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下初中化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23 12:52:54

实验教学下初中化学教育论文

1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已经学生学习化学的表现来看,化学实验教学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以及启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强烈的求知欲。化学实验之所以能提升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因为试验中所产生的某些现象,例如:光、颜色的变化、燃烧、产生的气体、生成沉淀、爆鸣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新奇的化学现象可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性、积极性,以便于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意向。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获取的成功会让他们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积极的、主动的学习。

例如教师这样说到:“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化学这门学科吧,那么我们就来动手做一个比较有趣的化学小实验,这个实验的题目就叫做‘舞动的木炭’”。首先要取出一只试管,并在里面装上固体的硝酸钾3~4g,接着使用铁夹将其固定在铁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当固体的硝酸钾在逐渐的溶解之后取以小豆粒大小的木炭放入试管中,并且要继续的加热。待一会时间观察,会发现小木炭在试管中的液面上突然跳跃起来,一会上下,一会翻转,就像是在水中跳舞一样,同时还发出了灼热的红光,看上去非常的有趣。“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小木炭的优美舞姿吧!”当老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很多的同学举手说要亲自来完成这个实验。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看着固体硝酸钾变成液体,观察小木炭的动作,这样奇特的现象早已经将他们的注意力牢牢的吸收住了。待实验完成之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有谁能告诉我,小木炭为什么会在里面舞动呢?接着学生在就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让你意想不到,不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并借助化学书上的相关理论,学生们便可以得出争取的结论。原来是因为:小木炭刚放进硝酸钾液体中的时候,硝酸钾的温度还比较低,未能使小木炭燃烧起来,因此小木炭在试管中静静的躺着;待酒精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之后,使小木炭的着火点达到了,这时才和硝酸钾发生了激烈的化学反应,同时还放出了大量的热,让小木炭立刻燃烧发光。主要是因为硝酸钾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之后放出氧气,氧气又立刻与小木炭发生了反应从而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就是产生的这个气体让小木炭在试管中舞动了起来。当小木炭在跳起来之后就脱离了下面的硝酸钾液体,中断了反应,致使二氧化碳气体就不再发生任何的反应,当小木炭因为受到了重力的作用落回到硝酸钾上面的时候,反应又产生了,使小木炭再一次的跳跃起来。通过这样循往复,所以小木炭在试管中不停的舞动。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新事物。通过对实验的尽心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化学实验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关于NaOH溶液与CO2之间的反应,教材中是这样设计的:将NaOH溶液加入到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里,通过塑料瓶变瘪的现象来证明NaOH溶液能与CO2发生反应,其现象非常的明显。但是有的学生会认为这种现象并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还有可能是CO2溶解于水所造成的,因为学生对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程度并没有直观的认识。在这里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接着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将它继续探究下去:第一,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塑料瓶变瘪到底是不是因为CO2溶解于水造成的?第二,除了使塑料瓶变瘪,你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来证明NaOH溶液究竟是否与CO2发生反应了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使用对照试验解决疑问,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更有兴趣来继续第二个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了解了验证反应发生与否的方法,既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又进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这种主动探索的兴奋性,激发了学生的新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按照皮亚杰的认识论观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即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主体在中介(教师或伙伴)的帮助下,独立自主地作构建性的学习方能有效实现,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而要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与构建。例如,在探究铁器生锈的条件时,先启发学生提出下列三个假设:

(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铁器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水与铁发生了化学反应;

(3)铁器生锈是水、空气中的氧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假设,再引导学生设计下列三个实验探究:

①在一支干燥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并用橡皮塞塞紧;

②在另一支试管中注入一定量刚煮沸过的水,往水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铁钉浸没在水中),在水面上加一些植物油,塞上橡皮塞;

③在第三支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往水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铁钉一大半浸没在水中,一小半露在水面上);一周后可观察到第①、②试管中的铁钉都不生锈,而第③支试管中的铁钉生了锈,并且在铁钉与水、空气交界处锈得最厉害。根据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假设(3)是正确的,即铁器生锈是水、空气中的氧气共同对铁作用的结果,进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通过这样的层层分析,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问题探究的思路,教给了学生问题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问题,要转变这种教育理念,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究化学知识。

上一篇: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论文 下一篇:城市电力系统应急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