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阴阳范文

时间:2023-09-18 20:17:58

何为阴阳篇1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创立的基于三阴三阳理论基础之上的辨证体系。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而言。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三阴三阳的起源

“医者易也”,中医的阴阳理论起源于《易经》中的阴阳理论。“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辞》) 。乾象天属阳,坤象地属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没有明确三阴三阳,但已有这种理论的萌芽。乾为父,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次男。坤为母,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这就是乾坤六子说。乾为纯阳,坤为纯阴,其他六卦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多少不等,所在位置不同,或许在应该是三阴三阳的理论基础。先秦的医家把阴阳理论引入医学领域,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药物治疗等各方面相结合,并对阴阳理论加以发展,形成三阴三阳理论。《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出了三阴三阳。如《天元纪大论》中黄帝问鬼臾区:“愿闻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答:“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至真要大论》中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厥阴何谓也?”等等。

三阴三阳在中医中的应用

用以命名经脉解释其生理功能, 并指导刺灸之法。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12条正经。虽然三阴三阳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但12正经的命名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古人有学医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 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脉学说。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用来说明经脉的生理病理指导治疗。

用以说明脉象,脉诊的部位、方法。如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以上称格阳。 (《素问•六节脏象论》)。

用以分类各种病症及其治疗。以三阴三阳联系经脉与脏腑,然后分症论治,或直接以三阴三阳分症,不联系或较少联系脏腑,或与五运结合形成五运六气学说,将一年或数年之内的气候变化与各季节的多发病用三阴三阳来解释,再据此提出治疗方法。

历代对六经辨证的解释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自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六经辨证的理论源于《内经》《难经》等。《伤寒论》中从未出现六经辨证这一概念,是后世医家总结出来用以简称三阴三阳分证的。历代医家学者对《伤寒卒病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因原书已不可见,故各家理解不同,结论不一。

阴阳的消长与复胜:消长是一定范围的变化,复胜是剧烈的转化,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伤寒病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营卫,津液,表里内外均可用阴阳来分析,三阴三阳是阴阳的扩展和补充,用以解释定位程度位置等等的不同。

阶段与病理时相:有学者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分析。伤寒病的发展转归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病理时相。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毒血症、心衰、DIC等。轻者有1~2个阶段,“不传”而愈,重者兼有多个阶段。太阳由抑制转向兴奋,阳明是兴奋期,少阳是兴奋抑制交替期,太阴是抑制期,少阴是衰竭期,厥阴是中枢衰败期。

经络说:经络说是有关六经辨证体系解释中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多得到认同的一种。《伤寒论》的理论源头是《素问•热病》,而其对热病的辨证用的就是经络学说。历代几乎没有人完全否定经络说的,但也有质疑。手足三阴三阳共12条经脉,为何六经辨证只提足经,而无手经呢? 如何解释又是个难题。

此外还有运气说,地面说,脏腑说,症候群说,现代有人用控制信息论,系统论解释六经辨证,等等。

如何理解六经辨证

与《内经》或其他应用不同,《伤寒》中的三阴三阳不是用来说明生理的,而是用以解释外感病的病理变化的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六经辨证中的经,既和经脉有联系,但又并非完全只是经脉,与是否只提足经,不提手经 完全不搭边,而是既参考了经脉,又包括阴阳(三阴三阳),脏腑,六淫等创立的一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每一个经指的是疾病发展的一个 程度,是一组或一群症候的总称。是一个层面,借用了三阴三阳渐变转化的关系,来表达各组症候病变的病位,病势,病性等和它们之间转化传变的关系。

何为阴阳篇2

月经失调是人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多表现为月经稀发,即月经量少或推后、经期缩短,严重者将会引起闭经或不孕。导师何贵翔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授,从事妇科临床工作40余年。何师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进行中药调周,临床效果颇佳,现将何师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运用中药调周理论

1.1 经后期

何师认为,经后期是月经周期中的奠基时期,更是人流术后月经稀发患者治疗的关键时期。中医认为,人流术后月经稀发为阴水生长不足,此期天癸之阴水滋长,阴长阳消,阴长的顺利与月经量的多少和月经是否按期来潮息息相关,而天癸滋长依赖的脏腑主要为脾与肾。《傅青主女科》中云:“经水出诸肾。”《医学正传》亦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指出肾为月经来潮的主要功能脏腑。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说明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关系。根据人流术后气血不足的病因,何师临证以滋肾健脾、益气养血之法。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丹参、女贞子、墨旱莲、当归、白芍、黄芪、党参、炙甘草等。方中以二至地黄丸滋肾水,促阴长运动;党参、黄芪常用到30 g健脾气,使气血生化有源。服药期间嘱患者静心休息,避免情绪波动,此乃“静能生水”,“动则耗阴”也。

1.2 经间期

为经后期阴长至极后的必然结果,是重阴转阳之际,此时白带呈锦丝带状,促其转化方能排卵。何师认为,在阴长充足的基础上,气血和调,血行通畅,气运条达是其转化的推动力。人流患者术后气血瘀阻常见,是排卵的不利因素,因此,治疗以活血行气、助阳促动为大法。药用当归、红花、川芎、香附、泽泻、鹿角片、巴戟天、胡芦巴、锁阳、桂枝、葛根。方中鹿角片、巴戟天、葫芦巴、锁阳为温阳促动主药;当归、红花、川芎、香附、泽泻行气活血;桂枝温阳化气,葛根升发清阳,两者是何师通过临床经验为经间期所设的常用药对,有助肾气升发、壮肾促排卵之效。何师强调,若出现白带少,基础体温未见上升迹象者,还需回到经后期论治。

1.3 经前期

此期阳长阴消,阳长为主导地位。如阳气太过则引动肝阳内动,肝气内郁,患者出现月经量少、行经不畅、乳胀、腹痛等。何师认为,在助阳同时,需滋阴补血抑制阳长运动过度。而此期主要脏腑为肾和肝。《傅青主女科》云:“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舒肝之郁,即经水有一定之期矣……肝肾之精旺而水利。”揭示了肝肾两脏与经水的相互关系。在治疗上也指出“大补肾水,水足而肝气自舒”。因此,何师用助阳舒肝、滋阴补血之大法。药用鹿角片、巴戟天、胡芦巴、锁阳、熟地黄、当归、白芍、女贞子、枸杞子、炙甘草等,乳胀者加入青皮、陈皮、绿萼梅;心烦者加钩藤、郁金。方中用鹿角片、巴戟天、胡芦巴、锁阳温肾中之阳;熟地黄、当归、白芍、女贞子、枸杞子养肝血以舒肝气。全方体现了阴阳互用、肝肾同治的治疗思路。

1.4 行经期

此期是重阳转阴、排旧生新的过程。人流术后患者宫腔、宫颈粘连常见。中医认为,气滞血瘀,阻隔胞宫,经血难下。唐容川云:“瘀血不去,新血断无生理。”故何师认为,疏通血行之通道,必须活跃其气血,引血下行,化瘀以生新,且对于人流术后患者化瘀之力要稍强于一般月经失调患者。活血之法有二:一为行气活血,药用三棱、莪术、香附、牛膝、当归、枳壳、川芎、红花、橘叶、橘核、月月红、玫瑰花、石打穿、刘寄奴;一为温经活血,药用艾叶、香附、细辛、吴茱萸、小茴香、桂枝、赤芍、白芍、川牛膝、五灵脂、延胡索、益母草等。后者为阳虚痛经明显时常用药,并同时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

何师临证除上述分期用药外,还结合患者白带量、基础体温、B超内膜厚度,选用不同方药。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26岁,2009年2月2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10月行无痛人流术,术前月经正常,术后月经期常推后7~14 d,量少,经期2 d,色黯黑、血块少许,经行腹胀痛,经前腹胀、乳房胀痛。末次经期:2009年1月29-31日。何师按上述中药调周法,每日1剂,水煎服,第1个月经周期后月经量较前增多,经色较前好转,4 d净,连用3个月经周期,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质正常,经前及行经期间各症状均好转。

3 小结

何为阴阳篇3

关键词: 内经 针灸处方 腧穴配伍 处方学

《内经》是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第一次总结,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涵盖了中医学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内经》也详细论述了各种针灸理论,以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为基础的针灸处方学的理论,从而使得针灸俞穴配伍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为后世针灸处方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内经》中对许多的常见病都已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针灸治疗的处方和治疗方案,值得我们大力研究和探讨。

1  阴阳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可指导辨证与治疗。一般讲,病在表,属热、属实者为阳;病在里,属寒、属虚者为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另脏腑间,脏为阴,腑为阳;背为阳,腹为阴等。阴阳在针灸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平衡遭到破坏,就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故“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针刺治病的关键就是调节阴阳,使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调阴阳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指出针灸处方配穴,必须根据阴阳的不同病证进行配伍。对于何为阴病,何为阳病。《内经》中指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样《内经》就有了对阴病阳病的处方配伍原则“病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灵枢·寿夭刚柔篇》)。这是因为腧穴所属经脉和所在的部位不同,腧穴的疗效具有相对特异性,所以不同的病症应采取不同的腧穴进行治疗。临床具体应用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左刺右,以右刺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不同刺法。《灵枢·终始》指出“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由此可见在《内经》中已有通过诊脉口与人迎二脉了解人体阴阳平衡的情况。对于出现了阴阳不平衡,可通过脉口与人迎的脉象来选穴进行调整人体阴阳的治疗。这一配穴的方法在《内经》中已作了详细的归纳。如诊人迎可知何条阳经的病变,诊脉口可知何条阴经的病变。并根据此来确定取穴治疗的经穴,阳经有病采用泻阳补阴配伍法,阴经有病采用泻阴补阳配伍法。具体内容如下:泻阳补阴配伍法。先诊人迎,由人迎的脉动来进行诊断和决定配穴。人迎一盛——病足少阳,取穴: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人迎一盛而燥——病手少阳,取穴:手少阳、手厥阴。人迎二盛——病足太阳,取穴: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人迎二盛而燥——病手太阳,取穴:手太阳、手少阴。人迎三盛——病足阳明,取穴:泻足太阳补足太阴。人迎三盛而燥——病手阳明,取穴:手阳明、手太阴。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外格溢阳。泻阴补阳配伍法。先诊脉口,由脉口的脉动来进行诊断和决定配穴。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取穴: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取穴:手厥阴、手少阳。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取穴:泻足少阴补足太阳。脉口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取穴:手少阴、手太阳。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取穴:泻足太阴补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取穴:手太阴、手阳明。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内关。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关格。

2  五行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的引入对整个医学的临床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第一次把人体的各个部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使人们从整体上观察人的生理与病理及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医学上的整体观。《素问·水热穴论》运用五行学说提出了四季用穴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并对用穴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春取络脉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夏取盛经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秋取经俞”“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冬取井荣“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阳气。故曰:冬取井荣7,春不鼽衄,此之谓也。”见于《灵枢》经脉篇、禁服篇的虚补实泻的治疗原则,然后在《难经·六十六难》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就是用五行生克理论加以解释的,即根据五行学说“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理论。

   

子母补泻在针灸治疗上的运用,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根据本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例如肺经气虚,取本经的输穴太渊,因太渊穴属土,土为金之母,即“虚则补其母”,若肺经气实取本经合穴尺泽,因尺泽穴属水,水为金之子,即“实则泻子”。其二是根据十二经所属脏腑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若肺经气虚,按虚者补母法,肺金之母为脾土,当取足太阴脾经穴位,或取脾经的输穴太白(属土)。若肺经气实,按实者泻子法,取肾经合穴阴谷(属水)治疗。

3  经络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何为阴阳篇4

一、六十卦的阴阳爻数分布反映上、下两个半年的阴阳消长

卦气表有两种排列方式:一种是依卦气起中孚的说法,上半年自中孚卦起始至井卦,下半年自咸卦始至颐卦的排列;另一种是按月的排列。

卦气起中孚的排列

中孚、复、 屯、 谦、 睽

升、 临、 小过、蒙、 益

渐、 泰、 需、 随、 晋

解、 大壮、豫、 讼、 蛊

革、 ???nbsp; 旅、 师、 比

小畜、乾、 大有、家人、井

咸、 ?ァ?nbsp; 鼎、 丰、 涣

履、 遁、 恒、 节、 同人

损、 否、 巽、 萃、 大畜

贲、 观、 归妹、无妄、明夷

困、 剥、 艮、 既济、噬嗑

大过、坤、 未济、蹇、 颐

卦气依十二月的排列

子月:未济、蹇、 颐、 中孚、复

丑月:屯、 谦、 睽、 升、 临

寅月:小过、蒙、 益、 渐、 泰

卯月:需、 随、 晋、 解、 大壮

辰月:豫、 讼、 蛊、 革、 ??o:p>

巳月:旅、 师、 比、 小畜、乾

午月:大有、家人、井、 咸、 ??o:p>

未月:鼎、 丰、 涣、 履、 遁

申月:恒、 节、 同人、损、 否

酉月:巽、 萃、 大畜、贲、 观

戌月:归妹、无妄、明夷、困、 剥

亥月:艮、 既济、噬嗑、大过、坤

1.中孚至井(上半年)与咸至颐(下半年)以阴阳爻数变化象征的阴阳消长。

按卦气起中孚的排列,我们经过统计可以得出:上半年自中孚至井卦,有89阳爻,91阴爻;下半年自咸至颐,有91阳爻,89阴爻。按照“阳卦多阴,阴卦多阳”的思想,上半年阴爻数比阳爻数多2,属阳;反之,下半年阳爻数比阴爻数多2,属阴。这与上半年本身属阳(阳气上升时期),下半年本身属阴(阴气上升时期)的性质是一致的。

中孚至井:89阳爻,91阴爻

91阳爻,89阴爻

为什么上半年阴爻比阳爻多出的是2数而不是1数,下半年阳爻比阴爻多出的亦是2数而不是1数呢?我们看,若六十卦的阴阳爻由上半年与下半年均分,则应各得90阳爻,90阴爻。现在,我们知道,上半年属阳,按“阳卦多阴”的原则,则上半年至少应从90阳爻中减去1个阳爻,同时阴爻也就随之增加了1个,这样,只要减少1 个阳爻或增加1个阴爻,上半年就变成了89阳爻,91阴爻,阴阳爻的差数就成了2。下半年的变化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这里,上半年与下半年实际上只有1个爻的变化,即上半年减少了1个阳爻,随之也就增加了1个阴爻,下半年增加了1个阳爻,随之也就减少了1个阴爻。因此,这里以1个阴爻数和1个阳爻数的变化,象征性地体现了上、下半年一阴一阳的阴阳消长变化。

2.子月至巳月(上半年)与午月至亥月(下半年)以阴阳爻数变化象征的阴阳消长。

卦气卦序依月的排列又是如何体现上、下半年阴阳消长变化的呢?我们同样还是先做一统计:

子月至巳月(即十一月至四月):84阳爻,96阴爻

午月至亥月(即五月至十月):96阳爻,84阴爻

自冬至一阳生所在的子月(十一月)始,至立夏阳盛所在的巳月(四月)止,为84阳爻,96阴爻,阴爻比阳爻多12个;而自夏至1阴生所在的午月(五月)始,至立冬阴盛所在的亥月(十月)止,为96阳爻,84阴爻,阳爻比阴爻多12个。依前面探讨的规则,这里实际上是只有6个阴爻数和6个阳爻数的变化,也就是一卦之爻数,同时也可体现平均每月都有生一阳、消一阴,或长一阴、剥一阳的阴阳或消或长的变化。故这里是以一卦的阴阳变化或平均每月一个阴爻数和阳爻数的变化,象征性地体现阳生的子月至巳月与阴生的午月至亥月一阴一阳的阴阳消长变化。

二、六十卦的阴阳爻数分布反映十二月气候的阴阳消长

卦气卦序按卦气起中孚的排列,规律性不强;而按月的排列则相当有规律。下面主要以按月的排列来论述。

丑寅两月,自屯至泰十卦,为24阳爻,36阴爻;卯辰两月,自需至???裕??2阳爻,28阴爻;巳午两月,自旅至?ナ?裕??6阳爻,24阴爻;未申两月,自鼎至否十卦,亦为36阳爻,24阴爻;酉戌两月,自巽至剥十卦,为32阳爻,28阴爻;亥子两月,自艮至复共十卦,为24阳爻,36阴爻。列表如下:

丑寅月:24阳爻,36阴爻

卯辰月:32阳爻,28阴爻

巳午月:36阳爻,24阴爻

未申月:36阳爻,24阴爻

酉戌月:32阳爻,28阴爻

亥子月:24阳爻,36阴爻

可见,阴阳爻的分布是很有规律的。冬至以后,自丑寅月始,至巳午月止,阳爻数以每两月增加8个或4个的速度递增,同时阴爻数以每两月减少8个或4个的速度递减;而夏至以后,自未申月始,至亥子月止,阳爻数则以每两月减少8个或4个的速度递减,阴爻数以每两月增加8个或4个的速度递增。这与十二月气候的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断定,孟喜卦气说,除四正卦外,是要以六十卦阴阳爻数的消长变化来反映一年十二月气候阴阳消长的变化。这正是卦气说的主旨之所在。那些反对对各种看似无序的卦序图做排序规律研究的人,恐怕很难反驳,为什么看似毫无规律的卦气图,其阴阳爻数的分布变化,正好与卦气说的思想相一致。

顺便指出,上表中阴阳爻数的变化,其取值正好与大衍筮法中四营以后所得蓍数的四种情况相符。24、28、32、36除以4后,分别得6、7、8、9,正是老阴、少阳、少阴、老阳之数。而亥子、丑寅月正是阴极生阳之时,可用老阴数6示之;卯辰月为阳气茁长之时,可用少阳数7示之;接下来,巳午、未申月,为阳极生阴之时,可以老阳数9示之;再接着,是酉戌月,为阴气盛长之时,可以少阴示之;然后,又是亥子、丑寅月阴极生阳,周而复始。这里,以每两月为单元的阴阳消长变化的情形,是否与大衍蓍数有内在联系,可做进一步研究。

孟喜卦气说中的六十卦阴阳爻数的分布,除依每两月为单元有序变化外,依月为单元的变化也是较有规律的。可以下表示之:

丑月: 11阳爻,(19阴爻)

寅月: 13阳爻,(17阴爻)

卯月: 15阳爻,(15阴爻)

辰月: 17阳爻,(13阴爻)

巳月: 16阳爻,(14阴爻)

午月: 20阳爻,(10阴爻)

未月:(19阳爻),11阴爻

申月:(17阳爻),13阴爻

酉月:(15阳爻),15阴爻

戌月:(13阳爻),17阴爻

亥月:(12阳爻),18阴爻

子月:(12阳爻),18阴爻

由上表可看出:自丑月始到午月止,阳爻数基本上呈增长的趋势(唯巳月略有反复);而自未月始到子月止,阴爻数呈上升趋势。这与一年十二月冷热气候的变化也是基本一致的。特别是丑月至辰月,其阴阳爻数的分布不仅与十二月气候的变化一致,而且,其阴阳爻数的分布极有规律,如,其阳爻分布分别为11、13、15、17数,以每月增加两个阳爻的速度递增;而与之对应的未月至戌月,其阴爻数的分布也有极强的规律,亦分别为11、13、15、17数,也以每月两个阴爻的速度递增。亥月与子月相邻,皆为18阴,也可算是对应的。唯有巳月与午月,一为16阳爻,一为20阳爻,少了一点对称。但处于对应位置的巳午两月与亥子两月一为36阳爻,一为36阴爻,仍有对称性。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有意的人为排列,孟喜十二月卦气表中阴阳爻数的分布不可能这样有序。

孟喜卦气表中,若将巳月的旅卦与午月的大有卦,或者将巳月的师卦或比卦与午月的井卦相调换,则巳月与午月皆为18阳爻,正同处于对应位置的皆为18阴爻的亥月与子月相对应。这样自丑月始到午月止的各月阳爻数的分布和自未月始到子月止的各月阴爻数的分布皆依次为:11—13—15—17—18—18,整个卦气卦序的阴阳爻数的分布更有规律,也更符合自然界一年十二月阴阳消长的变化。那么卦序的创制者为什么不作这种排列呢?这很可能与卦序的创制者所运用的一些易学的基本原则有关。如,若将巳月与午月调整为皆为18阳爻,则子月至巳月为86阳爻,94阴爻;而未月至亥月变为94阳爻,86阴爻。这样上、下半年就各只有4个阴爻数和阳爻数的变化,可能卦气卦序的创制者认为,4数在此不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不能以一个爻数的变化或一卦之数的变化代表上、下半年阴阳消长的变化,也不能代表每月皆有阴阳气的消长,故不取此数。当然实际的情况可能要比这更为复杂,即是说卦序的创制者可能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此处不拟详细探究。

而若将子月的蹇、颐分别与巳月的师、比调换后,则子月至巳月各月阳爻数的分布与午月至亥月各月阴爻数的分布皆顺次为10—11—13—15—17—18。这一调整同样很有规律,且不影响子月至巳月(十一月至四月)与午月至亥月(五月至十月)上、下半年的阴阳爻总数的分布(十一月至四月仍为84阳爻,96阴爻;五月至十月仍为96阳爻,84阴爻)。但它却影响了中孚至井与咸至颐上、下半年的阴阳爻总数的分布,尤其是影响了中孚至井与咸至颐两个部分的阴阳属性——中孚至井原为89阳,91阴,本属一阳,现在却为91阳,89阴,从一阳变成了一阴,阴阳属性发生了逆变;反之,咸至颐原为91阳,89阴,本属一阴,现在却为89阳,91阴,阴阳属性也发生了逆转。所以,子月之卦与巳月之卦也是不可以随意互换的。

还有另外的调换方式也能使各月阴阳爻的分布更有规律,但同时也会影响其他的排序原则,所以,卦气卦序的排列不可能绝对完满。此处亦不拟详论。

三、六十卦上、下卦的阴阳爻数分布反映气候的阴阳往来与消长

1.子月至巳月与午月至亥月的上、下卦的阴阳爻分布反映了上、下两个半年的阴阳往来。

子月至已月与午月至亥月的上、下卦阴阳爻数分布情况如下:

子月至巳月:上卦39阳/下卦45阳,上卦51阴/下卦45阴。下卦比上卦多6阳爻,随之亦少6阴爻。

午月至亥月:上卦51阳/下卦45阳,上卦39阴/下卦45阴。上卦比下卦多6阳爻,随之亦少6阴爻。

卦气卦序中,分配至十二月的六十卦,共有360爻,其中阳爻180,阴爻180。若均分至上、下半年中,上、下半年应各占90阳爻、90阴爻。又均分至上、下卦中,上半年上、下卦应各占45阳爻、45阴爻,下半年上、下卦亦应各占45阳爻、45阴爻。然实际情况是,子月至巳月(上半年)与午月至亥月(下半年)的下卦皆均分了45阳爻、45阴爻,但对于上卦而言,子月至巳月(上半年)却多分配了6个阴爻,少分配了6个阳爻,即上半年的上卦为阴多阳少,反过来,午月至亥月(下半年)的上卦则少分配了6个阴爻,多分配了6个阳爻。为什么要作如此安排呢?

《程氏易传》解泰卦卦辞“小往大来”曰:“‘小’谓阴;‘大’谓阳。‘往’,往之于外也;‘来’,来居于内也。阳气下降,阴气上交也。阴阳和畅,则万物生遂,天地之泰也。”(转引自李光地《周易折中》)可见,子月至巳月(上半年)上卦阳少即为下卦阳多,下卦阳多即为阳来,上卦阴多即为阴往,阳来阴往,即为阳气下降于地,阴气上交于天之时,此时正是阴阳和畅,万物生长之时。反之,午月至亥月(下半年)上卦阴少即为下卦阴多,下卦阴多即为阴来,上卦阳多即为阳往,阴来阳往,即为阴长阳消,万物衰败之时。此同子月至巳月与午月至亥月节气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故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2.中孚至井与咸至颐的上、下卦阴阳爻的分布亦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上、下半年的阴阳往来。

中孚至井与咸至颐的上、下卦阴阳爻数分布如下:

中孚至井:上卦40阳/下卦49阳,上卦50阴/下卦41阴。下卦比上卦多9阳,随之少9阴。

上卦50阳/下卦41阳,上卦40阴/下卦49阴。上卦比下卦多9阳,随之少9阴。

与前同理,中孚至井的下卦阳比阴多为阳来,上卦阴比阳多为阴往;反之,咸至颐的下卦则为阴比阳多为阴来,上卦阳比阴多为阳往。故中孚至井与咸至颐的上、下卦阴阳爻的分布也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上、下半年的阴阳往来。

3.六十卦上、下卦阴阳爻在各月的分布反映了十二月的阴阳消长

各月所有卦的上、下卦阴阳爻数分布情况如下(斜杠前代表所在月所有卦的上卦的阳爻数或阴爻数分布,斜杠后则代表下卦的阳爻数或阴爻数分布):

子月: 6阳/ 6阳, 9阴/ 9阴

丑月: 3阳/ 8阳,12阴/ 7阴

寅月: 6阳/ 7阳, 9阴/ 8阴

卯月: 7阳/ 8阳, 8阴/ 7阴

辰月: 9阳/ 8阳, 6阴/ 7阴

巳月: 8阳/ 8阳, 7阴/ 7阴

午月:10阳/10阳, 5阴/ 5阴

未月:11阳/ 8阳, 4阴/ 7阴

申月: 9阳/ 8阴, 6阴/ 7阴

酉月: 8阳/ 7阳, 7阴/ 8阴

戌月: 7阳/ 6阳, 8阴/ 9阴

亥月: 6阳/ 6阳, 9阴/ 9阴

由上表可看出,自丑月始至午月的基本趋势是,上卦与下卦的阳爻同时都在逐渐增加,而阴爻逐渐减少,表明地上阳气正在悄然上升,阴气正在悄然消退;相反,自未月始至子月的基本趋势是,上卦与下卦的阴爻则同时在逐渐增加,而阳爻在逐渐减少,表明地上肃杀之阴气开始悄然形成并逐渐流行,而阳气逐渐衰退。这从大体上亦基本符合中国所处地理位置的气候特点。

由上表还可看出以下特点:

(1)地上阳气舒展,万物复苏的春之月(正、二、三月),上卦之阳与下卦之阳同步增长,而且下卦之阳居于主导(三月上卦阳气增长过快,略有例外),表明阳气已回复大地。而万物成熟、开始收获的秋之月(七、八、九月),上卦之阴与下卦之阴开始同时增长,且下卦之阴居于主导,表明肃杀之阴气已经降临。

(2)阴盛阳复之十月、十一月,上卦之阳与下卦之阳、上卦之阴与下卦之阴处于均衡;阳极阴至之四月、五月,亦与此同,表明此时阴、阳二气处于转换主导地位的交接时期。

(3)十二月,为冬至后,下卦之阳开始增长,表明地下阳气开始生长,而上卦之阳继续减少,表明地表之阳还在继续散去,故此时虽已然一阳来复,但气候却最为寒冷。相反,六月,为夏至后,下卦之阴开始增加,表明地下阴气开始凝结,而上卦之阳继续增长,表明地表之阳还在继续积聚,故此时虽已过一阴剥阳,但气候却最为炎热。

四、卦气卦序中的九、六数,大衍数,洛书数与参伍数

1.卦气卦序中的九、六数

子月至巳月,上卦39阳,下卦45阳,上下卦之差数为6;上卦51阴,下卦45阴,上下卦之差数亦为6。午月至亥月,上卦51阳,下卦45阳,上下卦之差数为6;上卦39阴,下卦45阴,上下卦之差数亦为6。此六即为九、六数之六。为何说此六即为九、六之六?为何不理解为上半年平均每月上卦比下卦各少一阳、多一阴,下半年平均每月上卦比下卦各少一阴、多一阳,等等?回答是:此“六”当然可作多种理解,但此“六”必有九、六之六义。这一点等我们明白九、六之九是怎么回事就清楚了。

再看九、六之九。中孚至井,上卦40阳,下卦49阳,上下卦之差数为9;上卦50阳,下卦41阴,上下卦之差数亦为9。咸至颐,上卦50阳,下卦41阳,上下卦之差数为9;上卦40阴,下卦49阴,上下卦之差数亦为9。此九即为九六数之九。为何说此九就是九、六数之九?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九在此没有其他特殊的含义,九的特殊意义只有九、六之“九”义。

为何按月的排列取“六”数,而按卦气起中孚的排列取“九”数?六为老阴,为坤;九为老阳,为乾。《系辞》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故乾主“变易”,坤主“简易”“易简”。而卦气卦序按月的排列更有规律,故为易简,故取“六”数;卦气卦序按卦气起中孚的排列更为零乱和无序,故为变易,故取“九”数。

2.卦气卦序中的大衍数,洛书数

中孚至井,上卦40阳,下卦49阳;上卦50阴,下卦41阴。咸至颐,上卦50阳,下卦41阳;上卦40阴,下卦49阴。此处49、50当与大衍数有关。

中孚至井为阳,以阳为主,故主要看阳;而中孚至井为阳来,阳来指来到内卦,故又主要看内卦之阳,即内卦之阳为主导。故中孚至井,取下卦49阳数为主导。又中孚至井,亦为阴往,故阴爻主要看上卦,故中孚至井亦次取上卦之50阴数为辅。之所以49为主,50为辅,当因49主变,为用,50不用。即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此为猜测之辞,但应并非空穴来风。咸至颐亦依此理。

而子月至巳月,上卦39阳,下卦45阳;上卦51阴,下卦45阴。午月至亥月,上卦51阳,下卦45阳;上卦39阴,下卦45阴。依以上方法,亦可取45数,而此数正为洛书之和数(此处不用次取)。

3.卦气卦序中的参伍数

十二月(丑月),上卦3阳,下卦8阳,上下卦差数为5;上卦12阴,下卦7阴,上下卦差数亦为5。此5即参伍之“伍”数。六月(未月),上卦11阳,下卦8阳,上下卦差数为3;上卦4阴,下卦7阴,上下卦差数亦为3。此3即为“参伍”之“参(叁)”数。

按月排列的卦气表,除十二月和六月,上下卦阴(阳)爻数之差数较大外,其他月份都或为均等,或只差1数,而且排列都较有规律。唯十二月与六月上下卦差数较大,而此两月又为正相对应之月,故其差数当非任意取定。而此两差数恰与“参伍”之数合,故此两数当即为“参伍”之数。又《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即“参伍”之数亦为主导变化之数,而十二月与六月(且只有此二月)之阴阳爻数分布恰为不规则之分布,与“参伍”变化之义同。此当不为巧合。

由此可见,看似杂乱无章的卦气卦序的确是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地组织起来的。卦气卦序的排列规律与卦气卦序所要表达的思想是那么的吻合,我们没有理由说这种吻合是偶然的巧合。由此,我们也想到其他卦序的排列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问题,是否也有严格的排列组织呢?答案是肯定的。以象出义是《周易》的传统。所以,卦序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就不能没有象数的结构。《周易》讲“易简”,易简就是象数的变化规则。这种规则又不是绝对整齐划一的,故又“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但总之,“易简”即象数的规则是不能否认的。任何一个卦序都是从某一特定角度来反映古人所理解的世界整体,而这个整体虽然也是一个意义整体,但首先它应该是一个象数的世界、象数的整体,故必有象数的规则和象数的规律。这是绝对不能否认的,因为古人既然如此的看重象数,他们就不会不从象数的角度来构造和理解世界的整体。

对于卦气卦序排列规律的研究,本文还只是初步的——并没有解决卦气卦序的完整的构造。另一方面,卦气卦序蕴含的思想也是相当丰富的,由此一卦序探讨古人对于历法的认识,肯定会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探讨古人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等也会具有很大的价值。

何为阴阳篇5

人体阴阳平衡最重要

晋教授说,《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阴阳平衡、协调,形神合一,身体就健康;阴阳不平衡,甚至阴阳“离决”、分离,身体就可能出现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在中医看来,保持阴阳的平衡、协调最重要,是人们养生保健、治病祛病的至理法宝。对男人而言,单纯提滋阴,或单纯提壮阳,都是不科学的。滋阴壮阳只是手段,目的是要维持阴阳平衡。

阴阳好比灯油与灯火

晋教授接着说,阴阳的关系,犹如油灯的灯油与灯火的关系。滋阴犹如加油,壮阳犹如点火,只有油足才可能火旺。一味的壮阳犹如拔苗助长,只能亢奋一时,伤其永久。所以,壮阳之品不可妄用。如果只壮阳不滋阴有可能导致阴亏于下,阳浮于上,阴阳不相维系,虚阳上越,出现头晕、烦躁、血压升高、夜卧不宁、肢体麻木、震颤、中风偏瘫等症状,进而油枯灯尽,甚至死亡。

滋阴不能图立竿见影

受现代社会压力以及生理条件的影响,男性常出现阴虚内热的现象。中医认为,阴气不足,不能制火,容易导致血压高、头痛、头晕、面红耳赤这些阳热在上的表现。因此,大多数男性有时更需要滋阴,而不是壮阳。

同时,晋教授认为应该重申两个观点。第一,滋阴也是补。很多人一说进补,就将其与吃人参、喝鹿鞭汤等壮阳手段挂钩。其实,滋阴也是进补的一种,只不过补的是阴,不是阳。第二,滋阴不能急。人们之所以重壮阳,轻滋阴,有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滋阴进补来得慢,不像壮阳那样来得快,那样立竿见影。晋教授说:“滋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在进行滋阴时,不能求快、求急,否则易入误区。”这也使记者想起了中医中的一句话“阳虚好补,阴虚难填”。

滋阴不只是吃

那么,如何滋阴?其实,除了用滋补药物、食物外,还有其他方法。而且事实证明,这些方法比单纯食疗、药疗更有效。那么,到底是些什么方法呢?

“很简单,”晋教授说:“6个字,注意生活调理。”随后,晋教授对此作了简单而清楚的解释。如按时作息,尤应晚23点之前就寝,避免熬夜;恬淡虚无,勿劳心过度;戒烟限酒,勿过食辛辣燥火之品;性事有节,勿过度,尤戒醉酒入房;适当静养,可间或做一些导引、打坐等功法。

何为阴阳篇6

摘要: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论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对于该体系所具备确切内涵的各方面、以及由其所结成的整个架构的整体理论性质,却很少有人能深入体察。本文通过对《周易》阴阳论的细致分析,提出该理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宇宙论,实则是一个内在含括生命论、差异论与秩序论等三个主要方面,并以其中生命论为根基也是最终目的的层级结构。

关键词:《周易》;阴阳论;层级结构;生命论;差异论;秩序论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一种理论架构,阴阳论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并且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这种体系的理论目标与其现实目的无疑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我们对它服务于上述两项任务而具有的多方面理论内涵,以及基于这些内涵相互之间内在联系而结成的理论架构的整体特征研究,则似乎比较薄弱。本文拟以《周易》文本为范围,针对这个目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

一、阴阳相对与阳主阴从

《易传》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传》)。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系辞下传》)易理兼及“天”、“地”、“人”三者而包举天下。《易传》又以乾“为天”、“为君”、“为父”,而坤“为地”、“为母”(《说卦传》)。坤卦六三《文言》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这里涉及夫妻、君臣、天地三对关系,具备三个层次的区域范围,即“家”、“国”、“天下”,其中“家”最小,“天下”最大也是极大,而高一级的则兼摄低一级。家人卦《彖传》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可见,在“家”、“国”、“天下”三者中,又以“家”这个层次最为根本。显然,易理兼及了“天道”、“地道”与“人道”,这里有自然,也有人伦,并且人伦中还兼有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它们都在易理、易道的层次上获得一致,但所讲的“天”、“地”、“人”三者则都要服务于其中的“人”,也即以“人”为旨归。那么,《周易》这个哲学体系具体是如何来关注人的呢?

我们注意到,《周易》尤其注重“生”这个概念。《易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卦彖传》)“天施地生,其益无方。”(《益卦彖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序卦传》)又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传》)毫无疑问,作者是在关注“生”这一个现象。在他看来,宇宙是包孕着生命的,“生”这个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宇宙之内,并且自“天地”而下的万物如果不都是具有生命的活体,那也是普遍具有“生命意义”的。同时,自整个《易传》看来,易道就是要关注生命现象,揭示“生生”之理,所以它直接说:“生生之谓易。”(《系辞上传》)

全部的《周易》,似乎就都是在解决“如何生”的问题。《周易》本经是完全“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说卦传》)的。对于如何生之理,《易传》一言以括之:“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阴”与“阳”各是什么呢?《易传》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下传》)而“乾”与“坤”又各是什么呢?如前所引,乾即是“天”,是“君”,是“父”,如果联系家人卦《彖传》,乾还当是“夫”,是“兄”;而坤则分别一一代表着处在乾所属对象对立面的事物,它可以代表与“天”相对的“地”,与“君”相对的“臣”,与“父”相对的“子”,以及在家人卦《彖传》里与“夫”相对的“妇”,与“兄”相对的“弟”。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辞上传》)看来,乾还代表“男”,而坤则相对还要代表“女”。这一精神实则已由前据家人卦《彖传》而来的“夫”与“妇”相对关系所涵摄。在《易传》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对存在阴阳相对性质的事物。如自“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上传》)可以看出“日”为阳,而“月”为阴。据《说卦传》对《周易》本经基本八卦的解释,除前所引乾主要代表“天”而坤主要代表“地”之外,震卦所代表的“雷”与巽卦所代表的“风”,离卦所代表的“火”与坎卦所代表的“水”,艮卦所代表的“山”与兑卦所代表的“泽”,它们中的前者都分别主要地属于阳物,而后者则都相对、相应地分别属于阴物。[1]事实上,如果自《说卦传》对基本八卦所代表对象的一一例举看来,这种枚举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直到穷尽万物为止。可见“阴”与“阳”在《周易》哲学中所指代的,都是些具体的感性事物,都可以为主体感性直观地把握。具体怎么“生”?《易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否卦彖传》)。因此,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之所以能“化醇”、“化生”,就是因为任一“阳物”与其所对应的“阴物”的或相“感”、或“相交”、或相“絪缊”、或相“构精”以及或相对待。其中天地是相“感”、“相交”、相“絪缊”,男女是相“构精”,君臣为“邦”而存在则属于“上下”的相“交”也即相对待,所有的对应关系则似乎都可以用较为抽象而普遍的“相对立”这个概念来概括。从这里看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意蕴就是指宇宙“天下”的万物各别都要在某个具体时空里,与另一物相对而或者具备“阳”的性质,或者具备“阴”的性质,在时空变换中还可能出现阴与阳身份性质之间的变换,比如同一男子,相对于阳性的父他为阴性的子,相对于阴性的子他为阳性的父,相对于阴性的妇他为阳性的夫,相对于阳性的君他为阴性的臣,相对于阴性的臣他则又为阳性的君,它都要和与其相对立的另一物组成一对较为确定、并且是可以枚举的“阴阳”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具有阴阳对立性质与关系的统一的“系统”,各物自身可能都是恒在地不断发展的,如在“天”与“地”之间,以及在所有人伦之中具备相对立关系的二者之间,从而构成“恒相对待”的阴阳系统,也有可能在各物和与它所相对待的另一物之间是不断相互推移地发展的,如在日与月之间,在春秋、夏冬的四时之间,从而构成“恒相推移”的阴阳系统,正是在这种阳物与阴物或者不断恒相对待而对立,或者不断恒相推移而对立的过程之中,才不断孕育了包括人在内的生命万物,宇宙不断运行的过程就是由阴物与阳物、或者简括地说由阴与阳不断相对立而孕育生命的过程。同时,也很显然,宇宙内恒相对待阴阳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要较恒相推移阴阳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更为普遍。

从前段看来,作为普遍真理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至少可以剖立出两层紧相联系的含意。第一,阴阳对立普遍地存在于整个宇宙内,而万物也都必然是不断地处在阴阳对立的系统以内的。这种阴阳对立的系统或者是恒相对待的,或者是恒相推移的。第二,正是在这种普遍存在的不断阴阳对立中,蕴含着无尽的生意,存在着不断孕育出生命的现象,而任意生命也都必然是经由阴与阳的不断相对立而不断孕育出的。这后一层含意显然最为关键。同时,基于这两层含意,以下结论同样可以成立,即任何新生命一旦产生,它就要不断处在阴与阳的对立之中,从而开始新一轮的孕育生命的发展。这一点可以自人伦领域的发展举例来说明。比如父与母阴阳相对一旦生出子女,子女就要处在与父母之间的“父子”式阴阳相对关系中;待到子女被培育成人,他们又要成家,从而生出他们的子女,并建立起新的“父子”式相对关系。如此绵延不已。

近来有学者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共时性”(synchronic)与“历时性”(diachronic)一对范畴中的前者,来襄助于对中国哲学中阴阳理论的概括,[2]这显然是颇富创意与启发性的。但是,我们认为,在对阴阳论进行概括的问题上,对于这两个范畴的引入似乎还可以做得更为精到一些。因为即使仅限于《周易》文本,这对范畴所要表达的差异性质也已经是为整个阴阳论内部所具有的,所以它们二者可以直接作为一对具有相对性的范畴而整体引入进来。我们在这里所梳理出的《周易》“恒相对待”阴阳系统显然是一种具备共时性的系统,而其“恒相推移”阴阳系统则是一种具备历时性的系统。这就是说,在整个阴阳论内部,所有阴阳系统存在两类区分,要么是一种共时性的恒相对待系统,要么是一种历时性的恒相推移系统。同时,据前文,尽管在整个宇宙中要具备共时性与历时性等两种阴阳系统的发展,但在人伦领域中则一般只存在其中共时性阴阳系统的发展。

万物都要不断处在阴阳对立之中,并且也只有经由阴阳对立,才能不断孕育出生命,但是,从《周易》文本看来,处在任意阴阳系统中的对立两物之间并非是同等地位而毫无秩序的。《易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卦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卦彖传》)“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系辞上传》)“成象谓之乾,效法谓之坤。”(《同前》)它又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夫坤,天下之至顺也。”(《系辞下传》)可见其作者认为,在任意阴阳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对立双方一般都存在一定势力上的对比与差异,往往是乾为主导,坤为从属,阳为主,阴为从,阳者强,阴者弱,阳者刚健,阴者柔顺,而且这种势力差异也是在阴阳双方对立从而不断孕育生命过程之中的一种必然反映,乾阳与坤阴的二元剖立,就是因为孕育生命的过程无乾不“始”,无坤不“成”。这种在阴阳势力上的对比与差异可以直接概括为“势”的对比与差异。同时,阴阳之间自势而言的力量强弱、主从关系又是与一定的空间上下关系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具备势力差异的阴阳双方同时还反映为一定空间差异。在《周易》中,阴阳的空间上下关系称为“位”。《系辞上传》首句即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又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系辞上传》)由此可见,一方面,不仅一般阳居“上”位,阴居“下”位,而且与势一致,位同样也是为阴阳自身所固有的,也即同样是阴阳双方在对立以孕育生命过程之中的一种必然反映。另一方面,在阴阳的势与位两种差异之间,尽管其中的后者与前者相一致,以前者为基础,但它在理论上显然是处在了一种更为重要的位置上。然而,这种势与位的相应关系,并非是为所有阴阳系统都共有的一个特征。它显然只存在于共时性阴阳系统中,而历时性阴阳系统则不能具备,因为位的差异一般仅限于在共时性具体空间中的阴阳上、下相对。这就是说,在宇宙内任意共时性阴阳系统中,阴阳二者间都要既存在势的差异,一般阳者强而阴者弱,阳为主而阴为从,也存在与势相应的位的差异,一般阳居上位,阴居下位,但在任意历时性阴阳系统中,阴阳二者间一般则只存在势的差异,并且也是阳者强而阴者弱,阳为主而阴为从的。万物在阴阳对立以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必然都要具备在势方面的差异,以及同时还可能具备在位方面的差异,而前曾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万物都必然要不断处在阴与阳的对立中,二是正是经由这种阴与阳的不断对立,从而才不断地孕育出生命,因此,《周易》所强调并普遍存在的阴阳对立,其实质内容就是势与可能同时具备的位等两方面差异性的对立。这里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阴阳论中,前所说的阴阳差异是与其对立从而孕育生命的过程直接相关联的。

有一点需要说明。我们当然记得《周易》中存在着具有性别差异的男女或雌雄间的阴阳相对关系。这种对立甚至极为重要,因为人类概括出阴阳间的差异,确实很有可能是从自身开始的。许多学者也都持这一观点。但是,必须指出,性别差异在整个阴阳论中尽管重要,却非根本,也不普遍。因为如上所说,阴阳间的根本差异是一种普在的势的差异,其在共时性系统中还必然要同时存在位的差异。自《周易》文本看来,这些有关阴阳差异性的概括,显然也是为存在性别差异特征的男女或雌雄阴阳对立关系所具备的。相反,我们却不能直接称天地、君臣及父子等三对关系之中的阴阳差异都是一种雌雄性别的差异,而在该文本中,天地相对关系则是在整个宇宙之中的根本阴阳关系,君臣与父子两组相对关系是人伦以内的根本阴阳关系。由此也可见,前所引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实则只是标示了所有阴阳关系中的一种可能即男女相对,至多也只是对所有阴阳关系的一种象征性例举。

《周易》为什么要建构起关于阴阳的差异性理论呢?它的直接现实目的,应当就是为了能由此成立二者间的秩序性理论。如前所说,在阴阳对立以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势的差异指二者在力量上的强弱、以及主导与从属差异,并且往往是阳强阴弱,阳居主导、阴为从属的,而位的差异则是指二者在空间上的位置上下差异,并且一般是阳居上位而阴居下位的,这里自势而言的力量强弱、主从关系,以及自位而言的空间上下关系,其自身显然也就是一种合于秩序性的差异关系。从前引《周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命题看来,它也正是试图经由对阴阳相对以孕育生命过程中势与位两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对其中位的差异的确认,从而建立起阴与阳之间的主从等级秩序的。可见在《周易》整个阴阳论中,阴阳之间的秩序性是以其差异性为直接基础的。阴阳论的这种由强调主从差异性而成立的秩序性,显然可以概括为“阳主阴从”。这就是说,阴阳论的差异性理论与秩序性理论实质上就是同一个理论,是同一理论的“一体两面”,差异是合于秩序的差异,秩序也是内含差异的秩序。但是,尽管这实质上就是同一理论的“一体两面”,其中差异与秩序的两方面哲学性质却是必须都揭明的,并且在逻辑上差异性是在先的,它是通过强调差异才得已成立的秩序,秩序性理论以差异性理论为基础。同时,有一点也很值得注意,即这里自阴阳论而言的“尊卑”、“贵贱”秩序显然是一种伦理学的话语,这就提醒我们,在该文本中,伦理学的发展与阴阳论是紧密关联的,并且前者要以后者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性的理论基础。这种自阴阳论而成就的伦理学尊卑贵贱秩序,如果借用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话,它的精神实则就是“阳尊阴卑”。[3]所以汉儒特别强调的阳尊阴卑理论其实在《周易》文本中就已经获得了确立,而后人也不过是对其进行了一种理论上的概括。

《周易》除了强调“阴阳相对”的差异性,还强调由此而成立的“阳主阴从”秩序性,因此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整个内涵,如果连贯起来讲,应当就是宇宙万物都是在不断各别地与另一物结合成一个既具有“阴阳相对”差异性质又具有“阳主阴从”等级秩序性质的系统,从而不断孕育出生命。这也应当就是该文本自阴阳而讲“生生”的全部原理,也即全副的阴阳论。

在本部分最后我们还要提到一点。现代学者一般比较重视考察古代阴阳论之中基于“阴阳相对”的“阴阳和合”精神。或者说,他们从古代阴阳论中所把握到的,首先是一种“阴阳和合”的精神。阴阳论显然强调万物间的有机和谐,并且对于这一精神,“和合”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概括。如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即说事物都“无非一阴一阳之和而成”。[4]但是,自上文看来,我们对于《周易》阴阳论,在既强调其“相对”又强调其“和合”性质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对其既对立又统一性质的抽象把握基础上,似乎也还有进一步了解的必要。因为这里的相对是一种强调主从等级秩序的相对,和合是一种经由主从等级秩序才成立的和合,而“和合”这一概念也显然不能兼摄“主从”秩序的意义。同时,如前所说,作为一种宇宙论,《周易》阴阳论还是同文本中道德伦理学的形上根基,所以如果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似乎也更应该注意揭发出该理论自身所具有的“主从”秩序性质。

二、阴阳论的层级结构性质

《周易》提出“阴阳相对”的差异性理论与“阳主阴从”的秩序性理论来解释生命现象,由此我们发现,该文本中的整个阴阳论,或者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作为形而上学宇宙论,实际就是一种基于生命现象并存在两级关联的严整的“层级性”三级理论架构。其中的一级关联是指阴阳的差异性与其相对立以孕育生命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阴阳之间所具有的势的差异,以及可能同时具有的位的差异,都是在其两物对立以孕育生命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反映。这个关联可以叙述为阴阳的差异理论与其生命理论之间的逻辑关联。二级关联是指阴阳的秩序性与其差异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确立了阴阳之间的势以及可能同时具有的位的差异,同时也就确立了阴阳之间的主从等级秩序。强调阴阳之间的差异性,就是为了成立阴阳之间的秩序性;阴阳之间的秩序性,直接以其差异性为基础。这个关联可以叙述为阴阳的秩序理论与其差异理论之间的逻辑关联。二级关联以前述一级关联为基础,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基于这两个必然性逻辑关联,整个阴阳论就形成了一种兼有生命论、差异论与秩序论等三个层次的“层级结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一点,即所谓阴阳的生命性、差异性与秩序性,归根到底实则都不过是关于同一个孕育生命过程所具备三方面特征的一种表述。所以在整个阴阳论的层级结构中,生命论无疑是最为根本的。阴阳论中上层理论的提出,无论是差异论还是秩序论,在根本上必然都是基于生命论的,并且也都要最终服务于生命论。生命论必然贯穿于整个阴阳论,也是严格意义上的整个阴阳论的理论目标。但另一方面,在整个阴阳论层级结构中,生命论的发展,也必然同时要求存在其余两个上层理论的发展。

《周易》以阴阳论统贯“天”、“地”、“人”三者,而其整个阴阳论的根基则是一种生命论,因而在整体上也就都是自然主义性质的,所以,这个现实哲学体系的一个根本性质,同时也是我们理解它全副哲学精神的关键,就是它将明确具备自然主义性质的阴阳观点贯彻到了人伦领域,从而在理论上统一了整个自然与人伦,将整个人伦都同一性地陷溺在自然之中。由此可见,在这个现实体系中,“自然”与“人伦”并非对等概念,而是存在着从属关系的,其中自然是上位概念,而人伦则是下位概念,人伦从属于自然,人伦即是自然。这一理论特点尤其值得注意。这也就是说,基于阴阳论,在《周易》这个现实体系中,我们是提不出“人伦”与“自然”之间的任何差异的。

《周易》以自然主义性质的阴阳论来统贯自然与人伦,其直接后果就是使得人伦在理论上完全自然化了。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尤其难以让人接受。我们说,如果一个现实社会已经建立起了等级制度,那么人类个体也完全可以去尊“君”与敬“父”,却没有必要将政治上的君臣、家庭内部的父子都特别强调差异性地“阴阳相对”化,从而最终也都完全地自然化。自周公制礼以来,现实社会确实已经建立起了自“王”而下的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等级制度。[5]但是,这个制度自东周以来就开始逐渐遭到破坏,所谓“周室陵迟,礼崩乐坏,诸侯恣行”,[6]而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甚至出现了大夫谮用诸侯之礼的现象。[7]这就提醒我们去进一步追问,阴阳论的形成,是不是也迎合了统治者安立、强化现实社会统治秩序的愿望,并且也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这样一种理论资源?实际情形似乎也正是如此。《易传》作者在推测《周易》的初始创作动机时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系辞下传》)这里就已经渲染出了《周易》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迫切关注与深切忧患。同时,该文本又说:“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系辞上传》)可见《周易》理论的直接现实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能藉此安立起现实的人间秩序。具体如何安立呢?它说:“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系辞上传》)可见它努力去探求“天下”之理,就是要人们尤其注意其中每一物所当处的位,从而也相应地找到、安于自身所应当在的位。它所不断强调的“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系辞下传》),“圣人之大宝曰位”(《系辞下传》),以及“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卦象传》)等等,实则都是在表达那同一个意思。为什么要强调“当位”呢?因为“列贵贱者存乎位。”(《系辞上传》)人间的尊卑贵贱等级秩序获得安立的关键,就在于各自都有相应得当而不同的位。而反过来说也就是,只有各自都有相应得当而不同的位,人间的贵贱尊卑等级秩序也就都得到了安立与安定。这里直接沿用了什么理论?显然正是我们在前文所揭明的整个阴阳论层级结构中的二级关联理论,就是只要明确了阴阳之间势与位的差异性,也就确立起了其相互之间的主从等级秩序性。

然而,阴阳论的二级关联理论又是以其一级关联理论为基础的。整个阴阳论都基于生命自然现象,它的差异论与秩序论在根本上都要以其生命论为基础,也最终服务于生命论。那么,整个阴阳论到底是在关注哪些生命现象呢?《周易》自阴阳论而提出了天与地的相对,夫与妇或者男与女的相对,并且指出“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可见该文本显然关注到了生命是自何而来的这一现象,并且自阴阳论而认为这一生命现象是从阴阳相对而来的。但是,《周易》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这一生命现象。该文本同时还自阴阳论提出了君与臣的相对,父与子的相对,如果联系前述天与地的相对,再考虑到前所说整个《周易》理论在根本上都围绕人而展开,服务于人类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周易》实则也关注到了生命是如何存留的这一现象,并且也自阴阳论而认为这一生命现象是从阴阳相对而有的。同时,如果仔细分辨一下,那么我们也会发现,《周易》所提到的一切具体阴阳关系,它们实则都可以依从各自所具有的功能而分别归入对上述两个根本生命现象的解释。这就是说,作为整个《周易》阴阳层级结构理论根基的生命论,或者说,《周易》阴阳论在整体上作为一种生命论,它实则就是关于两种根本生命现象的理论,即关于“生命自何而来”与“生命如何存留”的理论。

因此,现在我们就可以说,《周易》阴阳论之所以能统贯自然与人伦,将社会人伦秩序按“邦”与“家”的大小两个区域,重新分别主要浓缩、概括为“君”与“臣”及“父”与“子”等两对阴阳关系,而根本上也就是一贯的“上”与“下”的一对阴阳关系,同时也将整个人伦同一性地陷溺在自然之中,并自汉代就确立起作为正统官方意识形态的事实地位,从而影响了中国以下两千余年,实际主要是源于这样一种层级结构所提供的以下两方面理论基础:第一,这个层级结构具有秩序性与差异性的二级关联理论,从而契合了统治者甚至一部分被统治者安立、安定社会现实尊卑贵贱等级秩序的主观愿望;第二,在根本上,也因为它能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完满地解释“生命自何而来”及“生命如何存留”等两种根本生命现象。

注释:

[1]《说卦传》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来总摄八卦。

[2]参阅陈炎《阴阳:中国传统的思维结构》一文,载《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陈先生在该文中称阴阳为中国的传统思维结构,并且也是一种具有“共时性”特征的思维结构。

[3]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第四十三》。

[4]王夫之《思问录》内篇。

[5]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页128。

[6]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第六》。

何为阴阳篇7

李少白:在摄影中,尤其是在风光摄影中,人们对“光是摄影的灵魂”坚信不疑,特别重视光,甚至认为光是魔术师,能给照片带来无穷的变化。摄影人眼中的光,实际上指的是阳光,碰到没有阳光的时候,就会心情沮丧,甚至不愿意举起相机。为了纠正这种偏见,克服这种摄影误区,我决定写一本专门讲述没有阳光的时候应该如何拍照,拍出好照片的摄影书。

今天能否给我开一个小灶讲讲呢?

先让我来考考你,哪些时段是没有阳光的?

夜晚、阴天、雨天、下雪天、凌晨(日出前)、黄昏(日落后)……

那么以上这些时段中,又有哪些属于摄影人不喜欢的?

据我了解,过去多数人不愿意在夜晚(尤其是没有月光、灯光的夜晚)、雨天、下雪天拍摄。但现在,随着数码相机与摄影知识的普及,很多人开始尝试在夜间拍摄。还有一部分人开始喜欢雨雪天气,尤其热衷于下雪天拍摄。不过对于阴天,还是普遍不喜欢,认为很难拍出好的照片。其实我个人也不喜欢阴天。

为什么?

虽然阴天也有光,但不是大家都喜欢那种有方向的、直射的阳光。阴天的光是典型的没有阳光的光,是没有方向的散射光。在这种光线下,景物缺少阴影,没有明显的反差、明暗对比,拍摄出来的影像容易显得平淡。所以我不喜欢。

其实一些世界级的摄影家,特别是风光摄影家,很多人就喜欢在阴天拍照。而且还能拍出令世人称赞的好照片。比如著名的捷克女摄影家索妮亚·布莱蒂所拍摄的《烟雾弥漫的春天》《高岭的岩石和红木》等优秀的风光作品,都是拍自阴天。美国摄影家约翰·张·麦克迪的《瑞典,达拉纳,苇梗》、《纽约,12月的熊山》等作品也都是拍自阴天。著名的日本风光摄影家前田真三(1992~1998),虽然在所有季节和所有光线下进行拍摄,但他更喜欢阴云天气柔和的散射光,将日本的风景拍摄得那么恬静、柔美、雅致。就连大名鼎鼎的安塞尔·亚当斯的名作《半穹山》《冰湖和悬崖》《暴风雪之后》,也都是拍自阴云天气。所以说,阴天是可以拍出好照片的,只是有一定的难度。

难在哪里?

难就难在刚才你自己说的不喜欢阴天的那几点理由:景物缺乏光影、反差弱、明暗对比不强……

如何才能克服阴天的这些不利之处呢?

利弊往往是共处的。不利之处,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转化成为有利之处。阴天那种无方向、缺光影、弱反差的散射光,恰恰会对景物照度较均匀,并且很柔和,因而景物的色彩要比直射阳光的色彩显得更饱和、鲜艳、细腻……美国风光摄影家约翰·菲尔德甚至说,柔和的光线是艺术家的光线。他认为高明的摄影师绝不会放过多云的阴天,并且总是在阴云天气时最忙碌。

在阴天也能拍摄出好照片,您能举例说明吗?

《坝上》就是在乌云蔽日的阴天拍摄的。由于空中的灰云对直射阳光的阻挡所产生的漫射光,使黄绿相间的油菜田色彩既饱满又和谐,使风景具有一种宁静、安详的情调,并且使画面在灰、黄、绿三种色彩中蕴含的杂色也显现出来。

《杜鹃林》在哪儿拍的?竟能这般漂亮!

这张照片拍自贵州的百里杜鹃景区。我们一行人经过路途颠簸,好不容易来到百里杜鹃景区,而且只有半天的拍摄时间,却偏偏碰上一个大阴天。同行的影友都很懊恼,不停地说:“倒霉!倒霉!”面对缺乏造型能力的漫射光,我想何不利用它照度均匀、无阴影的特点,很好地去表现杜鹃林的色彩呢?由于镜头中的画面没有阳光形成的浓重阴影,没有直射阳光在树叶上形成的刺目反光,因此,杜鹃林所有的色彩得到准确和鲜艳的表现。

我曾在明丽的阳光下拍摄过类似的小树林,由于树林中的阴影存在,曝光很困难,很难照顾全面。您的这张照片曝光真的很合适,看来阴天的确帮了您的忙。

阴天还很适合表现宫殿、庙宇、古民居等建筑物。

拍摄建筑物不是侧光最好吗?散射光不是最缺乏造型能力,最不易表现立体感吗?

你说得不错。拍摄建筑物的确要利用光线来表现建筑的构造和立体感,但是中国古典建筑一般都是大屋顶,在直射光时,屋檐下往往会产生浓黑的阴影,很难准确曝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阴天——光线散漫柔和的特点,来解决这个难题。另外,只要视角选择得当,仍然可以表现古典建筑的空间构造。《故宫1》就是一例。

《故宫2》您是通过宫殿里的一扇漏窗去拍摄对面的宫殿。为何要这样拍?

因为那天是阴天,缺乏明显的明暗对比,于是我进屋,透过窗户拍摄。由于屋内暗,屋外亮,依据屋外的宫殿曝光,就能使画面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

也就是说,阴天也能拍摄出明暗对比强的画面?

对。关键是多动脑筋,很多时候都能想出办法的。

以上几幅照片都是风光摄影,在人像摄影中,阴天是否也能拍出好照片?

当然能!而且在户外进行人像拍摄时,尤其是拍摄女性时,阴天往往还是不错的选择呢!《黛玉剧照》和《少女与马》都是利用阴天光线柔和、没有暗影的特点,将女性的柔美较好地表现出来。

何为阴阳篇8

从“金匮”到“六味”

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的“肾气丸”是最早的“地黄丸”,此方含有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炮附子、桂枝8味药。后来,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该方进行了改进,将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且加大肉桂及制附子的用量,后世统称为金匮肾气丸。

该方配伍极有特色,既可补阴之虚,又能助阳之弱,药效明显,是治疗肾阳虚的经典方剂。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后来医家又创制了济生肾气丸、十补丸等药。

如今,在药店里销售的金匮肾气丸与古方金匮肾气丸是不同的,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相近(下文提到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如今药房卖的桂附地黄丸)。

宋代儿科学家钱乙又将金匮肾气丸中的附子、桂枝减去,并将干地黄改为熟地黄,这就是六味地黄丸――使“地黄家族”发扬光大的“后起之秀”。

六味地黄丸组方合理严谨,用药缓和,能滋补肾阴,应用广泛。此药不仅被用于治疗各种肾阴虚证的疾病,还被用于有肾阴虚倾向人群的养生保健中,成为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处方。

临床应用过程中,六味地黄丸又衍生出众多治疗肾阴虚的“地黄系列”,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明目地黄丸、七味都气丸等。

第1关:辨清阴阳,善用地黄

虽同为地黄系列,但针对肾阳证、肾阴证,地黄系列分为以金匮肾气丸为主的的补肾阳虚药,和以六味地黄丸为首的补肾阴虚药。所以,要正确使用地黄系列,首先得辨清肾阳、肾阴有何不同。

1问:肾阳虚有哪些表现?

肾阳虚有腰膝酸冷、形寒肢冷、软弱无力、面色发白、眩晕、精神萎靡、阳痿、男女不育、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黎明时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等表现,舌胖,苔薄白或白润,脉沉细无力(诊脉时,脉搏不易触及,即使触及,也很弱)。

中医认为,阳虚生外寒。腰膝酸冷、形寒肢冷、舌淡苔白、小便清长是肾阳虚的典型特点。

2问:肾阴虚有哪些症状?

肾阴虚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身体消瘦、大便干燥等表现,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诊脉时,脉搏不易触及,即使触及,也很弱,频率一般每分钟大于90次)。此外,如有阴虚火旺,还可出现手足心热、阵阵发热、睡着时出汗、多尿口渴、口燥咽干等症状。

中医认为,阴虚生内热。舌红少苔、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小便短赤是有别于肾阳虚的主要标志。

3问:肾阴虚和肾阳虚有什么区别?

肾阳虚和肾阴虚有一些症状是相同的,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但肾阴虚体现在物质上,即出现腰膝酸软、头发晕,年轻人会出现、遗精,还会出现五心烦热、失眠、心烦。老年人肾阴虚容易出现脱发或发白得较早,容易耳鸣、耳背,牙齿松动,眼花。

而肾阳虚更体现在功能上,即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凉,面色有一些黄白,中青年则出现减退、阳痿,人感觉神气疲惫。

肾阴虚一般在中青年发生较多,肾阳虚多发生在中老年。

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和肾阴虚不是截然分开的。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如果匮乏到一定程度,就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肾阳虚时间长了会有肾阴虚的症状,所以在补肾阳的时候,一定要补肾阴,要阴中求阳。

第2关:找准证候,用准地黄

无论是补肾阴虚,还是补肾阳虚,都需要在辨清阴阳的同时,找准其针对的不同证候,才能进一步选准、用准地黄。

4问: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明目地黄丸、七味都气丸都是补肾阴虚的,它们有何不同,如何选择?

这几种地黄丸都发源于六味地黄丸,各自都有不同的针对人群。

知柏地黄丸又名知柏八味丸,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组成,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证。在具有肾阴虚证同时,又出现手足心热、阵阵发热、睡着时出汗、遗精等症状时,可用该方。

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组成,具有滋肾养肝明目的作用,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伴有两目昏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症状者。

麦味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滋补肺肾、纳气平喘的作用,适用于肺肾阴虚,伴喘咳者。

归芍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当归、芍药组成,既能滋补肾阴,又能补血,适用于阴虚血少,有头晕眼花、虚热、睡着时出汗、两肋胀痛等症状者。

明目地黄丸出自明代《万病回春》。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而成,具有滋阴补血、明目退翳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

另有一种明目地黄丸(见中医眼科医著《审视瑶函》),是由六味地黄丸加酒洗生地、当归身、乳蒸茯神、柴胡、五味子组成,主治目胀痛、瞳散神昏等疾患,现在多用于治疗眼科疾患,如近视、瞳孔散大、角膜软化症等。

七味都气丸由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而成,原方载于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具有滋阴、补肾、纳气、敛肺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咳喘。

5问: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十补丸有何不同,如何选择?

金匮肾气丸主要治疗因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而增多、痰饮咳喘等症。

济生肾气丸是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加牛膝、车前子,加大茯苓用量而成,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十补丸是由金匮肾气丸加五味子、鹿茸而成,具有较强的补肾阳功效。适用于肾阳虚症状较严重者。

第3关:地黄虽好,服用不妄

6问:无病防病能否吃地黄系列?

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时任江宁织造,患病两月未愈,卧床不起,康熙获知后,亲赐“六味地黄汤”给他,曹寅遵旨服药,很快就痊愈了;后又继续服用六味地黄丸,自觉身体健旺胜前。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将其作为养生保健品了。

但这并不是说六味地黄丸等地黄系列对任何人、任何病都适合。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机体保持健康的最佳状态。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肾阴亏虚的人服用,如果没有肾阴虚证,就不宜服用,否则反而打破了机体平衡。而且,六味地黄丸用于保健时的剂量和服用时间与用于治疗时也有差异。

7问:是不是感到腰膝酸软,都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

腰膝酸软是肾虚的常见症状之一,但它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别。若是肾阳虚,则患者除了腰膝酸软之外,还会有腰膝及四肢发凉、怕冷、大便稀软呈糊状、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颜色较淡、脉沉迟无力(诊脉时,脉搏不易触及,跳动无力),有些人还会出现浮肿。

而肾阴虚患者除了腰膝酸软之外,还会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阵阵发热、睡着时出汗、多尿口渴、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诊脉时,脉搏不易触及,频率一般每分钟大于90次)等肾阴虚的症状。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腰膝酸软都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只有出现肾阴虚的表现,才是用六味地黄丸的适应证。

8问:服用六味地黄丸后,出现手足冰凉,是否属阳虚?能改服金匮肾气丸吗?

手足冰凉不一定就是阳虚,要经过医生诊治后才能确定,是否改服金匮肾气丸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第4关:地黄用药,讲究颇多

在使用地黄系列时,还有许多讲究是需要人们多加注意的。

9问:“地黄系列”药物需要服用多久才知是否见效?是否都能长期服用呢?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些人服用一二天就感觉到症状的改善,有些人则时间较长些。

能否长期服用也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服用的时间,同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剂型、剂量及疗程。即使是毒副作用极小的六味地黄丸,也不能盲目长期服用。

10问:服用地黄系列时,不能与哪些药物合用?

地黄系列不宜与利福平合用,因为地黄丸中的山萸肉能析出大量的有机酸,导致肾脏对利福平的重吸收而引起肾中毒。

11问:用汤药比用成药好吗?

古人说“丸者缓之,汤者荡之”,意思是说丸药效力较慢,适于慢性久病;而汤药药力迅速,有荡除邪气之性,故一般急性病变者宜汤药。这也因为慢性病迁延时间较久,需长时间服药,丸剂较方便。但服成药不会影响疗效。

12问:感冒的时候可以服用地黄系列吗?

不能服用。因为地黄系列药物多具滋腻之性,易敛邪,不利于感冒的治疗。

13问:有种说法“胖人多阳虚”,那么,是不是胖人就不能服六味地黄丸?

一般而言,体态偏胖的人,平时喜静不好动、懒言少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或者有肢体发凉怕冷,多属于脾气或脾阳不足,不适于服用六味地黄丸。

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胖人也出现了肾阴亏虚证,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

14问:我女儿10岁,去年6月发现她视力下降,就开始服用杞菊地黄丸。半年前,我去买,药房只有明目地黄丸,这二者有差别吗?哪个好呢?

明目地黄丸的平肝作用较杞菊地黄丸强,且加入补血之品,作用为滋阴养血、平肝明目,故若出现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尿黄等阴虚表现者可服用。

15问:月经期间可否吃明目地黄丸呢?

若药证相合,经期可服用,还可起到调经作用;若是不对证,即使非经期亦不可用。

16问:糖尿病患者若有夜尿增多情况,可以服用地黄系列吗?是服用金匮肾气丸呢,还是六味地黄丸?糖尿病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应注意什么?

根据症状可以服用地黄系列,至于服用哪一类较好,还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舌象、脉象来看,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盲目用药会适得其反。

中医认为,糖尿病分为多种证型。金匮肾气丸功用补肾温阳,主治2型糖尿病证属肾阳虚者。六味地黄丸和麦味地黄丸功能滋阴补肾,主治2型糖尿病证属肝肾阴虚者。糖尿病证属阴虚化热者,则这两类都不宜用。

肾阴亏虚的糖尿病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时,应注意控制饮食及合理服用降糖药。同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六味地黄丸的剂型。小蜜丸、大蜜丸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蜂蜜,含糖量较高,不适宜糖尿病患者服用。

17问:经常失眠,是否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

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在失眠的同时,还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身体消瘦、大便干燥等症状,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

18问:脱发到底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吃六味地黄丸好不好?

引起脱发的原因很多,除了肾虚以外,还有血热、风邪等其他原因。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舌脉来确定是否肾虚引起,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单凭脱发这一单一症状,不能判断能否使用六味地黄丸。

19问:麦味地黄丸是否对肺结核有效?

中医认为,肺结核病属于虚症,为肺虚和肾虚的综合表现,多汗、盗汗均为气阴虚所致。如能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使用滋阴补气的中药,能明显改善上述症状,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好转,更有利于抗结核治疗的成功。

麦味地黄丸主要治疗肺肾阴虚所致喘咳者,对结核病有一定治疗作用。

20问: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否长期服用麦味地黄丸?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肺肾阴虚时,可以使用麦味地黄丸。但是,能否长期服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而定,一般不主张长期服用。

21问:常服六味地黄丸对前列腺是否有影响?

没有影响。如果是肾阴虚引起的前列腺疾病,六味地黄丸还可起到有益的作用。

22问:孕妇可以吃六味地黄丸吗?

有肾阴虚表现的孕妇,以及阴虚火旺的孕妇,可以吃六味地黄丸。但是,体征正常的孕妇,还是不服药为好。

23问:内分泌失调可以吃六味地黄丸吗?

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原因很多,如果有肾阴虚的表现,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4问:六味地黄丸和参苓白术散同吃可以吗?

参苓白术散主要针对脾虚的患者,而脾虚的患者多有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等表现,所以,这类人通常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

25问:服六味地黄丸有无食物禁忌?

没有食物禁忌。

26问:吃知柏地黄丸期间能不能喝茶?

服任何药的同时都不能喝茶,知柏地黄丸也是一样。但只要不是同时,比如间隔1~2个小时,就没什么影响。

27问:六味地黄丸和花旗参能否同时服用?

六味地黄丸主要补肾阴虚,花旗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热降火、健脾润肺、培补真元的作用。二者可以同时服用,但不主张二者合用。

28问:我患高血压10年了,除了西药,还一直坚持服用杞菊地黄丸。最近我感觉腰膝酸软,医生让我吃六味地黄丸。这两种地黄丸可以同时服用吗?

若无头晕头胀、耳鸣、视物昏花、两目干涩、羞明畏光、迎风流泪等症状,可停服杞菊地黄丸,改服六味地黄丸。否则可继续服用。一般不主张二者同时服用。

29问:指甲上没有半月瓣,就说明阳虚吗?乙肝患者能否服用金匮肾气丸呢?

根据指甲上有无半月瓣来辨别是否阳虚,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阳虚不是凭这一点来确定,它应该具有上面提及的临床表现。

乙肝患者的体质各不相同,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辨证选用药物。先要看自己是否有阳虚的表现,如果没有,则不属于阳虚体质者,不宜服用金匮肾气丸。

30问:既有肾阳虚又有肾阴虚该用哪种地黄丸?

上一篇:祭奠父亲范文 下一篇:动物诊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