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视角下的秦腔翻译研究

时间:2022-07-22 10:58:32

陌生化视角下的秦腔翻译研究

【摘 要】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的秦腔是最早起源于陕西的民间艺术形式,当属陕西特有的民间艺术,如今发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查阅知网上相关文献,目前对于秦腔的开发与保护的研究尚处于空窗期,较少有学者关注,因此,本文主要以秦腔为落脚点,以陌生化理论为研究基础平台,重点分析秦腔翻译的相关举措,借此实现发展壮大秦腔翻译事业,弘扬秦腔文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秦腔;翻译;陌生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08-02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的秦腔是最早起源于陕西的民间艺术形式,当属陕西特有的民间艺术,如今发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它诞生于明朝末年,纵横兴盛于整个清朝,广泛流传于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等各个省区,并行于京剧、柳腔等戏曲形式,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经过不断发展,兼容并蓄各家艺术之所长,逐渐融音乐、舞蹈、戏曲、唱腔为一身,煅造出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完备的戏曲体系。但是,不容置否,二十世纪科技的快速发展促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的色彩斑斓,作为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秦腔也面临着国外“精致文化”和国内“速食文化”的内忧外患之冲击――除了观众数量下降的状况外,还出现了观众群的断层隔代现象,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挽救秦腔的“没落贵族”惨状,促使秦腔自身的华丽转变,以不断适应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保留并振兴,发展并壮大历史悠久的秦腔艺术。然而,查阅知网上相关文献,目前对于秦腔的开发与保护的研究尚处于空窗期,较少有学者关注,因此,本文主要以秦腔为落脚点,以陌生化理论为研究基础平台,重点分析秦腔翻译的相关举措,借此实现发展壮大秦腔翻译事业,弘扬秦腔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陌生化理论下秦腔翻译的意义关切点

《作为手法的艺术》一书,是由俄国形式主义代表及主要发言人什克洛夫斯基于1916年编著,此书中首次提出陌生化的概念解释。什克洛夫斯基在书中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1]这里所说的反常化其实就是本文中所论述的陌生化。后经不断发展,在陌生化理论雏形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一个完整意义的表述,即当人们日积月累的见解逐渐固化成型甚至出现审美疲劳时,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艺术处理和深加工,从而使其重新唤醒观众的审美情感,提升观众的观赏欲望和情感冲击力。这也成为俄国形式主义的概念核心,在俄国文化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陌生化手法让本来已知的事物变成未知, 让本来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起来, 具有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2]由此可以看出,“陌生化”主要包含作品本身、作品呈现方式以及观众三个元素,而作品本身与观众都属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陌生化只能通过秦腔翻译本身灌注在观众身上的方式来影响文化内涵的传播与宣扬。也就是说,要通过对秦腔本身施加作用力来建筑起作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这种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共识”“共鸣”“共存”三个方面。

共识指的是观众在观赏秦腔翻译作品之时,能够对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秦腔的艺术表现力有一个大体一致的了解与体会。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来吸引更多观众注意力,往往会面临着从社会敌对视角去剖析作品本真价值底蕴的威胁,但是,也正是这股敌对气势能够促使观众去关注秦腔原始意义的建构,加深对秦腔本身的了解和体会。就像王寅曾说的,“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表达出来,应在译文中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3],如此便能通过意识领域的共识共鸣,产生文化领域的共通共传。共存则是指在秦腔翻译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作品叙述表示的表面层次展现,而需要顾及到秦腔表演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便捷性和差异性,纵横整个人类社会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情感体验,挖掘出各国文化的熔点和萃点,吸收融合,翻译出能够被各国文化接受的范式文化作品,给人一种在意料之中而又出乎意料的精神迸发力,实现各国观众对秦腔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二、陌生化理论下秦腔翻译的举措

在二十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浪潮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本国戏曲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之中,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中国戏曲文化传递功能的代表仅仅局限于京剧、粤剧以及昆曲唱腔这三者当中,中国其他的民间戏曲项目包括秦腔、柳腔、黄梅戏等三百多种文化形式还处于待挖掘、待开采阶段。因此,对于秦腔作品翻译研究势在必行。其实,翻译工作归根结底便是实现语码转换的全过程。“一般来说,在一个句段或语篇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被称作语码转换。”[4]语码转换,也就是Z言陌生化,可以以语音、语符、语义三个角度为切入点,促使产生三种转换技巧,分别为语音陌生化、语符陌生化以及语义陌生化。这与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陌生化’的方法:第一是叙事角度的变化,第二是影射和隐喻,第三是使用异域语”[5]相差无异,从而也得以印证。

语音陌生化的秦腔作为一种唱腔形式的核心路径,也是需要重点加强的主要方面。语音主要通过韵律节奏和语言用词等形式加以表现,也就是说秦腔演唱过程中要打破原有的传统唱腔形式,采用新颖的节奏韵律和发音唱腔进行演奏。因此,译者在翻译整理秦腔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语言的变化多端,采用直译法或意译法,利用吸引力强的词语符号来加以表述。例如生旦净丑四行当可以按照可乐、咖啡、沙发等音译词直接翻译成Sheng、Dan、Jing、Chou;洗、抹、揉、勾、勒、意、粘、挂等“勾脸八法”可直接意义为 wash、smear、rub、delineate、tighten、add a crowning、glue、hang;如此便一改原有的英语单词复杂模式,采用简单的直译形式进行翻译,简洁大方而又朗朗上口。

语符陌生化指的是在秦腔演绎过程中通过不同表现载体和象征符号呈现出异样的表演风格,从而实现“陌生化”的观赏体验。其实,关于语符陌生化到底合不合理的问题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纷争不断,有学者赞同将翻译重心放在“可表演性”上,实现翻译作品的舞台效果;还有学者强调要忠实于秦腔原作,将演员与翻译作品分离。而本文中,笔者支持大部分学者的意见,认为秦腔的翻译要立足于舞台表演效果之上忠于作品本身。例如:《杨门女将》中,把“鼓锤敲烂无将官。往日里讨封赏满朝笏板,今日里点将帅噤若寒蝉…”翻译为“No one responds to the drumroll for of-ficers. On usual days,many hands were gathered for largess. To-day,they all shrink back to elude the risks...”将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象写实翻译,用这些实物作为象征符突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保留了秦腔的地方特色价值。语义陌生化指的是文化多元的不同价值观念下的语音符号承载的语义再现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翻译秦腔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象征符的不同语义表达内涵等。

三、陌生化理论下秦腔翻译的启发

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载体形式的秦腔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置喙的艺术性和价值性,值得更多的学者关注研究其翻译工作,促使其凭借自身强大的文化内涵,以更加强劲的姿态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从而彰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在秦腔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读者,读者必然也是译者”,因此,需要时刻注意文化多元性所Ю吹母髦植槐阒处,特别是需要考虑到各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兼容并包的姿态融会贯通,关照西方特殊的历史文化基础和强大的科学技术实力,以多样的翻译手法和技巧完美诠释作品的文化底蕴,努力塑造出形神兼备的秦腔译文,从而实现世界秦腔文化的多元互通,真正实现秦腔翻译的最终目标――主打民族文化的王牌,实现走出国门、立足世界的宏伟目标。

作为戏曲声腔代表――梆子腔的初代鼻祖,秦腔以戏曲梆子打击节奏,应用多变的唱腔板式演奏出多部慷慨激昂、生机勃发的民间艺术品,诉说着豪放不羁、充盈丰沛的情感价值取向,千百年来收获了无数观众的推崇,特别是西北地区的中老年观众,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食粮。具有如此深厚文化象征的秦腔在翻译加工、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好“共识”“共鸣”“共存”的“三共”切入点,切实在“语音”“语符”“语义”的“三语”举措方面下功夫,齐头并进,真正做好我国秦腔的翻译工作,塑造出完善的秦腔文化。

参考文献:

[1]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2]孙秀娟,刘爱真.英汉电影片名的陌生化手法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2).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83.

[4]张晓红.陌生化视角下中文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5]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作为手法的艺术[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关长平(1978-)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航空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

文 倩(1978-)女,陕西咸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

上一篇:浅谈戏曲道具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在角色塑造中的感受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