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形式之研究

时间:2022-07-23 11:12:06

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形式之研究

摘要:山东鼓子秧歌主要流传在鲁北地域的商河、惠民、临沂等一带。鼓子秧歌源远流长,据有关山东民间舞蹈研究的资料提供,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它与古代傩文化的关系密切,是那时祭天的一种祭祀舞蹈。山东,是孔孟礼仪之邦,鼓子秧歌的萌芽和传统的思想文化有着渊源关系。鼓子秧歌的流传与发展变化,也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民俗习惯和地理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分不开的。

关键词:鼓子秧歌;形成发展;风格特点;表演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93-02

一、鼓子秧歌的起源及形成与发展

对于鼓子秧歌的起源,民间也有很多传说众说纷纭:1.抗洪斗争说。在黄河腰穿县境的岁月里,百姓屡受黄水危害,灾后散仓抢种,辛勤劳作喜有收成,便聚在一起舞之蹈之,抒发灾后丰收的喜悦心情;2.武舞说。鼓子秧歌很有可能起源于宫廷武舞或军队武舞,有可能是鼓舞战斗情绪,是战争的预演和再现。如周代礼乐制度“六舞”中的《大武》,唐朝军中的〈秦王破阵乐〉,秦王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的〈七德舞〉,宋朝时期的〈讶鼓舞〉等,与鼓子秧歌相比较,在阵形、舞技、功利诸方面,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民间武舞;3.祭祀说。祭祀在商河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以内都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由于“渔读耕樵诸戏”(现在称鼓子秧歌),常年参加“祭祀”、“礼俗”活动,也就给鼓子秧歌生存和流传的条件,因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商河县,但鼓子秧歌究竟始于何时,当地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它“孕育于春秋,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被列为山东三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之首和汉民族北方四大民间舞蹈(山东秧歌,东北大秧歌,陕北秧歌,河北地秧歌)之一。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民间的传统舞蹈,在山东滨州市民间流传甚广,惠民县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了 “大鼓子秧歌”。舞姿粗犷豪放,节奏强劲,场面宏伟壮观。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称民间艺苑的奇葩。

二、鼓子秧歌的风格特点

鼓子秧歌总体风格特点,是在山东传统文化的浸润,鲁北自然环境的陶冶下形成的。当地群众强壮的体魄、刚毅的性格,与所使用的道具融汇成磅礴的气势,形成其武、矫健的形象和特有的风格韵律,充分显示出山东好汉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山东人民敢于造反、勇于革命的精神。山东自古多豪杰名士,先师孔子及孟子,鲁班、管仲等先贤,唐代黄巢,宋代水泊梁山,明代唐赛儿,清代宋景诗与义和团运动,为中华民族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鼓子秧歌正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鲁北地区自古以来土地贫乏,战乱频繁,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当地人民经受了考验与锤炼,养成了吃苦耐劳、耿直、不畏的性格,炼就了强壮的体魄与耐力。三四斤重的鼓子套在手腕上,托、抡、撩、劈;跑、转、跳、蹲地不停舞动,没有健壮的体魄与耐力是无法完成的。尽现了豪情、刚劲火爆、威猛潇洒的男性阳刚之气。

三、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

(一)鼓子秧歌的道具决定角色的分工

鼓子秧歌大气、豪放、粗犷,拥有刚健的舞姿和宏大的场面。最大特点就是道具丰富,而执道具的人分为伞、鼓、棒、花四个角色,执不同道具的人有不同的装束。“伞奔放,鼓粗壮,棒敏捷,花流畅”。描述的就是鼓子秧歌的表演特点。

1. 伞,伞有头伞和花伞之分,头伞是指挥变化各种场面队形的领头人,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般说来,几名头伞中位于右侧的那一名为领伞,由他示意其他头伞相互配合指挥全场的变化。左手执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持扇形牛后腿骨,俗成“拨子”,拨子系铃发出响声作为场面变化前领伞与头伞的联系信号。花伞,因伞的装饰较华丽,又是带领女角走不同队形路线的的人而得名,持花绸伞随“头伞”指挥舞蹈,使舞队五彩缤纷。

2. 鼓,亦称鼓子。由男性青壮年扮演,表演者左手持直径约33厘米,厚约6厘米的圆鼓,右手持鼓棒,表演中可自由反转,击打左右两面。演员的扮相如戏曲中勇士的形象,扎英雄巾,英俊、潇洒。

3. 棒,亦称棒锤。由青少年扮演,棒长约40厘米,直径约2厘米。演员持双棒击打、绕耍、挥舞。其衣着打扮如戏曲中的武生,也有化装为武松形象的。

4. 花,花是秧歌队的女性角色。两手持折扇、绸巾表演。此角色戴妇女头饰,服饰多来自本人的女亲属,或穿戴上未婚、新婚妻子的贵重、鲜艳的衣物。过去,有的披挂花袄多件,彩裙近十条或更多,以显示家境的富有。现在的演员多为年轻姑娘,服饰更为讲究,常专门购置花簇新装,互相攀比,尚有显示自己美丽与富有的遗风,青春活力四溢。

鼓子秧歌演出中,按偶数搭配人员,队形排列讲究对称,以圆形为中心,千变万化。一般是:伞8人、鼓16人、棒16人、花16人、其他8人、共64人。倘若伞的人数改变,其他也必须按比例增减,以便于演出中的场面变化。一般大场子,执四种道具的人物同时出场,气势浩大,情绪热烈。也有的将“鼓”抽出来单独表演的。因为“鼓”是本秧歌的主要道具,“鼓”的动作最多,最有特色,除去伞、棒、花的陪衬完全可以单独表演。

(二)鼓子秧歌的基本体态和动律

1.刚健有力、沉稳的鼓子秧歌体态

一个完整的的舞蹈组合不仅要做到舞蹈动作流利顺畅,而且要把开始前和结束的舞姿做到最好。鼓子秧歌的基本体态包括挎鼓位和端鼓位。

挎鼓要求站大八字位,双手于斜下手位,其中左手执鼓状,两只手手心相对;端鼓脚位与挎鼓相同,不同的是左手体前端掌,做端鼓状,右手大提襟位。站力时要全身有力,不能有松懈的感觉,并且脚要站住,不能前后、左右乱晃,做到稳,要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

2.发力的“抻”,用力的“韧”

抻是鼓子秧歌的一个动力特征,在动力上,鼓子秧歌的捻、拧、抻、韧,还有鼓子秧歌整个舞蹈的流动,不管是抡、撩、劈、拉、甩、掏、抖都充满着抻的一个节奏。这个节奏基本上是发力、延伸、收势,而我们指的主要过程就是发力到收势之间的延伸。比如我们在做抻鼓子组合时,抻鼓子“劈”的一下,也就是双手于左腹前击鼓时,注意节奏的力点,重拍要击在节奏点上,这也就是内聚力瞬间的释放点,它中间有一个发力,形成一个内聚力在瞬间的爆发。

韧是鼓子秧歌总体的一个动势的要求,就是说鼓子秧歌在运作中要体现出它整个的韧性的一种品格。比如我们在做大起步平拧组合时,大起步要有气势,注意发力的瞬间,力的横向释放以及前行的咄咄逼人的架势。夹肘平拧动作时,要强调肘关节内侧主动的“劲儿”。快板时要注意,尤其是狗熊哆嗦毛,也就是十字颤步的时候,应该是由膝盖发力,波及上身的一个引动,一个颤动,不能做成上身主动带动,下身一轻一飘,特别是膝盖一直,它的狗熊哆嗦毛的颤的劲头就没有了。

3.鼓子秧歌的常用动作及把握

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全部是以抽象性动作构成,可以说它是一个由人体动作艺术组成的抽象世界。动作形态圆满丰富,既有高挺低踏的敦厚之力,又有横圆动律之东方圆美之韵;动作的幅度极大,最大限度地占领人体四面八方的各个空间,充分发挥出大的可塑性动作,具有很高的技艺性和人体表现力。

鼓子秧歌动作之间的结构技巧十分成熟,静动分明,连接顺畅而严谨,所以整个舞蹈动作连接在一起后不断运动,产生出一种协调美妙的律动,使舞蹈总处于一种不得停歇、流动不止的激流中。

四、鼓子秧歌的伴奏乐器

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里强调了音乐对舞蹈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鼓子秧歌常用的伴奏音乐是由打击乐器演奏的鼓点,鼓子秧歌的伴奏乐器包括:大鼓、大锣、大镲、小镲,解放后由于民族音乐的发展,鼓子秧歌也常用一些民歌小调,但其中必须要有鼓点的配合,所以说最重要的还是鼓点,那么常用的有:鼓点一:(慢速);鼓点二:(中速或快速);鼓点三:(快速);鼓点四:(结束点),其中鼓点一是最常用的,差不多每个组合中都有它的存在,如抻鼓子、飞鼓子组合,下晃拧,上晃拧等。鼓点二、三只有在少数快板动作中使用,如跺颤步中,狗熊哆嗦毛中。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主要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秧歌。主要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秧歌。

综上所述,原生态民间舞蹈作为齐鲁舞蹈文化的根基固然需要有正确的观念来保护和发展,但这决非意味着要裹足不前。舞蹈的传承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在民间自然发生的舞蹈活动,而不是靠对它的“发展”来求取文化建设上的功名。在本土舞蹈资源的挖掘整理时,要注重对民间舞原生态的保护,使其在发展的同时不至于丧失其内涵与本质。泱泱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所留下的遗产实在是丰厚多样的,民间舞蹈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也理应受到这样的保护。我们应住充分看到秧歌的好处,比如娱乐、健身,去领会它们给大众带来的快乐。

上一篇:浅谈视听艺术通感符号 下一篇:针对理工科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