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吕剧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02 11:58:48

山东吕剧的调查研究

[摘 要] 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古为齐鲁之地,因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就诞生于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山东人创造了富有“山东特色”的戏曲音乐――吕剧。

[关键词] 山东吕剧;形成;唱腔;伴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J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203-1

一、山东吕剧的形成

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山东琴书――化装扬琴――吕剧,三个阶段。

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最初是一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以艺人说唱民间小曲,配以扬琴伴奏而得名。山东琴书传入后,迅速得到民间艺人的广泛传播,扬琴艺人也随之出现,他们将琴书说唱与当地的民间小曲、方言说唱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坐唱扬琴。

随着演出形式的不断多样化,琴书原始的坐唱形式不足以让表演者和观众尽兴。1900年前后,广饶县的时殿元、谭秉伦、崔兴乐等民间艺人开始对坐唱扬琴进行改造创新。因演出时用驴做道具,人们开始将这种戏曲称为“驴戏”,在博兴、惠民一带称为“捋戏”,胶东叫“蹦蹦戏”。1950年,山东省文联对地方戏曲进行挖掘整理,借用“驴”、“捋”的谐音,正式将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流传地域迅速遍及惠民地区、烟台、潍坊的三十多个县份,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

二、山东吕剧的唱腔与伴奏

(一)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动人的演唱与优美的唱腔。山东吕剧很多传统曲目之所以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益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吕剧的唱腔根据板式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平腔、二板和唱腔曲牌三大类。

1.四平腔。吕剧的基本强调,由民歌体曲牌凤阳歌发展衍化而来,属慢板类唱腔,具有“一腔多用”的特点。四平腔是徵调式的四句民歌体,由四个乐句组成一个完整乐段。第一句为头腔(起),落音一般为1或2;第二乐句为二腔(承),落音一般为5;第三乐句为三腔(转),落音多为5或6;第四乐句为四腔(合),罗因为5;整个腔调遵循了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四平腔的节奏变化较大,原始节奏为一板三眼(4/4拍),根据板式变化规律又有慢四平、快四平、四平原板、二六板、紧板等多种板式,后又根据“变宫为角”的转调手法,派生出反调四平腔。

2.二板。也是吕剧的基本强调,发展晚于四平腔,是两句对仗体结构,上句落音一般为1,偶有落3或5;下句落音为2或3。二板的节奏为一板一眼,演唱速度较慢,有“流水”之称,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慢二板”。二板节奏速度变化较大,于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垛子板、快二板、散板、碰板等板式腔调。依其转调规律,又生出反快二板、反垛子板等反调二板。

二板节奏活泼、紧凑,音调适用于接近口语化的叙述,能够激发人物气愤、激动、兴奋等情绪,多用于表现争吵、辩理等场面。

3.唱腔曲牌。吕剧的唱腔曲牌多是借用山东琴书的牌子曲,也有极少部分来自民间小调;一般是采取直接移用或融化插入等方法加以使用。流传下来的有根据地域命名的“凤阳歌”、“宣化调”;根据节奏特点命名的“西皮垛”、“快板垛”;根据演唱内容命名的“小上坟”、“光棍哭妻”以及娃娃腔、叠断桥、莲花落、银纽丝等,目前经常使用的有三十多种。

(二)吕剧的伴奏

乐队伴奏是吕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音色和伴奏方式来渲染舞台效果,烘托演出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在吕剧演唱中承担着伴奏、帮腔、引导和控制演出速度等作用。吕剧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伴奏包括唱腔伴奏和伴奏曲牌两部分。唱腔伴奏主要运用跟腔走、衬腔、模仿等伴奏手法,在特定的演唱要求下能明显的体现出说唱艺术的伴奏特色。伴奏曲牌分为丝弦曲牌、吹打曲牌和混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唢呐、笛子、琵琶等。

武场伴奏即吕剧的打击音乐伴奏,乐队中的打击乐贯通全剧始终,指挥、引导剧中的“唱念做打舞”等表演。主要伴奏乐器有皮鼓、板、锣、堂鼓等。

伴奏的加入,使得吕剧演唱曲调更加优美,演员形象更为逼真,充分体现出吕剧的音乐特色和艺术风格。

三、山东吕剧的演出剧目

吕剧的演出剧目众多,大致分为两种:小戏和连台本戏。

小戏是吕剧的基本戏,也是形成吕剧艺术的主体。传统的小戏剧目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民俗生活,如《兰桥会》、《白蛇传》、《后娘打孩子》、《借年》等九十余出。

连台本戏是吕剧中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大部分根据长篇鼓词、章回小说和琴书改编而成。代表性剧目有《金鞭记》、《于公案》等十多部。连台本戏故事情节连贯,演出场面热闹壮观,深受观众喜爱;但存在结构松散、内容冗杂,唱词较随意等弊端,保留下来的剧目较少。

四、结语

吕剧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地方戏曲艺术,以它淳朴生动的地方语言,优美婉转的伴奏声腔,真切感人的音色韵味而深得百姓喜爱并迅速发展。其独特的地域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研究和发展齐鲁民间音乐具有重要价值。2008年,山东吕剧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证明了吕剧真实的历史价值,也为吕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张永杰.新世纪以来山东吕剧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2012,(8).

[2]苏远尚.山东吕剧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齐敏敏(1988-),女,汉族,山东滨州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上一篇:浅述我国公务员职业化塑造 下一篇:鲁迅小说中传播技巧的艺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