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人生范文

时间:2023-12-10 01:19:54

何为人生篇1

关键词:《徽州往事》 黄梅戏 韩再芬

“最后还要问自己,女人一生为何忙……”面对老天无情的捉弄,饱经世间冷暖的舒香最后对人生、对社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感慨,铿锵有力,字字血泪的“六问”将整台戏推向了高潮。《徽州往事》也至此徐徐落下了帷幕,剧场内迸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演员谢幕后,仍有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这部戏由王延松导演,陈儒天作曲,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领衔主演的又一部与古皖徽州女人有关的黄梅戏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王延松与韩再芬老师这次已是第三次合作了。早在2004年,他们就有了第一次合作――话剧《白门柳》,2008年他们又合作了《美人蕉》,然后就是2012年的这部《徽州往事》了。王延松导演在这部戏首场彩排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道:“《徽州往事》很好看,情节很好,但是可能观众会更喜爱那一段一段优美的唱腔,情节里面人物内心情感刻画得很别致很有吸引力……”

《徽州往事》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清末古徽州月潭村名门汪氏家族,汪言骅与舒香结为夫妻60天后便离家出门做生意,就在舒香心心念念盼着夫君回家团圆之际,却传来噩耗,言骅被南匪杀害且无全尸……正当舒香强忍心中悲痛办完丧事时,官府兵丁又来家要捉拿言骅,说他通匪,顿时舒香心中悲喜交加,这至少说明丈夫还有一丝生还的希望……可兵丁为了交差,没捉到汪言骅就把舒香这么一介弱女子抓回去交差。舒香在押解途中以智化险,得以逃脱,幸而又得到龙阜镇罗府罗有光老爷的搭救,改名秋月,嫁与罗老爷做填房,才免于受难。全戏以“舒香(秋月)”为主线,反映了在那个官患匪患交叠的年代,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之间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故事,由此折射出那个年代里一个又一个像舒香一样的徽州女人命运坎坷的悲剧人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情感大戏。

从故事情节方面看,整出戏总体来说叙事流畅,有张有弛,张弛有度,节奏紧凑,不拖泥带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出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第一幕,深夜时分,舒香在家中二楼收到打更人送来丈夫的一封书信。舒香没有下楼,而是从窗户放下一个吊篮,将书信从一楼吊到自己的房间,这一细节设计很好地表现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也将观众一下子带入了那个时代,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舒香智斗俩兵丁一段,丑角的表演既幽默搞笑又合情合理。二位兵丁表面上虽横行霸道,可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善良的本性,深知舒香冤枉,替舒香委屈;但一方面贪图财富,一方面又害怕官府追究,于是在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之后,拿了舒香的钱各奔东西,临别还不忘嘱咐舒香快跑,跑得越远越好。这一幕,着实让观众发出会心一笑。只是在第三幕里,罗老爷听完舒香的身世之后,就派儿子去找万安镇潘记罗盘店老板潘会嘉,并且毫无交代地就刚好找对了人,即潘会嘉就是舒香前夫汪言骅一处,我个人觉得稍显突兀,在前戏没有任何铺垫交代的情况下,这样的处理不是很有说服力,略显牵强。

从剧本台词方面看,整台戏无论是对白还是唱词,都坚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贴近生活的平民路线。其中一段套用唐代大诗人李白《静夜思》的唱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窗前明月光,明月是舒香。秋水已望穿,何时见爹娘……”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在外流落19年的汪言骅对妻子、对爹娘的深深思念之情。再加上整部戏曲调悠扬动听,旋律朗朗上口,特别经过韩再芬老师的动情演绎之后,更是锦上添花。

舞美设计方面也是这部戏值得称道的地方。整出戏舞台布景简约质朴,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配以古徽州的民居、山水;灯光以冷色调为主,时而出现些许暖色调的灯光,给人一种压抑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却又无法真正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力感,很好地烘托出韩再芬老师感人至深的唱腔和情真意切的表演,使观众仿佛切身处地地感受到舒香心中的悲愤与无奈;同时也体现出舒香面对官府的冤情、面对主流伦理观念,坚贞不屈和与世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综上所述,《徽州往事》这部戏表现手法独到,它既融合了西方写意式的舞台剧表现手法,又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是对黄梅戏表现手法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与突破,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再芬剧院的此番演绎,让观众再次领略到他们自身发展的实力及潜力,韩再芬、马自俊、刘国平三位主要演员的表演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浑然天成,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美轮美奂,叹为观止,更让我们看到了黄梅戏的未来和希望。

值此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即将来临之际,有了再芬剧院倾力为宜城百姓打造的这么一出值得一看的好戏,广大戏迷朋友们又可以一饱眼福跟耳福了。在此,真心祝愿《徽州往事》能在艺术节上大放光彩,取得更大的成功。

何为人生篇2

我也想做实力派 半年前,杨幂正在和黄晓明一起宣传电影《何以笙箫默》。这部电影虽有最豪华的演员阵容,却仍被各方影评口诛笔伐,冠以“年度烂片”称号。因此每次通告,两位主演总免不了被问到演技差评的问题。

二人都像勇士一样直面了血淋淋的提问,但在回答上显示出不同的处世态度。黄晓明一如既往地奉行低姿态哲学,谦虚承认“没演技,但会一直努力”;杨幂则直来直往:“我演的时候都知道问题在哪儿,但是我没有什么选择。好多人说,你为什么不像某某某一样选一部那样的戏。我也想做实力派,可没有那样的戏找我呀!”

7年前,杨幂在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里扮演晴雯,那时她已经是出道18年的“老演员”了。她4岁出演电视剧《唐明皇》,16岁签给知名经纪人李小婉,之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参演《神雕侠侣》《王昭君》等,在演技上颇为自信。“但是一进组,就被少红导演批评,说我表演太制式化,骨子里就不对。”

杨幂用崩溃形容那段日子,“拍一条批一条,感觉自己不会演戏了”。李少红禁止她看87版《红楼梦》,“命令”她看古书、找感觉;一句台词演上十几遍,演不下去了就躺一边睡一小时再来。每天被骂到狗血淋头,直到脱胎换骨。

最后一场戏,是“晴雯病补雀金裘”,杨幂把晴雯的不甘、悲愤演绎得淋漓尽致。哭着拍完后,杨幂战战兢兢地去问导演是否能用,只见李少红抹了抹眼泪,说:“你看,你想做好还是能做好的。”

2010年,《红楼梦》播出,一片质疑,唯有杨幂的晴雯受到好评。一次,李少红和杨幂聊天,回忆起拍摄点滴,她对杨幂说:“晴雯那段是唯一让我哭的一场戏,如果你没演好,我会恨你一辈子。”杨幂方知那时的爱之深,责之切。

一年后,杨幂凭借穿越剧《宫锁心玉》走红,却再也没遇到那般醍醐灌顶的时刻。

只怪自己不够强大 《宫锁心玉》大概是近10年来最成功的造星偶像剧了,杨幂、冯绍峰、佟丽娅,都靠着这部戏熬出了头――在这之前,他们都还只是打拼多年的二线明星。电视剧少女漫画式的剧情吸引了大批“90后”“00后”,收视率打破纪录。杨幂因此成为当年人气最高的演员,作品产量井喷,一年内接了11部电视剧和11部电影。

高强度工作总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宫锁心玉》之后,杨幂人气扶摇直上,口碑却急转直下,但凡有烂片排名,绝少不了她的名字。她却解释说,这是因为“害怕”:“演员行业现实的地方在于,如果你没有曝光,做任何努力别人都看不到,因为别人对你不感兴趣。”

另一个什么都接的原因,是杨幂受够了等待的日子。2006年,她在张纪中版《神雕侠侣》中扮演郭襄,大冬天常常在山上裹着棉衣等戏等到发抖,结果等了一天被告知不用拍了,只能回去。有段时间没戏拍,好不容易签了一部戏约,进组了才知道自己被换掉了。“当时很沮丧,因为一个合约背后是整个团队的努力,我怕伤害我的团队。最后想明白,只怪自己不够强大。”

于是,杨幂刚刚爆红那几年,娱乐圈每个人都听过关于她绝对守时、无比敬业的故事。零下十几度要拍下水的戏,拍!湖水结冰了,砸了拍!发烧40度,打半瓶点滴跑回剧组继续拍!连何炅这样的劳模,在杨幂面前都自惭形秽,称她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生理上的强大是基本,内心的无畏才是生存的关键。杨幂“招黑”是出了名的,偏偏她又是个爱自黑的北京姑娘,最出名的语录就是“黑到深处自然粉”。她上天涯论坛做访谈,被人揶揄:“杨幂,你演一部戏我就骂一部,你一直演我一直骂。”她无所谓,回说:“我要是你,就坚持一辈子。”临了不忘再回敬一句,“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大概还是爱我的”。访谈结束,素日张牙舞爪的网友全都被折服。自黑,就是杨幂所向披靡的武器。

也许是因为自小在片场成长,杨幂深知娱乐圈现实的一面。她的偶像是周迅、玛丽昂・歌迪亚那样有着强大表演野心的人,但她却从不以她们为榜样,她深切知道要把时间、资源最优化地配置,她说:“不是我的,我不会去要;但放在眼前的,我必须做好。就像游戏要打通关,我就是有这种偏执。”

喜欢《甜蜜蜜》那样的爱 问及杨幂的爱情观,她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戏里的,一个是现实的。

“我特想在戏里好好谈恋爱,那种非常极端的感情,”她说,“极端不一定是天崩地裂,可能只是一些小小的眼神,微妙的感觉。我喜欢电影《甜蜜蜜》中那样缓缓的、怅然的爱,自己也想试一试。”

然而在现实生活里,杨幂的爱情却是极端务实的。2014年,她以闪电速度与演员刘恺威结婚、生女,又以闪电速度复出、拍戏。当她露着铅笔一样细直的双腿走出医院,门口背着长枪短炮,已经准备好“杨幂生女发胖”标题的记者们纷纷落了空:“这是刚生完3天的样子吗?!”

刘恺威第一次见到杨幂,是在横店的一个饭局。杨幂顶着还没吹干的湿发出席,“一般女孩子出来吃饭,怎么也会收拾一下,她是完全没有,对这女孩就有了印象”。

刘恺威是典型的好好先生:相貌好、家境好,脾气也难得很好。俩人一起上访谈节目,老实巴交的刘恺威把家底聊了个遍,杨幂只得揪着他的衣服不时提醒。

这样实诚的男人适合生活,细水长流替代了许多激情。他们的求婚仪式很简单,刘恺威去剧组探班,把杨幂拉到一边,牵过她的手套上钻戒,说:“戴上了就戴上了,不许拿下来了。”杨幂说:“好。”仅此而已。结婚后,家里一切设计都是刘恺威做主,杨幂只是说“能住进去就好”。朋友提醒她偶尔多点情趣,她说:“又不是在拍戏!”

采访结束时,记者又问出两个关于家庭的问题,却被杨幂四两拨千斤地绕回到作品上去,真是见识到了传说中她高超的情商。娱乐圈20多年的历练,让她成为同龄女星中最如鱼得水的一位,也让她早早成为了世俗价值观中的“人生赢家”。

她说自己非常明白,人生有两个剧本,一个摊在观众面前,一个握在自己手里。

何为人生篇3

【关键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思想道德;中职生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道德行为规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奠定了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石。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了2000万人,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基本达到了1∶1的比例。在“十二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中职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如此庞大规模的中职学生队伍,其思想道德出现波动,对整个社会都极为不利。所以笔者认为必须及时规范中职生思想发展,培育其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道德行为规范。

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认识

培育中职生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需要认识和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关系和本质特征。《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提出,道德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等价关系或者平等关系。笔者认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所表达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与物质交换过程中情感和利益转换的一种相对的平衡关系,以互爱互助为基础,为共同的利益而活动。不排除个人正当利益,同时又提倡个人利益服从于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的统一起来,是现代文明社会人际关系得以维系的基本准则,是一种共赢的时代精神。

二、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前,国家经济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社会成员要在各种思想差异的基础上达成价值共识,中职生需要进行道德生态的培育,树立起精神旗帜。而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前所未有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中职生不成熟的心智使得他们在这些变化中困惑。广大中职生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其表现为:

1、德育思想薄弱

目前,中职德育教育制度存在着一些偏向,学校德育目标模糊,层次不清,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弱化了学生的德育思想教育,无法进行适合中职生思想品德提高的实践,影响到学生道德基础的形成。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存在差异时,便会产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当前的社会道德水平滑坡对中职生道德意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加上当前中职生很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在家被溺爱过度,做得到“人人为我”,做不到“我为人人”。还有部分是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乏以父母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使得中职生德育思想薄弱。

2、物质欲望强烈

当今社会,许多人有强烈的物质欲望。由于这种观念在社会上大量传播渲染,影响着部分中职生的行为,在这股物欲横流拜金至上的浪潮中,许多同学不能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而被世俗所污染。

3、精神缺失

多元化文化使中国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充斥着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等,多元化让我们的生活生动、精彩,但同时又伴有冲突与矛盾,而多元化的背后往往就是精神缺失,使得许多中职生沉迷于网络。由于当前网络没有分级制度,很容易在网上找到许多不良信息,中职生不具备成年人认识和辨别能力,严重影响到中职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4、心理素质脆弱

受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传统文化对“匠人”的看法,使部分中职生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中职生是中考的失败者,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进入中职阶段后,因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社会也普遍认为中职生不如高中生。多重压力下,导致部分中职学生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自暴自弃、意志消沉、常常产生在学校混日子的想法。

三、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可行性分析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既是道德问题,也是现实问题。道德教育如果不顾社会中道德的需要与真实状况,拟订一些凭空捏造或无端拔高的内容,就会因为不符实际而不能执行,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有利于激活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笔者认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能解决中职生道德观念进步与道德行为缺失的问题;解决正常社会规范无法转化为中职生个人行为规范的问题。

第一,真实性。只有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才能使道德内容具有实在的意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现实基础,符合中职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生活需求。中职生能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别人的劳动和思想成果我分享了,我的劳动也能和其他人分享。如中职生减免学费,享受了公共福利。现在在学习和生活中,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既享受着“人人为我”,又逐渐履行“我为人人”,激发愉悦的精神力量,促进新的社会文明。

第二,可操作性。道德内容能与具体行为相对应,能转化为真实的道德行为,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否则无法成为教育学生的有效载体。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在凝聚社会主流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的、概括的、更为简洁,易于社会成员接受和践行的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中职生能身体力行的道德行为。每一个中职生能够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从一件件小而实的具体事做起,脚踏实地加以推进,把优良的道德渗透到中职生的意识中去,变成生活常规。

在实践中中职生能够理解任何人身体力行的道德行为就是社会的道德之基。因此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道德行为规范,在中职生中践行是可行的,并为中职生道德培育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

四、培育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途径

探索和培育中职生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既需要思想认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还要有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笔者认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管理和监督,才能加强和提高中职生德育思想。

1、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教育要高度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应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基点,建立新的德育评价机制,教育与评价相结合。中职学校在学生中间开展各种活动,如劳动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并形成内在道德环境,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应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是个体,有天然的局限性,需要相互分工合作和相互支撑,相互提供帮助,这是一个集体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笔者推荐“义工”活动,它为当代中职生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职生只要勤勉做事,平实做人,认真践行“我为人人”就会得到他人的认可。

2、家庭教育方面

明确家庭父母的责任,完善监护制度。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文化素养,增强其培养子女的能力,特别注重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尽力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社会教育方面

(1)政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有问题的中职生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及时矫正。尤其对媒体可能产生影响学生成长的行为依法限制,笔者特别强调对网络的规范。

(2)各种机构多从正面宣传道德行为。更多的鼓励和褒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榜样,通过各种媒体,积极评价和肯定,形成道德的感化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也会更好地指导中职生的行动。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虽然浅显易懂,却需要身体力行,它是一种长远的投资和回报,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才会逐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培育中职学生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利于回应中职生的思想道德中的疑虑和困惑,为中职生的精神健康成长注入新的活力,加强中职生正确塑造自己和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信心和信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

[2]宋希仁.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

何为人生篇4

就一切教学活动而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所提高,当然这种提高绝非凭空的或不看对象的,它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的提高。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因学科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就语文教学活动而言,笔者以为语文本身更着重于形象思维和抽象的联想,更有情境交融的描写使人感动令人神往。语文教学应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较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其中“引导”与“发现”的教学方法就是笔者经常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今就此谈谈笔者是如何运用这两种方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引导和发现的方法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行之有效的两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正确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启发学生在遣问造句的分析比较中提高自己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去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即锻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要做到对教学对象的引导和发现有的放矢,教师在备课、授课前应对学生的情况、诸如,家庭状况、学生的经历和爱好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与阅读能力等方面有所了解。教师有了这个“了解”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方可避免“无的放矢”或“心中无数”的烦恼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说,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确实体会到“它”对教学的帮助,效果是明显的。

现在先谈谈“引导”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人对“引导”法曾有过误解,以为在教学中教师按事先设计好的几道问题依次向学生提问,只要学生能给予满意的回答,那就算是“启发引导”。其实问答式并非是引导法,也不存在什么启发。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回答拖入自己的既定轨道而采取旁敲侧击的做法,那么,它就离引导启发更远了。真正的引导法就是使课文的讲读建立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以《茶花赋》一课的讲读为例,从两种不同的讲读方法看看是哪一种采用了引导启发的方法,其效果又是如何。

其一:由教师发问:“文中的‘我’到昆明感觉怎么样?”学生齐刷刷地回答:“心都醉了。”老师又问:“为什么会心醉呢?”学生回答:“云南的春天来得快而且春色很美。”教师又问:“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云南的春色比滇池的水还深?”学生又答出:“梅花、玉兰、迎春,最深的春色是茶花……。”

在师生的问答中,从表面上看一问一答的合情合理,学生的回答均是课文中现成的,“手到拿来”不用动脑筋,照本宣科罢了,这种问答式教学,学生根本没有去积极思考的必要,因为提问者并没有给学生去思考的要求,学生要说得出什么,那只是从课本到课本的知识。学生没有自己的感受更谈不上有什么心得。

其二:如果由教师一开始就设计了两组比较情况又将如何呢?

先比较“心情激动极了,心都要跳出来了。心都醉了。”再比较“心要醉了,心醉了,心都醉了。”在这里教师提出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醉”字,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两组比较去认真品味。结果,学生从第一组的比较中认识的“激动”有些抽象,“跳”也显得一般,只有“醉”字能形象地表达出激动的难度。而对第二组的“比较”中,学生认识出“都”字并不是表示范围也不表示全部,而是指醉的深度,它和“心”搭配在一起,生动地说明不是一般性的醉,而是连心都醉了。因此当学生理解了“醉”的含义之后,自然就会提出究竟什么使“我”心醉呢?于是教师顺学生的愿望引导学生去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由此可见,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使学生的感知有了质的变化;即由被动受到主动感知,并能在感知中得出轻重之分,优劣之别,学生的自我消化为自己补充了丰实的知识养份。

从对《茶花x》讲读过程的两种方法可以看出引导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如何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去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去遵守。而且还应该把引导启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每堂课我们都要自始至终通过各种途径去创设问题的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参与整个的学习过程,而且也要求教师本身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再谈谈“发现”法,如果说引导法是着重发挥教师启发学生的主导性,那么“发现”法则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授课之前,教师在善于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之同时增强课堂上发挥其尽善尽美的教学艺术的可能性。教师运用引导法或发现法从教学活动目标和意义上讲,都是不可或偏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相得益彰。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所谓的“发现法”说得浅白一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提出问题要有先决条件,那就是要能发现问题。以往曾有从教者把发现问题由自己包揽了并由此提出问题,只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连解决问题也一概包下,学生只剩下听讲的份。

如此,学生就必然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在岗位上也就难以发挥有创造性的劳动。而且创造离不开发现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也将不可能会很好地去解决问题。对此有的教师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或说“发现问题之所以难,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有的学生学习无所用心,囫囵吞枣”发现不了问题;有的学生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深钻下去,而只是满足于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有的学生学习漫无目的,而且不知谦虚,稍有所得就自以为知之甚多,没有问题可提;有的则属于学习不得法,本想去发现问题,但不知从何着手等等,似乎发现问题难的症结场在学生一方。笔者以为之所以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有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是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内容的灌输,只知道动用学生的记忆力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造成的。虽然有时也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思维去发现问题。也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将新的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但是并没有在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思维时给予有效的方法引导。难怪有的学生不无抱怨地说:“老师上课时似乎一听就懂,可是一做起来就发懵,如果一放就几乎全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引导和发现应该是引导在前而发现其后的。如果一定要用因果关系来说明引导和发现的关系,那就是:有了正确有效的引导,方有出色的发现。

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鼓励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特性和水平去领会课文。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对此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说,他说:“如果不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去领会文艺作品,那么就不能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其次,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才能激发起解疑的要求,有了质疑的欲望,才能有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具体地讲,我们引导的方法可以从正、反、侧三个方位的多角度的思维着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从正面说也就是从正向思维这个方位来说,就是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遣词、造句、立意、布局、谋篇之妙。妙在何处?侧向思维是指正而理解时从侧面的联系上去开拓思路。如,能否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或这个关键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行不行,“或”这种句式改成另一种句式会不会更好些?等等。反向思维是从否定原文的观点和写法方面去思考,或去发现教材中的瑕疵。如,教材的内容是否有新意?写法是否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或课文中这一段可否删去不要?或我能否提出修改、补充,相反的看法等等。这三种方法,都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是较好的质疑方法。它们能比较容易地促使新问题的产生而有所发现。

学生发现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越学越觉得有新的问题出现,越有问题就越想深入地去学,这样学生就渐渐地由被动变为主动而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发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因此可以说:“只有引导法和发现法结合起来,灵活并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预期目的。”

何为人生篇5

君不见鼠年之初,香港爆出的“艳照门”事件,足以说明世风日下,古风不再。笔者只有感叹:难怪几千年才出一个圣人,连集大成者孟轲孟老夫子,也只好被后人称之为亚圣。如今,谁若是再奢谈这六个“方块儿”,实乃迂腐之极,唯有到“古董店”,或者从古墓中去挖掘“出土”。

实质上,情,不仅仅是指男欢女爱。此外,尚有对祖国的忠诚报效之情,对民族兴亡的关爱之情,对社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情,对自由与真理的矢志追求之情,等等……这些,恐怕还要超然于男女之情,是世间至高无上的真情。

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那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当是对情之一物的最好诠释。而白莽以神来之笔将裴氏之诗译得惟妙惟肖,脍炙人口,别样生辉,可谓译林之“佳酿”。

古今中外,对于情之一物的解读。虽然受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价值取向的不同,也无可厚非。譬如,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古典爱情悲剧,东方古代也有着同化蝴蝶的爱情悲歌《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有千年的《孔雀东南飞》、《蓝桥相会》的爱情悲剧。而中国南宋大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二人同作《钗头风》,各道衷肠,真是字字泣血。无独有偶,意大利中世纪的伟大诗人但丁,因为钟情一个叫贝亚德的女子,而她于25岁那年不幸染病身亡,悲痛万分的但丁为怀念她,写下了不朽的传世长诗――《神曲》。

这可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如果说西方英国王室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王公,则东方中国唐朝玄宗皇帝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却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于此可见,东两方的爱情观,在操守与取舍之间,都是不遑多让。尽管东西方的人文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可在感情世界上依然是交相辉映,这大概就是万物之灵的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最大不同。

既然东西方在人类向往爱的天空比翼齐飞,那么在追求自由与真理的道路上是否殊途同归呢?

首先,让我打开西方形成于15至16世纪的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的历史画卷。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撰写了《天体运行论》一书,他向世界宣告:我主张地球是动的。这篇反对宗教宇宙观――地心说的战斗檄文,不仅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遭到了主宰社会文化、教育和科学活动的罗马教会以及神学家、僧侣们的反对和镇压。为了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1548~1600年)被教会当局判处死刑。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可是,在真理的旗帜下,人类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1633年。意大利卓越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实验科学创始人之一的伽利略(1564~1642年)又为弘扬日心说而被罗马教廷宣布为“宗教裁判所狂人”,软禁终身,并把他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列为禁书,据说,伽利略被迫在判决书上签字后,马上又说:“但是,地球仍然在转着。”

西方哲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一位献出了生命,一位失去了自由。

而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追求自由与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为艰辛。可能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长夜漫漫,黑暗太久的缘故。

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优秀人物,在民族危亡关头,前赴后继,舍家避难,以身报国。这种节操、志向,当超然于爱情之上。

譬如,南宋末年,正值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外族侵犯频仍之际。文天祥为匡复摇摇欲坠的大宋皇朝。几兴义兵,试图力挽狂澜。可是独木难支,为元兵俘获。元世祖忽必烈深知文天祥在南宋朝廷和黎民百姓心中的威望与才华,亲自劝降,并许以中书宰相之职位,在高官厚禄面前,文天祥凛然拒绝,愿以死殉国。他最终虽遭杀害,可是却实现了自己生前“人生自古虽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

民族之士,英烈之魂,尤属明朝末年被当时朝野和文坛誉为“云间才子,江左神童”的夏完淳。为反抗清兵入侵,他与父亲夏允彝、恩师陈子龙奔走呼号,组织反清力量,却遭到清朝大兵的残酷镇压,三人先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年仅十七岁的夏完淳慷慨赴死,最为感人。在他即将离开人世之前,这位感情极其丰富的少年诗人在狱中写下《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他眷恋着故乡、亲人、思念年老体衰的母亲,对在戎马倥偬结发的娇妻,他情深意切,一纸《遗夫人书》,字字泣血,情浓意长,书到生离死别,十七岁的少年诗人悲痛欲绝。“言及此,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他深深热爱着生命,挚爱着亲人、故土,可是他要走了,抱着他执著的信念,奔赴泉路,不再回头。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渎他年仅十七岁写下的血泪遗书,依旧令人怦然心颤,热泪盈眶!

我只有住笔长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与民族志士、英烈奔赴国难,为围捐躯所不同的文人雅士,为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有的独善其身,有的忍辱负重。

譬如,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这位被后代史家尊称为太史公的人物,因为“李陵事件”,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严厉处罚――施以宫刑。在这既灭绝人性,又惨无人道的迫害下,司马迁为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隐忍苟活,而没有以死抗争。他用“卑贱”的一生,终于完成了震烁千古的史诗――《史记》。司马迁这一不幸遭遇。在他那篇中国散文史上最长的抒情作品――《报任安书》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其文字叙述,豪气逼人,感叹啸歌,极尽燕赵烈士之风,并且剖析了自己效法《春秋》,创作《史记》的心曲。

从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爱情与生命的价值,都已让位于理想、抱负和志向。

先哲、英烈对情之一物以生命为歌的解读、阐释。让人世间的真善美熠熠生辉,同时,也令假丑恶遁于无形。

那么,武林人物对情与志,又是如何认识和追求的呢?

为迈进武术殿堂,求得真谛,形意门尚云祥每每行至无人之地便以“趟泥步”赶路。这种连走路都求诸功夫的练家,对于拳术的痴迷和追求自是异于常人。所以尚云祥终成一代形意大家。他“行立坐卧,念兹在兹常惺惺”的练功诀窍,是他立于

武术之峰的不二法门。

形意拳派人才辈出,尚云祥的师祖郭云深,也是深得“常惺惺”真谛的拳学高人。他因闹市伤人致死而入狱。手戴铐,脚戴镣尚在牢中练功。南于脚镣上的铁链所限,他打出的崩拳仅能迈出半步。后来他以“半步崩拳”打遍大江南北而名噪武林。郭云深可真是“道不离须臾”,竟然在牢狱中成就了一门绝技。而且是百试百爽,一生罕逢敌手。

不仅形意门如此,那些钟情于武学,叩响武术圣殿之门,登堂入室的大家,无一不是此道高人。如杨氏太极拳开山者杨露禅,三下陈家沟,遂使太极拳扬名天下:又如五枚师太见鹤与蛇斗,心有灵犀,而创咏春拳术:再如王郎观螳螂捕蝉,灵光顿悟,始创螳螂拳法。这三位创立者,尽皆是“见微知著”的武学天才,他们不仅以毕生之力,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献到武学的神龛上,进而也成就了垂名后世的拳门拳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是矢志不渝,毅力过人,甚至是悟性超人,绝非泛泛之辈所可以效法。

在武术各门各派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八卦掌创立者董海川,本是一昂藏七尺男儿,功夫已达出神入化之境,居然自阉而入太监者之流,这与前文所述太史公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截然不同。至今,董海川为什么如此“作践”自己。在武林中依然是难以破解的谜团。虽然传说种种,却难以令人信服,只是他自加入太监行列后,八卦掌法从此广传于世,乃是不争的事实。可不可以这样说,董海川是为八卦掌的开山立派,广为传播,才把自己的灵与肉都放在了武术的祭坛上?

还有一个有关陕西红拳巨擘鹞子高三的“故事”,已在武林中传说了许久。首先,这个“故事”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很久,很能说明献身于武术,愿与武术过一辈子的痴迷者的情怀。

鹞子高三出道时已然功夫过人,少有敌手,从而声名鹊起,他听说陕西某地有人精通武林秘传的绝技“讲里腿”,便卖身为奴,化名到那武师家中做了仆人。一晃三年,他连那家夫妇练功都看不到。无奈之下,一天趁那武师出门,师娘在厨下和面,高三冷不防从后将其抱住,说时迟那时快,也不知师娘用何招数,竟然在不可能的情况下施出一招反踢,将功夫不凡且偷袭的高三踢到院中。

这当然是高二梦寐以求的“裙里腿”,一经使出,果然非同凡响。

他爬起身来在院中叩了三个头,便卷铺盖走人。武师回来后,问起高三,师娘如实相告。那武师叹道:“我早知高三为此而来,这招腿法终于被他学去。”

裙里腿是何腿法?以陕西红拳大名鼎鼎的高三,从后偷袭竟然被一女流之辈反客为主,难怪他不惜屈身以求,求不到,居然用近乎于抢的方式。好一个高_二,为学一招腿法,几近圣人所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这是一种精神么,也不仅仅是精神,而是情怀。

何为人生篇6

“1800元这笔费用是我大致算出来的。”吴英一再向记者强调,实际数字只会多不会少。

宋敏老人只是众多痴迷养生“大军”中的一员,在这批“大军”中,老年人是绝对的“中坚力量”。就在不久前,有媒体曝出沈阳一位84岁的老人六年来共花费30万元购买保健品,其中约有5万元的保健药品甚至还没来得及吃,就已过期扔掉。

以节俭著称的中国老人,为何一掷千金痴迷购买养生保健产品?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老年人痴迷购买保健品等“养生之道”,是因为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企图通过购买保健品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缓解焦虑。

专家建议子女和政府社区应更多关照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分辨真正有效的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

闭关养生

2月15日上午10时,当记者来到北京市昌平区名流花园小区宋敏老人的家时,得知老人此时正在楼上“闭关”。

推开二楼西侧的一间房,记者便见到了端坐在棕红色皮沙发上的宋敏老人,老人从头到脚一套“全副武装”的架势着实让记者吓了一跳。

只见老人双手平放搭在膝盖上,两只眼睛被白色的护眼贴“罩”住;鼻子里的一根塑料管,直接通向沙发旁放置的一台制氧机;沙发上放置的电动按摩球让老人的后背不时地晃动;脚下踩着的足浴盆中,黄色的药水还在不断地震动着。

听到有人进来,老人并没有起身,只是礼貌地问候了一下,就再没有任何动作。宋敏的二女儿吴英见状忙将记者带出屋子,“我妈养生的时候不喜欢别人来打扰,咱们去外面等”。

对于宋敏这样类似武侠小说中高手们的“闭关养生”,家里人早已见怪不怪。

吴英向记者透露,母亲大概在十年前就开始关注养生,到了70岁以后就接近了“痴迷”的程度。这样的“闭关养生”则是从去年开始“升级”的,如今每天都要进行两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每次持续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这期间她不会做任何事情,家里人也从来不会去打扰她”。

吴英说,母亲宋敏是一家印刷企业的退休职工,每月3500元的退休金对平时爱好不多、生活上也很节俭的母亲来说并不算少。“她的衣服和鞋都是在附近菜市场‘淘’的便宜货,不过在买保健品的问题上可从不含糊,非常舍得花钱,每月的退休金大部分都被用在了购买保健品上。”吴英无奈地摊了摊双手。

说话间,屋门被打开,宋敏老人手中捏着两个刚被贴完的眼贴走了出来,“贴完眼睛就是舒服多了。”老人边说边弯腰将眼贴扔进垃圾箱,随后拍了拍记者的肩膀,“你们这些年轻人工作忙,平时太费眼睛,也应该试试这眼贴,贴完绝对好用。”

“这是什么眼贴?有什么用?”见记者来了兴趣,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立刻浮现出了些许笑容,开始向记者介绍起这款眼贴。

可能是这个话题触及到了老人的“兴趣点”,她越说越兴奋,干脆直接拉起记者的衣角,示意记者跟她到另一间屋内“详谈”。那里,存有她大量养生保健的“设备”,算得上是家中的一个“小养生堂”。

一掷千金

这间“小养生堂”虽然只有十几平方米,但里面堆放的各类养生保健品却是“琳琅满目”,记者很快便找到了宋敏刚刚“闭关”所使用的眼贴、制氧机和足浴盆等保健产品的包装盒。

“来来,坐床上聊。”宋敏的话将记者的目光拉到了屋内的这张单人床上,保健按摩床垫、保护颈椎的健康枕……坐下前宋敏还不忘向记者介绍一下自己这张床上的多件“高科技保健品”。

当问及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保健品时,老人有些不高兴地纠正了记者的用词,“不是‘痴迷’,而是养生保健品真的能让我的身体健康起来”。

宋敏告诉记者,由于年轻时不重视身体,她便患上了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身体一直比较虚弱,生病跑医院是常事。十年前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她开始喝具有提高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的灵芝茶,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这不是药,但喝完之后身体确实感觉硬朗多了,现在换季都不怎么感冒。

以前没怎么接触过保健品,但起码吃上以后就没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往医院跑。正是这种实际效果让宋敏开始逐渐“信赖”起养生保健品,不但灵芝茶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她也开始在不断了解和尝试其他具有各类功效的保健品。

《老年报》《健康报》这类报纸是宋敏的最爱,因为上面不仅介绍了一些老年人养生的知识,还有不少新型养生保健品的广告。宋敏告诉记者,像制氧机、泡脚盆等不少养生产品都是她从报纸上看到并购买的。

“只要我觉得这东西对我有用,就会打电话购买,厂家会直接送货过来。”说着,宋敏老人就熟练地向记者介绍起了自己前不久定制的一款“海氧100”型制氧机:“报纸上说老年人多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对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衰老及发病起到延缓作用,还能降低顽疾突发的机会。”

吸氧有这么多的好处,让宋敏觉得这款2800元买来的制氧机一点也不贵。

为购买保健品“一掷千金”,在宋敏看来很正常。“岁数大了,吃也吃不动了,花钱买那些穿的更没用,都不怎么上街,谁还看你?只有自己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宋敏笑着说,到了这个年纪就更应该“惜命”,花钱买健康、买长寿,不生病、不住院也能让孩子们省心。

其实宋敏老人并不只是单纯追求金钱上的养生,除了购买各类保健品,北京卫视的《养生堂》节目也是她必看的节目之一。

“养生堂传授了很多重要的养生之道,包括一些疾病前期的发作征兆等,特别有用。”每次看节目,她都会拿上笔和纸,像听课一样对其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录。

老人“偷偷”向记者透露,这其实不仅是为了让自己记得更清楚,更是希望孩子们能多看看这些养生方法,“她们只知道工作挣钱,从不重视健康,忘了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何为人生篇7

关键词:中小投资者;投资心理;投资行为

中国股市中的一般投资人主要是以个人投资人为主的中小投资者,这是有别于其他国家投资状况的一种特例,也是资本市场初期不成熟的一种固有现象。因个体人的投资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波动规律下,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困扰着中国股票投资人,我们的学生是从零开始学习证券投资的,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这些投资中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并转化为投资能力,是任课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中学生股票投资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投资心理问题是投资成败的首因

我们的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同广大中国股票投资人是一样的。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投资人被称为“股民”而不是“投资人”,本身就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投资心理问题,他们是证券市场被动的接受者,不是主动的投资行为选择者。股票市场的投资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新事物,虽然股市已经存在了二十余年,但它独有的一些特性还没有被广大国人认同和接受。我们的学生在投身市场时同样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凭感觉行动,常常跟随他人,毫无理由地认同所谓多数人观点,出了问题则一厢情愿地认为政府会为自己做主,总是要找一个为投资失误分担损失的人而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一些带有负面特色的印记在股票投资行为中危害尤其大,当中首推的是中国式心理。学生中也有很多问题出现,如行为的情绪化倾向严重,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贪婪与恐惧并存,但与应有的投资心理反应相违背;急功近利,陷入短线行为;略有成功操作后开始盲目自信,自我能力认知出现偏差;跟风依赖,没有自己的投资策略;过度追求题材信息,听信市场传闻。在诸多问题中,学生投资心理问题应该是投资成败的首要原因。

(二)学生投资行为中的问题影响投资成果

在严酷的股票市场上,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判断力,实时修正自己的操作思路,知错必改,不怨天尤人,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坦然接受市场的种种不完美。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明确优势和劣势,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明确、清晰地知道行情的机会有哪些,自己该怎么操作赚钱。对各种交易机会的类型、相应的交易方法都应了然于胸,牛市有牛市的策略,熊市有熊市的对策。一旦进入某种操作,立刻就进入这类操作的心态和角色。面对股市的变化,学生在实训操作中经常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买进或卖出过程中斤斤计较,丧失时机。

2、误读分散投资理论,过度分仓,加大了投资风险几率。

3、频繁操作,常常因小失大。

4、不明趋势,追涨杀跌,做出与行情相反的操作。

5、借贷投资,放大风险。现在的杠杆投资其实就是新形态的。

学生投资行为中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投资成果,更对课程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学生在投资能力上存在先天的缺陷需要弥补

每个投资者,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盈利模式,自己的最强项,最熟悉的交易思路。做慢牛股,就要有淡定稳健的心态;做短线,就要变得机敏果断。学习与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实战中学习,能成功的只是有天赋的少数人,而多数人的结果是,在实战中还没学到什么,就败下阵来了。因此弥补知识、能力上的缺陷,用理论来武装自己,培养金融投资的专业技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实训课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投资能力上同样存在着一些先天的缺陷需要弥补:缺乏最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及市场常识;没有相应的对市场不同时期特征的认知;对目标公司缺乏专业的了解,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时一无所知;不能进行专业的投资价值的分析,不会判读公司的财务报告。

二、引导学生成为成功投资人的实训教学建议

当股市处于牛市之中时,许多经验不足的投资者将会有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是股市上涨让所有人手中的股票都水涨船高,而误以为是自己水平很高,这种错误的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丧失风险意识,一旦股市进入持续的下跌,可能给他们造成巨大亏损。这中间有投资者个人的问题,也有证券市场不成熟造成的问题。国内证券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保护投资者利益将无法实现。我们在教学中要紧贴市场实际,让学生在具体实训课程中体验市场的变化,认清市场规律,引导学生在投资活动中走向成功。

(一)教学中明确讲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国家的行政管理工作特色,突出依法治国,突出市场经济。让学生树立敬畏法律,尊重市场的良好心理,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不切实际的人治上。理解我们国家未来发展趋势是,减少对市场的人为干预,让市场自身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教学中用现实教育我们的学生懂得,政府的责任是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依法维护市场的交易秩序,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监管职能,履行政府的宏观管理责任,不是维护某一特定投资者的盈亏。

(二)通过金融理论知识的教学,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长期投资,克服过度的短线投机。好多学生在买入时,甚至不知道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往往不管股票的投资价值,也不分析股票的投资机会,更不理会买入的价格是否安全,买什么往往道听途说。消除“一夜暴富”心理,弱化心态,就应该通过市场自身机制来教育学生认清自己的投资行为,用“盈亏”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投资心理。社会要同时传播恰当的信息,弱化短期内暴富的资讯的影响。

(三)强化实训环节,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形成具体投资的能力。成功的投资需要掌握各种金融证券知识,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一轮挣钱效应席卷而来之前,做好炒股的准备,如对整个金融市场的了解、经济形势的走向、中国股市的波动特点、行业发展政策、自身资金的配置、赢利的期望值等。必须真正明白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的含义。

(四)加强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分清正误。明确了解我们国家的证券市场正在逐步规范化,原来存在的错误一定会改变。整个社会会客观报道、分析市场,加大证券市场违法行为的查处,减少“讲故事”欺骗投资人的行为,让学生在投资过程中认清市场本质,减少所谓“主题投资”行为。这样可以促使所有普通投资者脚踏实地稳健投资,形成全社会良好的投资氛围,保持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们的学生尤其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的保护,他们是新生的投资群体,处于市场的最弱势的地位。教师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把投资的各种问题讲清楚、分析明白,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有特色的投资心理,投资方法,最终达成有效的投资能力,成为成功的投资人。在投资活动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避免不良投资心理对他们的影响,做到冷静沉稳,平和淡定;心胸豁达,明辨真假;不贪不惧,自信不骄。

三、总结

在具体投资的操作行为方面,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一些,我们的教学能否满足这种需要考验着每一个任n教师。股市是投资者多空双方激烈搏杀的战场,如果不想在金融的战场上被消灭,就需要健全自己的投资心理、掌握各种金融证券知识、培养自己的投资素养、锤炼出适合自己的投资行为、形成有效的投资能力。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不断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清楚市场对投资者的要求,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做好投资活动的各种准备,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

参考文献:

[1]张谊浩,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浙江社会科学,2002,2

何为人生篇8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及课堂实践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增强“放”的意识

纵观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这样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从而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增强“放”的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不能“放”,怎样“放”,不仅是一个教学观念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放”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若教师引导得法,并配以激励性语言,课堂实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寓言《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生动的动画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故事,然后自由组合表演,让学生感受故事带来的“趣”,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从而悟出寓言背后的“理”。在这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读、演、说,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主动性、积极性都十分高涨,课堂效果甚好。

二、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情愉快时,感觉、观察都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较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接受学生不同的观点、看法,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上一篇:布布花范文 下一篇:范蠡与西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