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多音字教学的音韵学视野

时间:2022-07-23 09:02:17

古文多音字教学的音韵学视野

人教版高一教材中《论语导读》收录了《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生对其中“乐”字读音颇感疑惑,《汉语大辞典》将“乐”标音为yào,“喜爱”义,而《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却未收“yào”音,面对古文中类似的多音字,在教学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因为字音变化多而繁,多音字教学已经成为字音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们常用的多音字记忆教学方法大概分为字义记忆教学法和词性记忆教学法,反而忽略了从字音本身入手,用音韵学方面的字音理据来记忆和教学。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运用新办法来解决古文中多音字的教学是可行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新一代初高中语文教师大多为汉语言文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在学业阶段已经或多或少接触了古汉语和音韵学的相关知识,那么,对多音字的备课和教学过程就应该自觉运用所学的音韵学知识,对其多音形成理据和语音形成历史应该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对广大语文学习者和教学者来说,多音字教学的目标是真正掌握读音理据,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灵活、适当地运用音韵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特殊的多音字,作为字义、词性记忆教学方法的补充,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师学习层面

教师应该将音韵学知识的相关习得作为专业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备课阶段,针对古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深刻了解其古音发展历史和演变成因。教师可以通过查询实体书或网络资料的方式进行备课,比如上海师范大学建立的东方语言学网,提供了大部分常见古文多音字的音韵地位查询。

从具体操作方面来说,理解汉语中多音字的变化,我们就要掌握该字多种读音形成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汉语语音发展经历了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三个时期,一个多音字的读音发展到现在,必然有它的历史根源,尤其是近代音,它以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主要音系,而《中原音韵》的基础正是元代的官话,元代以大都(今北京)为首都,官话基础与今北京话已经非常接近。只要了解特殊多音字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我们就不难解释学生的疑惑。

“乐”在上古的反切为“五教”切,到了中古时展为三个读音,但是仍沿袭下来了“五教切”,《广韵》中明确注明:“乐,好也,五教切。”从《广韵》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乐”表达“喜好”义时,属于疑母效韵,这就为今读yào提供了理据。到了与普通话最为接近的近代音阶段,《中原音韵》标注“乐”有一音为“影母,萧豪韵,去声,拗小韵”,这应该是与上古、中古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读音,已经与今音yào相差无几,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仁者乐山”中,“乐”读为“yào”是合乎情理的,这就避免了教学中的疑惑。

类似的教学情况还有“道行”的“行”字,学生对xíng与háng的读音不会陌生,但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héng的读音。同样,我们借助音韵学上的语音演变和发展,也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这样的特殊读音,我们同样查阅相关音韵资料,发现在《广韵》中有“行,户庚切”,《中原音韵》中有“晓母,庚青韵,阳平,行小韵”。那么出现今音héng的现象也就不会奇怪了。

二、教师教学层面

由于高中生尚未系统学习音韵学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古文中的多音字,教师应当灵活地、浅显地解释一些音韵知识,并将音韵理据法与字义记忆法有机结合,因为古代韵书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字典、词典,它不仅有读音,而且往往例举出了相关的释义,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字音字义的发展延续。

当代高中生处于知识获取途径多,知识获取量大的学习环境之中,有接受深度知识的条件。在教到一些古文中的特殊多音字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该多音字的音韵学知识是大学生或研究生才能学习到的,这样的教学策略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这是因为:我们普遍认为古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古文中的特殊多音字又是古文教学中的难点,学习过程中克服最大困难的过程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促使学生寻求解决古文多音字问题的根本方法,以实现内在潜能的最大化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必须说明的是,音韵学理据法适用于读音明显有异的多音字教学,特别对解释一些古文中的多音字有帮助,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当将它与字义记忆教学法联合使用。对现代普通话中声调有别的多音字,该方法需要运用的知识体系对于高中教学太过深奥,不推荐使用。

总之,在多音字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一些古文中出现的多音字进行音韵学上的音理分析,一方面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该多音字;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完整地保留传统文化,对国学和音韵学的普及也有很大帮助。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241000)

上一篇:严把投资审计关确保审计质量优 下一篇:人文并重提升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