有沉浸在自主探究中,才能在情感态度上有所触动,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引起共鸣,实现有效探究。只要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就应该不断地反思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认真对待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发展是永恒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一篇:注重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召唤师布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