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监局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研讨班报告

时间:2022-07-23 09:28:55

安监局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研讨班报告

同志们: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下面,我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精神,按照区委“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就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谈一些认识和思考,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统一思想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关于发展问题的科学总结

发展问题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所谓发展观,简单来讲就是对于发展问题的理性认识,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二战以来,国际上开始讨论发展观问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广大亚非拉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相对于业已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发达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振兴经济、消除贫困,普遍开始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这使世界进入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潮流之中。*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此书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刘易斯认为发展就是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问题就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核心、以GNP(国民生产总值)数字增长为标志的经济增长问题。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实现其预期的发展目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观其单一指标体系的弊端。

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

20世纪60年末以后,由于在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理论指导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并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从而引起西方发展理论研究的重大变化:经济学家们开始对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的观点进行反思,对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观点进行扬弃,更多的注意到发展中的质的变化。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不只是GNP的增长,而且包括整个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的上升运动,了发展中国家实行社会改革的政策主张。上个世纪70年代,发展观念已开始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向减少和消灭贫困、不平等和失业方面转变,深刻认识到经济进步是发展基本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惟一的部分。

第三阶段: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观

*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书中描绘了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警告人们将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这本书出版后,引起全社会的震动和争议。当时的科学界、工业界普遍主张人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而卡逊对工业发展带来的副作用的批评,以及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时都被攻击为“反科学、反文明”。10年后,也就是*年,罗马俱乐部(这是一个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发表了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斯·梅多斯等人完成的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认为,如果世界在人口、工业、粮食生产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按照当时的增长继续下去,那么未来100年内地球上的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随之将是经济的大衰退。避免这种局面出现的最好方法就是限制增长,直至“零增长”。*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在*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概念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与承认,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道路的怀疑与反思,以及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与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这种发展观表明人们在多元性、全面性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第四阶段: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开始把发展观的视角从“物”转向了“人”,转向了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年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著作《新发展观》,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潜力的发挥为中心,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人创造一个享受长寿、健康和有尊严的生活的环境。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作为发展观转变的重要标志,将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发展的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三个基本因素: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从这三个要素可以看出,人类发展指数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的综合反映。综合发展观冲破了增长等于发展的狭隘偏见,赋予了发展以更合理的内涵,将人从物质享乐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征服自然的信条下解放出来,这是历史的进步。这种发展观虽然已“以人为中心”,但含义不够明确,不过总体说来,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纵观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是一个由单一到综合、由客体到主体、由狭义到广义、由眼前到长远的发展过程,具有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而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成败。这一点在国际社会也有过教训,特别明显地就是拉美的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拉美各国大力推进现代化,经济增长迅速,人均GDP仅用10多年时间就翻了一番多,从400多美元提升到1000多美元,被称为世界经济的“拉美奇迹”。70年代以来,在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中,危机频繁,动荡不已,经济增速滞缓,人均GDP再翻一番竟花了30年时间,又被称为世界经济的“拉美陷阱”。拉美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只讲经济增长,不讲发展方式的合理性。它的发展方式中一个突出特点是重增长、轻分配,而重增长轻分配的一个关键因素又在于社会分化。拉美国家从来就是一种社会财富占有极度不公、等级森严的社会。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继续采取忽视社会公平的政策,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区”。1970年前后,拉美10个主要国家的基尼系数,除阿根廷为0.44外,其余9国都在0.48—0.66之间;同期10国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占家庭总数40%,处于极端贫困的占19%。连当时拉美最知名的主流经济学家普雷维什也承认:“从社会观点来看,发展已偏离方向”,“一极是繁荣以至富足,另一极则是持续的贫困。”拉美国家发展方式中,第二个突出特点是重经济轻社会。重经济、轻社会,工业化了,经济发展了,大量的农民都涌入城市了,大家都觉得我种地能挣几个钱,我到城里当工人去吧,而且他们的特点不像中国农民工候鸟一样来去,他们是举家迁入城市,到了那儿以后一看城市建完了,房子建完了失业了没保障,结果全住在城乡结合部的贫民窟里,用电、排水、教育都解决不了,加上社会管理落后,治安状况恶化,所以拉美就成为世界上犯罪率上升最快的地区。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关于“有增长而无发展”的说法,首先是针对拉美地区来的。而同时期的智利作为拉美国家中的例外,却凭借健全政治制度、转变政党作风、加强民主化法制化等积极手段,实现了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地发展。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于我们而言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源和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们曾一度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但是不久,同志就要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要以苏联为鉴,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出版了《论十大关系》的光辉著作,全面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积累与分配,生产与消费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十年“”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年邓小平同志鲜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对“怎样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探索,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从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大报告中完整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表明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全新发展观,意味着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准确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进步、服务人民群众。全面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就是要把握和利用好各项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联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平衡、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注重可持续发展。凡事有果必有因,今天的人口问题、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种种恶果,正是因为过去忽视可持续发展、实施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如果让这种行为继续,必将会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注重因果联系,不仅要看到短期后果,也应看到长期后果,既要满足现代人的正常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在现代社会,与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社会分化、贫富悬殊、道德缺失、信任危机,从根源上说来自于“只见物不见人”、忽视人自身发展的错误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历史的进步。

(三)科学发展观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

中国是有着绵延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相结合来加以理解。

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尊严和价值。古人讲,“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至尊至重的位置,古代帝王和封建官吏执政为官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改善民生。古人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以及把君民关系生动地比喻为水和舟的关系,都深刻阐述了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说明人民是国家的基石,民生是关系到国家昌盛、民族兴亡的大事。千百年来,这种民生为大、民生为本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民族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的历史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同样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

以整体思维观照社会的全面发展。西方文化重视分析,重视个体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经验综合性的整体思维,习惯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去审视万事万物,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气相通、一脉相承、一一相应的。比如道家文化中的阴阳观念,把阴阳矛盾的对立、平衡和统一看成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基础,也反映出一种注重联系、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这种传统整体思维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启示,就是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把社会发展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将各个领域的发展放在社会的整体平衡、动态平衡中去,着眼于对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的全面思考,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以和谐思维寻求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以人为主体来看,主要存在三种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民族十分注重这三种关系的和谐,中国自古以礼让和睦著称,“礼之用、和为贵”,讲的是人与人之间要以礼相待、和谐相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了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自身和谐的重视。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也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中的两大主干儒家和道家都人和自然的统一。天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其所体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天文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天文化,以及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24节气文化,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生态的平衡、四季的平衡、阴阳的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发展中的因果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论述,《淮南子·主术》中将生态的合理保护看做理想政治的标志之一,“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即不能排干湖水去捕鱼,不能烧毁森林去捕猎。这说明要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不能因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避免资源的大量开采为子孙后代造成恶劣后果。这些都为我们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内在统一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四)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站在全国的高度,从发展任务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保持了平均9.8%的全世界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发展任务仍相当繁重。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来看,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仍然不够,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年公布的象征社会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来看,我国在175个国家中位列81名,仅属于中等发展水平。具体来看,存在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沿海高内陆低的发展态势;三是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扩大;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经济发展较快,而社会发展,包括文教卫生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五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突出;六是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从北京的发展实际分析,同样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近年来,借助奥运历史机遇,北京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但与首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近年来,在各项倾斜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北京城乡和区域发展不断推进,但由于历史原因、区位因素形成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城市建设的重心仍然主要集中在城区,特别是中心区人口和功能过度集聚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南城地区、生态涵养区发展相对滞后,郊区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三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人口规模是首都城市发展始终面临的重要问题,“*”前两年,北京常住人口新增95万人,年均增量比“十五”时期多12.6万人。与此同时,人口区域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60%以上的新增人口仍然集聚在中心城区,进一步加大了全市资源环境和城市运行管理及公共服务的压力,给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此外,北京也面临着严峻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形势。北京的辖区总面积是1.64万平方公里,除去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仅有0.2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可供利用,且四环内已经基本没有大块可开发土地,难以支撑首都快速发展建设的需要。自*年以来,由于长期干旱,北京地下水位每年下降大约1米,应急水源地超过设计开采量,水资源战略储备严重不足。按照建设计划,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才能引长江水进京,北京缺水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峻。虽然北京是世界上水资源尤为匮乏的城市之一,但水资源浪费依然严重,据统计显示,由于水循环利用率不高,北京市人均耗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日本的80倍。

面对当前发展的紧迫形势和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取得科学发展的新胜利。

二、把握全面发展

(一)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站在全局看问题,这个全局就是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互相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者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所以,从整体上协调和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中,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无论是改革,还是社会稳定,首先都离不开快速的、健康的、持续性的发展。改革需要“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稳定更需要“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放眼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则始终是把“发展”坚定不移放在第一位,人民受惠则人心思定。

从我区来看,近年来我们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0年两位数增长,2008年达到146.9亿元,是*年(55.7亿元)的2.6倍;财政收入连续5年保持15%以上增长,2008年达到18.1亿元,是*年(5.03亿元)的3.6倍。在保持较高的增速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业所占税收比重由45%下降为20%,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商贸服务三大产业所占区税收收入比重达到了66.7%;区属各类资源在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的基础上进行统筹管理,国资委监管企业由*年的85家减少到10家,资源使用效益大大提高;招大引强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年以来,共引进企业590家,新引进企业当年对区财政收入贡献由*年的1062万元提高到*年的9000万元,增长了8倍多。正因为这种有速度、有效益、有质量的持续而平稳的经济发展,增强了我区的综合实力,让群众得到了实惠,2008年全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万元,比*年的9502万元增长近3倍,在18区县中排名第4,进一步排除了改革的阻力,确保了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中,改革是动力。向改革要动力,是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经验。回首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每一次大发展大繁荣无不是依靠改革带来的强劲动力。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使我国农业获得空前发展动力,各种经济作物生产实现大飞跃,粮食产量也从3亿多吨的水平迈上4亿吨新台阶;上世纪末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使国有企业摆脱了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而且实现利润连年大幅增长,从千亿元左右的水平跨上万亿元新台阶;进入21世纪,又是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催生了中国房地产业这一新兴支柱产业,并广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

长期以来,我区也是坚持用解放思想抢占发展先机,用创新的思路攻坚克难,不断推动各项事业进步。例如,在危改方面,我们在全市率先推出“拼盘式”搬迁新政策,和“先搬思想后搬家”的工作方式,提供定向安置、货币补偿、产权共有、就地修缮和异地承租五种政策供居民自主选择,在普遍“搬迁难”的情况下,有效推进了解危排险工作。*年以来,全区又完成了3.2万户危改安置任务,占城八区50%以上,又有10多万人彻底解决了住房问题。促进了民生的改善;又如,我们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推行综合执法改革,以此来突破“九龙治水”的瓶颈,使城市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创造了一个老旧城区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此外,还有行政执行力改革、一会制改革、机制改革、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等等,在各个领域推动了疑难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中,稳定是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将无从谈起。特别是我区,作为首都的中心城区,稳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当然,我们追求的稳定,不是禁锢和僵化条件下的“稳定”,不是愚昧和落后状态下的“稳定”,而是与改革、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是与民主、文明联系起来的,是现代化条件下的稳定。

因此,我们从民生的角度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从改善党政干部作风入手解决问题。深入推行制,让各级领导干部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责和主体,替群众跑腿,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改善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去年年初全区排查出的178项突出矛盾纠纷,已解决90%以上;去年群众到区机关集体访同比批次下降39%,人次下降55%。有力地确保了我区实现奥运安保“万无一失”的目标,并且连续两年在全市十八区县中唯一保持了越级集体访和非正常群体访“双零”指标,保持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总而言之,要实现科学发展,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当前区正处于各项事业的爬坡阶段,困难和挑战无处不在,矛盾和问题也会日益显现,我们更要把握有度,调控有力,落实有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抓住机遇,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勇担责任、突破常规、大胆改革,不断强化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以及工作方法等各方面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突出的位置,认真研究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确保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当前经济闯关之际,喜迎大庆之际,更是要将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统筹安排,坚决防止片面性、绝对化,防止顾此失彼,急功近利。唯有如此,才能把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着眼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

科学的发展首先需要科学的定位。*年市委、市政府编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将我区定位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实现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做出贡献。这是对我区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一个既重视历史现状,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准确而恰当的定位,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着眼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天坛文化圈”三大功能区建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2020年)》对我区的具体产业定位是“北京体育产业聚集区、都市商业区和传统文化旅游、娱乐地区”。而“天坛文化圈”三大功能区,也就是前门文化产业聚集区、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南中轴现代服务业总部聚集区正是这三大产业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三大功能区的搬迁安置、市政建设、规划论证等均已基本完成。去年,前门文化产业聚集区成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成为北京第一个部级体育产业基地,三大功能区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凸显,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逐步上升。在全球大都市的发展进程中,功能区的发展是高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因此,三大功能区也是我区打赢经济翻身仗的决定性条件。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借助外脑,高端运作,使三大功能区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建设水平,真正成为全区经济增长极。

着眼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危旧房改造。北京自然资源短缺,中心城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为突出。从*年起,我区以危旧房改造为突破口,在缓解人口、资源、环境这一中心城区的矛盾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先后实施了20余项危改工程,完成全区危改任务的70%以上,8.6万余户、25万余人搬离危旧平房,成为全市近年来危改“项目最多、户数最多、社会却最平稳”的城区。仅2008年一年就搬迁安置居民5866户,占四城区总量的94%,占全市总量的58%。经过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和人口疏散,我区从危旧房比例最高的城区变为最低的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年的10.1平方米,提高到24.37平方米;全区户籍人口由*年的41.5万下降到33.6万,在城四区中人口疏散比例最高;常住人口由*年的46万下降到31.7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8万人,低于东城(2.2万人)、西城(2.1万人)和宣武(2.8万人),实有人口密度在城四区最低。当前尽管危改工作面临严重的困难,但是我们要始终将危改作为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有效途径,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大事来抓。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加快实施土地一级开发,推进解危排险,全面完成最后4个危改项目。

着眼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城市工作永恒的主题。特别对于核心区、中心区,位置重要,地位特殊,城市管理水平直接反映的是首都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行政执行力,是首都文明进步水平。基于这种认识,近两年来,我们坚持“高标准、创一流”,积极探索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推行强力执法和综合执法,全区环境秩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年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考核评比、市容环境卫生考核等7个方面创建全市第一,在11个方面达到全市领先地位。2008年,有8项工作在全市争得第一,14项工作在全市领先,成功获得了“国家卫生区”光荣称号。今后我们要继续打好城市管理这张“王牌”,在巩固奥运标准和创卫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管理的高端化、标准化、责任化、日常化、法制化、科技化,实现环境建设、绿化生态、社会秩序、城市景观、服务质量、执法形象的“六个更好”。

着眼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古都风貌。作为具有305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的功能核心区,区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古都风貌特征鲜明,自明清以来就是北京建筑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文化、民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以对历史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狠抓风貌保护工作。几年来,先后复建了永定门城楼,亮出了天坛坛墙,恢复了古老的南中轴线,抢救和修复了明城墙遗址,腾退和修缮了袁崇焕祠墓庙、燕墩、隆安寺、火德真君庙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到今年年底有望在全市率先完成部级和市级文物的腾退修缮。特别是我们成功地实施了600多年来前门大街规模最大、投入最大、最为彻底的修缮整治,并于奥运会前夕正式开街运行,给北京和世界带来了巨大惊喜和震撼。在前门工程中,我们筹资投入了110余亿元,动迁了近1.7万户群众,使所有文物、有价值建筑和历史风貌全部得到抢救和保护,规模之大历史罕见,标准之高历史罕见,难度之大历史罕见,奋斗之艰辛历史罕见,社会关注度之高历史罕见,成果之重大历史罕见!虽然顶着巨大的压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我们欣慰地看到,北京以前只有代表古都风貌的“点”,例如故宫、颐和园,和“线”,例如十三陵等,而现在很快就将拥有了一大“片”,就是前门地区。这是我们为这座具有3050多年历史的罕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作出的重要贡献,是我们在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神韵方面做出的成功实践。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和决心,把前门工程二期、三期高标准、高水平地推下去,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好、保护好、弘扬好。

着眼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我们常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在大中城市,尤其是在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首都的功能核心区,这种需要,不是一般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越来越突出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因此,必须把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财政投入力度,从*年的2.96亿元增至2008年的10.86亿元,有效了提高社会事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教育事业通过资源整合,向优质化、均衡化大步迈进,高中优质资源人均拥有率排名居18区县第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除危改区外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并被授予“北京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文化建设成果丰硕,部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入选项目和人数均居全市第一,我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劳动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优抚民政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居家养老实现了全覆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图像监控全覆盖,我区荣获“全国政府信息化应用推进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我们要把这一良好态势继续维护、巩固、发展下去,实现社会事业“整体水平领先,重点工作突破”,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着眼于长远。

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仅为当前发展做事,更要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着眼于长远,首先要研究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使当前的发展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未来需要。比如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这是一个以人为本,以民族文化为灵魂,以“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崇尚文化、倡导和谐”为理念,以三大功能区建设为支撑,以产业为导向,以城市形象为体现,以一流为标准的总揽全局的战略。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立足于我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资源禀赋,遵循了“体现特色、错位发展”的城市区域发展准则,符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理念,是一个尊重规律的发展战略。通过实践的洗礼,已经成为我区对内统一思想、对外扩大宣传的“城市名片”。下一步我们仍然要抱着尊重规律的态度,在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的内涵上、实现方式上、与国际对接上、干部素质上,加大研究探索力度,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内在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各方面工作实践。

着眼于长远,同时要研究发展,制定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发展规划是关系区域发展未来的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规划实施以来,我区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带动,在区域经济发展、危改和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骄傲、令社会各界称道的发展成果。在决战“*”的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09年—2020年)。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做一个全局的规划和可持续的规划,确保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着眼于扩大开放,吸收人类发展的最新成果。

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可以及时吸收运用国际上发展的最新成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封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这是我们民族的大教训,必须永远记取。

比如在天坛文化圈三大功能区建设方面,我们也有类似的体会。凡是在扩大开放、引进和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方面有所突破的环节,基本都在发展上先行一步。今后加快功能区建设步伐,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有力的措施,寻求和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机构,借助外脑,高端运作,提高规划、推介、招商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推动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在前门大街的商业定位上,社会上总有一些杂音,认为,作为也是老北京的标志性街区,它应该只有民族品牌。我们的想法是,要坚持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突出民族品牌,同时也要积极吸引国际品牌。历史上前门大街就很善于吸收人类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清朝政府对外开放最早的一条街就是前门大街。这条街上有第一个火车站、五洲大药房、还有一些银行,这些都是外来的。那我们发展到今天,就更要把民族的与世界的相结合,虽然它是古老北京城传统文化重要的标志性地区,但是它绝不排斥现代文明,而是将历史上的文明、现代的文明以及未来的文明结合在一起。目前,前门大街的招商取得重要进展,除了老字号以外,准备进入的国际知名品牌有:苹果电脑(国际IT业第一品牌)、星巴克(世界餐饮连锁行业第一品牌)、劳力士、弗兰克·穆勒(瑞士高级腕表)、欧米茄(瑞士手表一线品牌)、施华洛世奇(世界第一水晶制造商)、耐克、NBA运动服饰、波士(德国时尚品牌)、H&M(瑞典著名时尚品牌)、飒拉(全球排名第三的服装零售商)、普拉达(世界一线时尚品牌)、优衣库(全球十大休闲服饰品牌之一)、绫致服装(丹麦服装品牌)、米氏餐厅、西铁城(国际著名钟表)、溥仪眼镜(香港眼镜零售商)、周大福(香港珠宝行)等18家。这都是一些具有重要文化含量的品牌。开放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气度。我们有自信心,充分利用外来的资源,让这条百年老街重塑辉煌。

(五)着眼于我区的发展现实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实际,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我认为,当前主要需要明确三个“现实”。

第一个“现实”是,发展所处的阶段。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已经跃升到了新的台阶,并且创造了令全区各界骄傲、令社会各界称道的发展成果。可以说,区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还欠账、打基础、蓄潜力的阶段,正在阔步迈入一个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再创新业绩的全面振兴的历史阶段。

第二个“现实”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用联系的、比较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区情,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区域面积狭小,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扣除园林绿地,铁路、公路等道路交通用地,可供当期开发利用的土地仅剩3平方公里。同时,历史风貌和文物保护对城市建设有诸多限制,尤其是天坛周边,对建筑高度限制极为严格,客观上给我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空间制约。二是区域经济总量小,税源基础薄弱。尽管“十五”以来我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增量增幅连创历史新高,但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我区经济总量较小,2008年,我区的财政收入是18.1亿元,东城、西城、宣武分别为60、143.1和41.5亿元,分别是我区的3.3、7.9和2.3倍。从人均、地均产出效益来看,我区也明显低于其他三城区。虽然财力薄弱,但我区危改建设、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民生方面的任务却相当繁重,每年的财政支出都远远大于收入,发展各项事业仍主要依靠市财政转移支付和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对全国和北京市经济的负面影响日渐显现,1—2月份全市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9.6%,四城区除东城增长1.2%以外,西城区下降了25.2%,宣武区下降了25.3%,我区1—2月份财政收入下降1.2%,预计3月份区财政收入可能继续呈下降趋势。三是经济结构偏重,缺乏稳定的主导产业。虽然近年来在“天坛文化圈”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各重点功能区建设进展尚不平衡,三大产业的主导型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的局面尚未彻底改观。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和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深化的影响下,房地产对财政贡献的增幅明显回落。如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保证综合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任务十分艰巨,形势非常迫切。四是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欠缺。由于全市发展建设和资源配置的重心长期放在北城,南城特别是我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比如卫生资源,全区现有综合医院仅2所,天坛医院迁出后,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5.8人,低于北京市10.24人和城八区14.85人的水平;每千人拥有床位数量3.43张,远远低于北京市标准配置床位每千人7.22张的水平。此外,我们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优质资源也相对缺乏,与我们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建设现代化都市文化休闲区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个“现实”是,发展的优势和机遇。一是区位优势。我区处在首都中心城区,集中享有首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高端资源,这是我们最大、最有力的综合竞争力。当前,随着北京市向南城倾斜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的关注焦点、重大项目、政府资金、产业政策将会更多的投向南城,必将为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文化资源优势。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近600年来以天坛为核心,孕育发展了提倡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文化,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是集中体现古都风貌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文化是区的最大特色,也是区的生命和希望所在。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互相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紧密结合的今天,我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为“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不断注入新活力新内涵,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雄厚的基础和支撑,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广阔舞台和空间,实现我区与其他区县的“差异定位、错位发展”。三是干部队伍优势。我们具有四套班子团结协作,“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光荣传统,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克难、特别能创造奇迹的干部队伍。多年的成功实践反复证明,只要被人锁定的目标,我们都有办法攻而克之。危改难、搬迁难,全国难,全市难,没有难住区的干部。前门工程难,旧城区城市管理难,也没有难住区的干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这样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我们就能够不断的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四是现有历史机遇。古人言:“水则资车,旱则资舟”,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联系的。在深刻认识当前金融危机持续深化严峻形势的同时,更要及时准确地把握非常时期所蕴含的机遇。从全国来看,大规模产业重组和整合正在推进,为我区承接转移,招大引强提供了良好契机。从全市来看,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投资、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推行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市区财政体制改革,这是我区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从我区来看,金融危机实际上是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通过市场倒逼机制,推动我区调整优化结构,加快三大产业发展升级。充分把握好这些难得机遇,既是我区在经济闯关之年打赢硬仗的关键,也是实现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认为,以上三方面是我们谈科学发展不可脱离的实际,脱离了,任何科学发展的想法、措施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工作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区发展的阶段特征,深刻认识我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高遵循规律的自觉性。要审时度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积极主动、奋发有为,又立足现实,务求实效;既防止无所作为,又避免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确保工作措施和实际成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建设过硬队伍

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德才兼备,而以“德”为重。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同样要突出官德人品的教育与培养,要求全体领导干部不仅要有为民之才,更要有为民之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一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干部队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队伍是党的建设的灵魂。作为一名领导者,古人谓之“北辰之星居其所,众星以拱之”,是方位、是导向、是旗帜,必须做好三个表率。一是要在加强理论学习上做表率。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根本。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总结,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导、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并用它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要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上做表率。怎样看待政绩,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从当前实际和客观规律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一个地区的长远利益出发,避免重局部而轻全局,避免重眼前而轻长远,避免重形式而轻实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须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这三把尺子的检验。三是要在提高驾驭全局能力上做表率。驾驭全局是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如何立足全局、把好方向、出好思路,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领导干部要眼中有全局、胸中有谋划,自觉地把本地本部门的改革发展稳定放到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的大环境中,统揽全局,兼顾各方,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系统的思维正确处理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内在关系,妥善协调好不同群体、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二)建设一支具有优良作风的干部队伍。一是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将科学发展观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并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求真务实,也是一个官德人品的问题,为人是否真诚实在,为官是否取信于民,是其基本内容。各级干部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自觉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对看准的事情、确定的目标、部署了的工作,要雷厉风行、抓紧不放、务求实效,对疑难问题、重点工作要亲自抓、具体抓,确保卓有成效地完成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二是要大兴清正廉洁之风。清正廉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要“常思贪欲之害”,算好政治、家庭、经济“三本帐”。要“常励清廉之志”,远离庸俗,远离浮躁,真正把心思用在研究问题、思考工作和狠抓落实上。要从规范干部日常行为,优化干部自身形象入手,努力筑牢思想政治、监督制约、体制机制“三道防线”,从制度层面上切实保护好我们的干部。

(三)建设一支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干部队伍。回首过去,我们之所以在抓发展、战前门、抓城管、保稳定、迎奥运等一系列重点战役中实现突破、创造奇迹,取得了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成果,靠的就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胆识,靠的就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我们常讲,因循守旧事难成,解放思想天地宽,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困难肯定是有的,关键看我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当前的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改革创新上狠下功夫,用创新的思维想问题、办事情,注重提升创新的思维、境界和水平;必须在攻坚克难上狠下功夫,坚决破除“等、靠、要”的作风,敢于迎难而上、自我加压,努力打开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同志们,以上是我初步的学习体会,有些问题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加以分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文化休闲区”,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全面振兴全区各项事业,不断开创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上一篇:财政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讲话市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