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师生微博互动研究

时间:2022-07-23 01:55:17

河南高校师生微博互动研究

摘要:师生互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河南高校通过优化师生互动关系、明确师生互动目标、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及改进师生互动的方法、手段等方面来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本文从有效高校师生互动途径之――微博,分析目前高校师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以期高校师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双方的沟通。

关键词:高校师生 微博 互动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指出:“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这两年,微博成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在社会广泛使用。国家教育部也通过各种措施建立高校官方、团委、校园名人、高校辅导员、教师等微博(博客)来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通过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运用它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

一、目前河南高校师生微博互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搜集有关信息,可以看出这两年随着微博的开通,给师生的互动交流带来更加及时、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微博的平等性改变了领导、教师与学生上下级的微妙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着师生的更好互动交流。

1、当大学生以网络媒体之一微博为主要信息渠道时,多倾向于娱乐性质内容。

据2012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图一、图二统计信息得出,54%的大学生在使用微博时间控制到一小时以内,这说明微博在大学生互联网使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趣味搞笑、感情励志类的文字图片引起27%、25%同学的转载,比其他内容要高出许多。这可透漏出当前大学生通过娱乐信息排遣心中苦闷、精神空虚,急需人生路上的指导师。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关注,发表自己见解。

2、师生微博交流内容多仅局限于学习方面、交流的频率低,交流方式单一。

大学校园,没有了教师耳提面命式的教育,取代而之的是双方积极自主的互动交流。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欠缺的不足,与教师、辅导员的交流比较被动,而且更多涉及学习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不愿意较多表述,交流方式也比较单一,这与当前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违背的。

3、双方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倾向于群体活动,教师更倾向于用网络的方式交流。

高校教师除了自身担负起的教育课程,还有很重的科研任务,这使一部分老师缺少时间与学生主动沟通。从而网络在二者之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QQ、飞信的开通使老师于学生在信息交流方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两年,微博的流行应该是起到加速作用的,但由于二者内容、欣赏角度或者双方的目的、立场的不同使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影响。

二、河南高校师生微博互动研究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的原因分析。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985”院校本科生“和老师一起做研究”的得分高于美国研究型大学,但“学习表现得到任课老师及时反馈”、“与任课老师讨论自己的职业计划”两项得分却远远低于美国同类大学。[1]我国研究型大学目前应该找到师生互动交流信息媒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1、由于不信任的存在,损害了教师的公信力,微博上的声音并不一定真实。

大学生,年轻气盛,对社会改革、公共事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却长期被各种“作秀”活动束缚,表现出较大的怀疑态度,个人表达与诉求缺失。很多师生虽有微博,运用的目的性不强,甚至于没有形成像QQ那样稳定的交流圈。

2、学校、教师没有重视微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学校官方微博大多只会在招生时期一些招生信息,对本校学生对自己学校建设的各方面现象了解较少。本来学生是高涨的期望却变成了冷淡失意的结果。教师在对学生情感、生活方面的微博较少而且存在“完成任务”的嫌疑。

3、部门微博缺乏专人管理,学生也缺乏向部门微博求助的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学生也大量的@某个固定的人。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给辅导员、教师工作加大了工作量。其实他们是可以向专业的部门微博咨询或得信息的,但因部门微博不能及时回复学生而受冷落,多数学生也欠缺咨询部门微博的意识。[2]

三、河南高校师生微博互动交流亟待加强的途径。

2006年,中国真正进入微博时代。微博在高校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着丰富作用。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综合国家、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各方面的努力,切实使微博成为师生交流的较好载体。

1、国家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负面影响。

国家较好的社会氛围对于培养一个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我们处于构建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教师将主流意识通过微博的传播能进一步拉近学生参与政治文明建设的距离。

2、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设立部门专职处理微博。

国家教育目标指引高校在运用微博这一载体时,通过设立专职人员解答学生疑惑,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校的一份子,是学校的主人,才能增强与学校老师的有效互动交流,加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3、教师不仅要有关学习资料、信息,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

高校辅导员、教师只有在与学生有生活、精神上的交流时,才能真正培养起真挚的心灵沟通。这样老师与学生才能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情谊,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展开。

4、学生要提高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对学校及老师的信任感与荣誉感,培养起“对口”意识,使微博这一载体真正起到加强师生交流的作用。

大学生要有“对口”意识是指在处理各种事情时要知道哪个部门是管这块的,怎样去表达才能更有效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向部门微博求助不仅会使答案更加准确清晰而且方便快捷,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微博上其他方面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韩寒.《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师生互动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2-06-19.

[2]王俊秀,杨宜音.《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5-20.

上一篇:物理学中常用研究方法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