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本质来谈太极拳教学

时间:2022-07-23 08:24:34

从体育本质来谈太极拳教学

摘 要:体育本质是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体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体育本质角度来探讨太极拳的教学本质,太极拳教学当中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观,如何遵循体育的本质,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教育价值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体育本质;太极拳;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11

前言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体育教学的目的。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由于对“意境”的追求,从理论上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有着其它项目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对学生“心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太极拳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价值。主要因为,太极拳动作复杂,缺乏趣味性,教学当中注重“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太极拳的心理教育。据自身教学经验,多数普修课学生学习太极拳存在一定难度,练习方式多似“照葫芦画瓢”,太极拳的内在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更违背了体育的本质。太极拳应该怎样去教?怎么去实现太极拳的价值?怎么遵循体育的本质规律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 体育本质再认识

本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对体育本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关于体育本质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体育本质无非是围绕着对个人的发展进行探讨,体育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的出发点,也是直接目的。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该以发展人的身心为主,在这一点上,已经达成共识。在此,我们借用杨文轩老师对体育本质的释义:有目的地通过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和文化过程[1]。

从体育的本质概念来分析,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载体,以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和文化过程。从概念可以看出体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包括身与心,体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体育以“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里的健康。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锻炼达到身体健康,而是身心的健康,强调了身心合一的体育观。只有身心健康才会有好的生活质量。体育的本质在于通过运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体育的本质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体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任何将体育单纯作为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都是有违背体育本质的。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帮助我们建立身心统一的体育教学观。对体育本质的认识,意味着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着技术表面,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与爱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一种体育理念。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应该用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来评价,而是学生通过这节课得到了什么?它可以是一次大汗淋漓的锻炼,也可以是一个愉快的心情。

三.太极拳教学的本质

1.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继承了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太极拳动作轻灵、缓慢、沉稳,不急不躁,轻起轻落,迈步如猫行。练习时,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合为一体,做到体松心静意注。肢体自然放松,没有拙力僵硬。思想上集中,没有杂念,精神专注,以意念引导动作的变化和运行。这就使太极拳成为一种内外统一的运动。

与西方体育项目相比,太极拳相对“静”,更多关注心里的变化,身心的配合。古人云:“宁静而致远”,“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之术。太极拳正是在身体相对“静”的运动状态下,去用心灵感悟人生。又在心灵相对“静”的状态下。用身体去感受自然。外“静”内“动”; 内“静”外“动”;完成了身体与心灵的沟通,人与自然的沟通。因此,太极拳所追求的健身目标与体育的本质不谋而合,没有哪一种运动,如太极拳那般注重“身心配合”。 体育的目标是身心健康。而太极拳的最终目标就是寻找一种身心的平衡。

2.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许多大学生遇事鲁莽、心浮气躁,看问题片面。多数时候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太极拳“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及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太极拳柔和舒缓、轻松自如的动作特点,可以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培养学生遇事不鲁莽,冷静思考、耐心专注的心理品质。长期练习太极拳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太极拳的教育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主要原因在于有两点:一、太极拳本身动作复杂,难学易忘,学生的多数时间浪费在动作的记忆上,健身价值有点勉强,“健心”价值无所谈起。多数学生反映:太极拳好难学啊!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生动,重技能,忽视了学生享受体育过程,缺乏对学生心理引导,内在的培养。这使太极拳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三、 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教学观念篇:转变观念、享受过程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太极拳教学相对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我也逐渐开始缺乏教学信心及上课的兴趣。后来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发现后面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个课堂的氛围也越来越活跃。偶然机会,翻到了以前的学生成绩册,与这几学期对比,发现学生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仔细思考过后,发现不仅仅是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提高了,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观念。

刚工作时,主要围着教学任务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每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教的很认真,也很细心,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有时候,一个动作教上五六遍,学生还记不住。期末考试,能熟练完成的同学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我把教学当成了任务,缺乏与学生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被动为主的学习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淡化任务,每个动作的教学都以享受过程为主,通过动作名称解释—手脚分解教学—学生自己琢磨—配合呼吸意识练习,这个过程来完成,每学完一个动作,都让学生去体验这个动作给身体带来的变化,并有意识地强调学生放松、心静、柔和,加强学生心理的教育,注重学生心理感受。

动作名称解释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含义,加强动作记忆,树立整体概念,手法、步法的分解教学,是在分解难度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身体每个部位的运动,关注自己的身体。让学生自己结合步法手法练习,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求学生配合呼吸、意识进行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去享受这个过程,从外化转为内化,自己去体验太极拳的奥妙。最终,教学进度并没有因为过程而拉下来,由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减少了反复教的次数,反而加快了教学进度。改变以教学任务为主的教学观念,享受体育过程,符合素质教学的需求,也是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2. 教学方法篇:灵活、趣味、有原则

常规的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完整与分解法、练习法。由于太极拳缓、慢、柔、连的动作特点与一般体育项目有本质上区别,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普通的教学法不能解决在太极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3]。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可以利用动作名称法帮助学生动作记忆,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随时向学生提问动作名称。动作讲解与实际攻防含义相结合。可以以推手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练习重心前后移动的步法,也可以利用墙壁,让学生练习含胸拔背的姿势。每一个动作的教学要遵循“三三”原则,即每个动作老师教三遍,学生自己练习三遍,课前与学生沟通好,每个动作的学习不超过三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避免教学次数过多导致的心里疲倦。同时,学生有三遍自己练习的时间,自己去消化动作。三三教学法可以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认真备课、用心设计,熟悉教材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挖掘每个动作背后的文化价值,讲解起来,才会丰富生动,教学方式才能够灵活,才能把更多的乐趣融合在太极拳教学中。

3. 学生练习篇:合作学习、音乐配合

实践教学中发现,在授完新内容后,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练习,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活跃的课堂氛围,更利于学生掌握和学习技能。同时,合作学习法利用同伴优势,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待学生熟练动作内容以后,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内在练习,比如、呼吸、心态、意境。太极拳的内在练习是太极拳练习的核心价值。为了达到更好的内在练习,教师应多用语言提示“缓、慢、柔、连”让学生静下心来,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动作本身,去享受太极拳的那份,平静、平常之心。初练者,一般身体较僵硬,很难做到“放松”“平静”,但是如果跟随音乐练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快速帮助学生融入意境之中。同时,配合音乐练习,打破以往太极拳教学中的枯燥和沉闷,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陶冶情操,增添艺术素养,感受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

[2] 李凌云.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

[J]. 山东体育科技,2007,29(2)

[3] 谢晚成.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几种教学方法[J]. 内蒙古

体育科技,2006,19(4)

[4] 陈理标等. 运用太极拳架“架”“势”“意”和合作学习

模式教学对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

学报,2003,23(5)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533000)

上一篇:读“常态教学让我们摘下扩音器”有感 下一篇: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中考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