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23 02:53:39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有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血β-hCG>5000 IU/L,妇科检查宫颈外观正常,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子宫下段前壁肌层连续性中断,切口瘢痕处见无回声妊娠囊或不均质回声团块,病变处血流信号丰富,一般呈低速低阻型血流频谱。将所有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对单号组(观察组)患者进行米非司酮+甲氨蝶呤治疗,对双号组(对照组)患者进行甲氨蝶呤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0%,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甲氨蝶呤;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 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30-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15

子宫瘢痕妊娠是临床一种较为危险的异位妊娠类型,是剖宫产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瘢痕妊娠的临床治疗方案众多,但盲目刮宫可引发大出血,对产妇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而子宫切除术无法满足患者的生育需求,因此,要探讨更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50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50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其中单号组(观察组)患者年龄23~37岁,平均(27.17±5.63)岁;包块直径约1.5~2.6 cm,平均(2.14±0.45)cm。双号组(对照组)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29.26±5.02)岁;包块直径约1.3~2.7 cm,平均(2.08±0.59)cm。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甲氨蝶呤治疗,通过肌注甲氨蝶呤20 mg,1次/d,共使用4 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口服米非司酮50 mg/次,每12 小时1次,共3次,然后25 mg/次,每12小时1次或每天1次,连用7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B超检测附件包块缩小较为明显,血β-hCG转为正常;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B超检测附件包块不再扩大,血β-hCG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在保守治疗中发生输卵管破裂、内出血情况,或者患者血β-hCG持续不下降,腹痛加剧,包块增大[1]。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溃疡及腹泻。(3)患者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层面,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8780,P=0.0272),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474,P=0.0469),见表2。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348,P=0.0296),见表3。

3 讨论

作为临床处理难度较大的异位妊娠,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病原因在当前医学界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有部分专家学者经过数年的临床经验与研究发现,瘢痕妊娠的出现受患者行剖宫产手术的影响较大,由于宫腔手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患者的子宫内膜,一旦其术后恢复不佳,很容易导致子宫炎症的出现,最终引起瘢痕大面积的发生。瘢痕妊娠的危险性较大,如果发现有潜在征兆,应该及时进行诊治,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1-2]。

传统临床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以子宫切除术及直接清宫术为多见,然而,盲目刮宫易造成患者出现子宫破裂,进而引起大出血,严重还可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保守治疗的安全性的加强,采用药物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疗效得到明显提高,其中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是较为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法。

作为孕酮拮抗剂,米非司酮在临床上往往是用于妊娠早期、中期终止妊娠与引产的常用药物,其药理机制在于可以与蜕膜上的孕激素受体相结合,引起蜕膜组织的变性或坏死,导致绒毛膜组织缺血而引起绒毛膜的变性及坏死[3-4]。除此之外,米非司酮还可以抑制滋养细胞的增殖,最终使其缺失甚至凋亡。而甲氨蝶呤是一种抗代谢药物,为临床常见抗癌药物,在过去传统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现用于保守治疗瘢痕妊娠,其药理机制为可以有效抑制解嘧啶与蝶呤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胞DNA的合成,控制滋养细胞的增殖,最终引起细胞的死亡[5]。甲氨蝶呤可破坏子宫内膜绒毛形成,诱导细胞脱落、坏死及吸收。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配合有协同作用。杨瑞英[6]在其研究中指出,在未行其他治疗的前提下,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后,患者治疗成功率达90.48%,成功率较高,且患者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有效地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50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研究发现,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0%,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来讲,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明晖,谢洪哲,许玉芳,等.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33-1334.

[2]陈媛媛.米非司酮联合氨甲蝶呤保守治疗子宫瘢痕妊娠6例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1):159-160.

[3]周坤.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34-35.

[4]祖拜热・亚森,古力加孜拉.米非司酮加甲氨蝶呤在11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早期保守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6):85-86.

[5]杨永碧.介入栓塞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瘢痕子宫切口妊娠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141-142.

[6]杨瑞英.氨甲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用药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疗效[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493-2494.

上一篇:附加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 下一篇:PUMA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