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DL模式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时间:2022-07-23 07:00:53

应用DL模式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摘 要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学计划相冲突的瓶颈。由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魏崴校长提出的“DL”(Doing by Learning)教学模式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瓶颈,使工学交替取得显著的成效。对“DL”教学模式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应用“DL”教学模式成功突破工学交替瓶颈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DL”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计划;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128-03

工学交替作为企业和学生互利共赢的培养模式,已经受到职业院校广泛认可。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根据目前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要实现工学交替并不容易,因为它牵涉到学校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顶岗实习和教学计划相冲突的矛盾,这个问题就如一个“瓶颈”,如果解决不好,工学交替就很难实现。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魏崴经过探索和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DL”教学模式,应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使工学交替取得显著成效。

1 “DL”的定义和内涵

1.1 “DL”的定义

“DL”是英文Doing by Learning的缩写,意为“边做边学”或“工作中学习”。它是针对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而设计的一种业余学习模式,目的是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一种灵活、可选择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收到在学校课堂上不可能收到的效果。

1.2 “DL”模式下车间和课堂的关系

“DL”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将课堂搬到车间,使学生在做中学,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最终将工作内容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在不经意间理论和实践就已融会贯通。

“DL”教学模式也是将车间搬到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即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必然会有弄不懂、疑惑不解的地方,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令学生“挠头”的问题设计几个教学模块,在校内车间式的教学实训基地给学生解惑;还有一些知识技能可能在眼下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用不上,却和学生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未雨绸缪,通过设计几个教学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后劲十足。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DL”教学模式淡化了车间和课堂的界限,将车间和课堂融为一体,如图1所示。

1.3 应用“DL”教学模式的意义

“D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做起来可能难度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做一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要来得更具体、更全面,也更直观。对于某些技术性的工作,最优秀的往往不是学历高的人,而是有操作倾向、操作能力和操作经验的人。

“DL”教学模式是对校企合作的完善和深化。这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促使职业教育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企业生产现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

2 工学交替的瓶颈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瓶颈。单从教学角度出发,工学交替的主要瓶颈是教学计划与顶岗实习发生冲突。

2.1 传统教学计划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计划都是在新生入学之前就编制的,一经确定,不容更改。教学的开展完全是按照教学计划展开,哪个学期开设哪些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模式都明文规定,各教学部门必须组织教师在教学计划的框架下按部就班地上好每一门课,决不允许越雷池一步,否则将视为教学事故。

2.2 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

企业的用工需求随着企业生产计划浮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计划取决于企业的效益和产量,而效益和产量受经济形势的制约很大。例如,金融危机造成汽车销售市场需求锐减,汽车产销量降低,企业生产计划发生变化;而随着国家振兴汽车产业政策的落实,国内车市需求突飞猛进,一汽集团公司企业生产计划再次调整,对用工需求也发生井喷[1]。从而可见,如果企业产销两旺,用工需求就会直线飙升;如果形势不好,经营惨淡,用工需求就会一路下滑。

2.3 传统教学计划与顶岗实习的冲突

企业会在用工需求量大的时候向学校请求支援。企业的求助相当于主动地为学生送来顶岗实习的机会,这是学校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企业来学校要人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学期初,也可能是学期末,甚至可能是学期中,正好赶上很多课程刚进行一半。这就导致部分课程的教学不能按照教学计划在学校完整地进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段一般至少是一个学期,有的要持续一个学年。在顶岗实习所在的学期,教学计划中相应的课程教学不能按原来的模式进行。这就造成学校无法按照事先制定的传统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课程不但不能去掉,反而要通过工学交替使这些课程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毕竟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初衷是要培养出比传统培养模式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3 应用“DL”教学模式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DL”模式要求在实施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不能让企业适应学校,而是学校要主动调整教学计划甚至重构课程体系来适应企业的要求。下面就介绍如何在DL模式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重构课程体系来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3.1 以“DL”模式实施部分专业课程教学

和实习内容对应性强的专业课程采用“DL”教学模式,将课内专业知识与实习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上讲授理论,尽可能在车间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到生产现场为学生授课,但这样做可能会干扰正常生产秩序,所以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可行的办法是教师针对实践课的内容开发出学习页、引导文和实验指导书,学生在这些教辅资料的帮助引导之下边工作边学习,这更符合“DL”模式的思路。教师既可以到车间进行监督和答疑,也可以通过批改学习页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答疑。实在无法在实习中完成的课内实践内容,就将车间搬到课堂,在车间式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这样使理论课堂、实习岗位、校内车间式实训基地三位一体,互为补充,极大限度地提高“DL”课程的教学效果。

3.2 将“DL”课程编入教学计划之中

将采用“DL”教学模式的课程直接编入教学计划之中,作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凡是“DL”课程均开发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模块,不牵涉其他任何课程,也不需要其他课程作为支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完全编入课程模块之中,不要和教学计划中的任何课程发生先后顺序问题。这样处理以后就使得每一门“DL”课程都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另外,需要将所有“DL”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事先可以将其放在除了第一学期以外的任意一个学期,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将其放在第三个学期,如图2(a)所示。假设学生第二学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要将预先编入教学计划的所有“DL”课程调整到第二学期,把第二学期的课程调整到第三学期进行,如图2(b)所示。通过这样的调整,新的教学计划完全能适应顶岗实习时间不确定的特点。

3.3 实现“DL”课程教学内容柔性化[2]

“DL”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一边在企业顶岗实习,一边在学校业余学习,这就使得“DL”课程的教学要受到企业生产时间、强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着一切服务企业、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实现“DL”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柔性化。“DL”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密切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并根据学生需求和企业实习岗位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将实习岗位上与该门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车型等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实到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惑有所解、疑有所答,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DL”课程教学内容柔性化,彻底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4 结束语

应用“DL”模式成功地突破了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瓶颈。但是“D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但只要坚信“DL”模式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突破瓶颈,使“DL”模式不断完善深化和发展,工学交替的成效也会随之日益显著。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DL”模式如果只是为了学生就业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应对目前企业大量临时用人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则“DL”模式就不会有其生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示范。应该将“DL”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寻找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地加以完善[3]。

参考文献

[1]陆俊松.“DL”模式下企业实习管理的配合与协调[J].职业教育研究,2009.

[2]孙爱娟.“DL”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9.

[3]胡国良.“DL”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

上一篇: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医学院校学生在针灸学实训中损伤的危险因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