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高速公路隧道采空区治理

时间:2022-07-23 01:38:15

山西某高速公路隧道采空区治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山西省某高速公路隧道采空区治理方法,结合地勘资料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对采空区治理范围、注浆孔设计、浆液配合比、施工工艺以及工程质量检测作了说明,以期对似隧道采空区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采空区、治理、全充填压力注浆法

拟建项目为山西省西部某市环城高速公路,路线走向自北向南,全长22公里左右,设计行车速度80km/h,设置上下行分离式双洞隧道。其中煤矿采空区主要分布于起点至7.5公里路段。由于该地区煤层自北而南向下倾斜,起点区域煤层埋置深度较小,采空区分布广泛,对本项目影响较大。其采空区分布区域设置隧道一座,长608米,本文将对该隧道采空区治理方案进行研究。

1 隧道采空区区域地质概况

隧址区域属山西省中东部黄土高原东缘太行山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项目区赋存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石炭系、二叠系及新生界第四纪。其中,石炭系地层主要由泥岩、砂岩、灰色页岩、粉砂岩、石灰岩及7―10层煤组成;二叠系地层主要由中细粒碎屑岩、泥质岩组成。

隧道区域煤矿批采5、6、8、9和15煤层,主采8、9和15煤,为斜井开拓,长壁式采煤,使用金属摩擦支柱配铰接顶梁支护顶板,采空区顶板管理为自然垮落法。目前矿区内9和15号煤层已基本采空。线路呈北东-南西向横穿矿区,9和15号煤层采空区对线路都有影响。9号煤层平均厚2m,矿井回采率为15%;15号煤层平均厚6m,平均埋深198m,矿井回采率约30%。剩余孔隙率约为30%,影响高速公路的长度为776m。目前地表未发现塌陷坑等地面变形迹象。

采空区覆岩结构主要由三组单元组成: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石炭系上统山西组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灰色粗、中、细粒砂岩。

2 采空区冒落裂隙带估算与稳定性评价

根据《矿山开采深陷学》中的理论,采出厚度与塌陷冒落带及裂隙变形带之间有如下关系:

实践中一般用下式估算冒落带高度:

式中:h―冒落带高度;

m―采出煤层厚度;

a―煤层倾角;

冒落带、塌陷带和裂隙带合称三带,三带高度与岩性有关,一般情况下软弱岩石形成的三带高度为采出厚度的9~12倍,中硬岩石为采出厚度的12~15倍。

计算结果:

煤层开采厚度为6m时的采空区冒落带高度: =24.24m

煤层开采厚度为1.36m时的采空区冒落带高度: =5.49m

勘察区的采空区主要为9#和15#煤层单层或双层采空区,采空区覆岩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山西组和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全~中风化泥岩夹薄层砂岩及石灰岩,覆岩总体属于软弱岩石类,采空区埋深35~231m,最大累计采厚约7.5m,采深采厚比为5.83~33.0,最大冒落高度约30.3,冒落裂隙带高度最大约90m。采空区欠稳定~不稳定,采空区对路线影响较重~严重。

3 采空区治理

3.1设计方案

本项目隧道采空区治理拟采用全充填压力注浆法,即在地表钻孔,通过注浆泵、注浆管,将水泥粉煤灰浆液注入采空区及其上覆岩体裂隙中,浆液经过固化,胶结岩层裂隙带,同时采空区内的浆液形成的结石体对其上覆岩层形成支撑作用,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

3.2采空区治理范围的确定

采空区治理长度以采空塌陷区沿路线延伸方向分布长度为准,即L=路线延伸方向空洞长度,单位:米。

治理宽度为路基范围内向两侧按68°(岩性不同,其值有所变化)的岩层应力扩散角考虑所确定的宽度,即

B=D+2d+2Hctgβ。

式中:B―为治理宽度,单位:米。

D―公路路基底面宽度(m);

d―路基维护带一侧的宽度(m)(一般取10m,桥梁取20m)。

H―为路限坡口或坡脚至采空区底板的垂直距离,单位:米。

β―为采空区覆岩应力扩散角,β=68°。

经计算,隧道范围内采空区治理宽度为235m。

3.3 注浆孔设计

沿路线轴线布置1排,孔距15m,采空区左右两侧治理边界各布设1排帷幕孔,孔距为20m,其余注浆孔排距20~35m,孔距25m。

注浆孔的设计深度为地面至15号煤层或采空区底板以下0.5m(能确认层位即可)的深度,注浆孔的注浆长度为采空区最上部完整基岩顶面以下5m至15号煤层或采空区底板,孔口管长度为地表之上1m至完整基岩5m处的深度。

3.4 浆液配合比设计

根据以往经验和当地材料供应情况,确定注浆浆液为水泥粉煤灰浆,其水固比为1:1.0~1:1.4。一般路基段水泥占固相的15%,粉煤灰占固相的85%;在桥梁、隧道段水泥占固相的30%,粉煤灰占固相的70%。这种浆液配合比已经考虑了受采空区充水影响的情况。

帷幕孔需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较稠的浆液或在浆液中掺加一定量的速凝剂(水泥重量的2%),使注入采空区的浆液尽快凝固,以形成帷幕,防止浆液流失。

3.5 注浆工艺设计

本项目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1)定点

注浆孔应用经纬仪、皮尺进行实地测量放样,钻孔实际位置原则上不应超过设计位置0.5m。

2)成孔工艺

钻孔均在地表施工。

① 用φ127mm钻头开孔,钻至完整基岩6m后,下入φ114mm套管或焊管护壁,然后变径为φ91mm。在第四系卵、砾石层的钻探过程中采用跟管钻进。

② 用φ89mm钻头,钻至煤层采空区中的塌陷冒落带或煤层底板以下1m。

3)注浆工艺

① 施工顺序:按采空区的倾斜方向,先施工采空区底板标高较低位置的注浆孔及构造物工点处的注浆孔,再沿倾斜方向由低向高、由边部向中心展开施工,钻孔分二序次进行。

② 注浆

注浆采用浆液浓度先稀后稠的方法,注浆开始后,要定时观测泵的吸浆量和泵压,记录注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收集原始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注浆量和浆液浓度。

注浆时,应避免在短时间内注入大量的水泥粉煤灰浆,当注浆量较大时,应采用间歇式注浆法施工,或在孔口加一漏斗状的投砂器,用浆液将砂或石屑带入孔内,或在浆液中加入水泥重量2%的速凝剂。

③ 单孔注浆结束标准

在灌浆孔的注浆末期,泵压逐渐升高,当泵量小于70L/min时,根据结构物类型和采空区特征,孔口压力在1.0~3.0MPa,稳定10~15分钟,可结束该孔的注浆施工。

3.6工程质量检测

1)变形观测

应建立完整、持续、稳定的观测网,以便于积累资料,控制和评价处治效果。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及相关技术要求,在不受采空区影响的稳定区域内选埋基准点;在采空区分两种情况布设观测点,建立观测网。

①处于路基工程范围内,在地表设观测点,沿路线中线每隔100m布设一个横断,每个横断设5个观测点,分别位于中线和两侧各12.5m、30m处。

②处于桥梁工程范围内,纵向沿轴线按墩台中心布设;横向以墩台为中心,向两侧间隔依次为15m、30m、50m布设,共设7个观测点。

2)施工结束后处治效果检测

采空区处治结束6个月后,依据工程类型及重要程度,隧道工程采用钻孔取芯、孔内波速测井、孔内电视摄像、注浆检测、地表变形观测等手段进行检测。浆液的结石体抗压强度,对于隧道下伏采空区的注浆浆液结石体抗压强度不小于1.8MPa。公路主体工程(路基、隧道与桥梁)应在采空区处治施工后,经检测认为施工质量满足要求后方可开工。

4. 结语

采空区对隧道结构安全影响较大,设计施工均应谨慎以保证安全。采空区治理属隐蔽工程,勘察工作的准确性决定着采空区治理的效果,应采取多种手段综合调查。治理过程中应加强现场监理工作,准确计量充填骨料数量及注浆数量,验证勘察成果。治理完成后还应重视治理质量的检测,待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隧道施工。

上一篇:隧道拱部预裂爆破\光面爆破施工技术 下一篇:刀具补偿在石材加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