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述评的写作特色探微

时间:2022-07-22 09:42:35

经济述评的写作特色探微

现代社会,人首先是经济的人,然后才是其他。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前提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今,中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经济运行与每一个家庭和个人有着更直接的联系,当下的中国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经济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当经济关系成为一个社会所有关系的基础纽带时,这个社会的效率便会比以往任何其他因素,比如血缘、宗族、宗教、派系等做纽带关系时更高。

关于经济新闻,《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定义为:“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①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就整个社会来说,经济包罗万象,人的生、老、病、死无不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新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其中包括消息、专访、述评、读者来信、工作研究和调查报告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经济述评的写作特色。

什么是经济述评呢?经济述评就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重要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以背景事实进行解释、评述,分析其中需要解决的或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而发表的带有评论性的新闻报道。经济述评是一种熔新闻与评论于一炉的边缘文体,以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为基础,而又以揭示其本质及意义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独特的报道方式。

在经济述评中,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即“述”与“评”,有评又有述,根据两者在文章中的比重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经济述评分为两类:一种比较常见的是述多于评,其具体表现形式接近于一篇新闻报道。如1995年荣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乎?慢乎?》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评多于述,以评为主,辅之以必要的阐述,这种文章接近于评论。如1992年8月19日《羊城晚报》刊发的《生产领域一道难解之题――“诸侯经济”引致“战火不绝”》就属于此类。

当然,经济述评就评论的范围上看,也可以分为一事一评与多事综评两种主要类型。前者在于抓住一个蕴涵深意的新闻事件,或者说事件中的某一个部分,要么片断,要么细节,给以评述,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态度和倾向,或赞扬提倡,或反对抨击。后者则是就综合性的新闻材料或某种倾向,进行综合性的概括和分析,通过评述当前的形势、剖析事物的特点,分析其趋势和走向。

经济述评是针对现实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评论。首先要求选题有针对性,确确实实是大家关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分析要透彻、明了。我们认为经济述评的写作要抓住以下几个特点:

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新闻事业本是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所发生的事实和值得传播的新闻应该是不计其数。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首次提出了“新闻洞”这个概念,“因为报纸的‘新闻洞’是个有一定之规的系统。为了从经济上考虑,报纸上刊登新闻的版面大小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当报道一件新事情时,就必须略去一件或数件其他的事情;要想加上一点东西,就必须减去一些东西。这是一个在有一定之规的封闭系统中的强迫性选择”。②因此,任何一家新闻媒介,本身就有一个如何去选择新闻的问题,选择一些较为重要的或者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闻事件来进行报道。而经济述评作为宣传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每日每时发生的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中,要精心挑选那些新闻性强、评论价值高的为众人关注的问题来进行评论。它可以针对当前经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需要提出来加以克服;也可以分析社会上经济现象的某种倾向,分析其实质,让人们加以注意;也可以针对人们普遍关心、议论最多的重要经济事件和问题,给予一个正确和客观的回答,帮助人们分析其特点;也可以针对某种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发展变化的新事物、新思想和新风格,分析其意义和将造成的社会影响。

题材的针对性和典型性是经济述评选材的标准。前面我们提及的一篇获奖的经济述评――《经济增长速度:快乎?慢乎?》,就是针对人们对经济增长到底应该保持什么速度迷惑不解而发表的述评。我们知道,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人们对于应该如何保持这种势头,长期以来比较模糊。有人说经济增长快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在这篇文章中对这些都作了很鲜明的分析。文章分三个部分,即“快在哪里?”、“慢了行不行?”和“速度多少合适?”,对群众所关注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当然,经济述评作为一种新闻报道的形式,它的针对性与其时效性是一致的。因此,讲针对性的时候,也要讲究时效性。

经济述评要注意分析经济现象的成因。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它的出现、萌芽或兴盛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而每个人也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客观经济运行的环境之中。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总是要尽可能多地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尤其是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因此,作为经济述评,有必要帮助人们揭开各种经济现象之谜,分析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

1992年7月10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曾经刊播一篇题为《北京的名牌产品为什么纷纷落马》的经济述评。文章分析了名牌产品纷纷落马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企业领导市场观念淡薄反应迟钝,外因是企业没有真正的决策自。内因加外因,作者对曾经是名牌的产品之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变得悄无声息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的背景作了交代,进行了分析,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经济述评要注重分析经济现象的利弊与意义。经济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客观的经济活动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制约,时常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经济活动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新与旧、利与弊、本质与现象、有序与无序、长远的和短暂的等各种经济问题交织混杂在一起。作为经济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经济述评应该帮助受众排除混杂,分析其中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使受众有一个比较全面、辩证的认识。同时,经济述评也要及时地帮助人们认识新事物的出现对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影响。1994年曾荣获过“第五届中国新闻奖”的《誓与改革风雨同舟》,在《山西日报》发表后引起很大的反响,文章每个部分都是通过一个国企工人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感受,从小处着手,分析搞好国企改革的意义,与自己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

经济述评要注重分析经济现象的走势、对策。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过程,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素质的不同,对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认识就见仁见智了。同时,经济活动又在不断地运动,对其发展趋势,人们是比较关心的,同时人们也比较关注那些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的走向、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将采取的政策。因此,经济述评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信息,增加受众采取行动、规避风险的把握性。同时,通过分析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找出一种方法,使之走向健康发展之路。1994年12月30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曾经刊播了一篇题为《反暴利,在南昌为什么难以展开》的经济述评,这篇述评就是以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群众普遍关心的物价问题为切入口,揭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培育和规范市场行为这一主题。从“呼唤反暴利”和“好的法规却形同摆设”入手,反映了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吃”和“穿”的价格行为,剖析了消费者对反暴利的多种心态,分析了管理者和法规自身的不足,提出了应该采取的对策。

总之,经济述评的选题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有评有述,抓住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特点和本质,阐述正确,评价得当。这样,经济述评才会有读者。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经济述评不好写,其原因在于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政府治国的基点之一就是谋划经济,要以政府的公共性、市场的公开性、法律的公平性来均衡市场上所有的利益主体,而这一切不能靠以往的经验,不能靠拍脑门,只能靠科学,靠规律,靠常识,靠人类文明积淀的各种学科理论。不掌握这些理论,就无法揣摩当前经济大势之由来,无法厘和政府所有政策之出发点和时代特征。因此,写经济评论不仅仅是看政府文件,更重要的是领会其所以然,为什么要这样以及这样带来的后果。每一项政策都有利弊,我们需要权衡的是历史背景,需要在宏观远景中观察微观和细节。所以,加强学习是写好经济述评的第一要务。

著名学者型记者艾丰认为,记者首先要学习经济理论。这种学习,主要是一种“综合式的学习”、“框架式的学习”。③综合式的学习,就是把各种经济著作都拿来学。基础性的要学,专门性的也要学;中国的著作要学,西方的也要学;纯理论性的要学,政策性的也要学。总之,要广泛地涉猎。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记者学理论,就最主要的目的来说,并不是研究经济理论,更不是在这方面建立自己的学说。它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了解经济理论,了解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各种流派、争论所在、发展趋势等。不广泛涉猎,怎能了解呢?

什么都学,怎么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又怎么可能都学得懂呢?这就要采取“框架式”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说,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要弄懂一切经济理论,更不是在一切专门领域都钻进去。学习的目的只是了解一个大概的理论框架就可以了。掌握了这个框架,一旦遇到某个理论问题,知道它的门牌号码,知道到哪里去找它就可以了。还要从实际生活中学经济理论。记者的工作岗位是在生活的第一线,是在社会发展的最前哨。这是记者学理论的一个好条件,比较容易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学习方法应该是“生活中找问题,理论上找答案”。

深入实际,触及问题的深处,搞好调查研究,这是写好经济述评的必要条件。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除了要调查了解事实发生的背景过程外,还要认真查阅相关材料、文件,征求知情者及专家们的意见;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求教于行家,尽量不涉及那些政策界限不清或一时闹不准性质的问题,防止失误。

经济述评贵在以小见大,引人思考。不一定件件是大事,很多成功的经济述评恰恰是从小事入手的,要善于抓住那些不被人们注意,但却关系到大多数人利益的事件、问题,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加以透视,给读者以启示。

注释:

①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78页。

②约翰・奈斯比特[美]著,梅艳译:《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4页。

③秋山:《评艾丰的〈经济述评自析集〉》,《新闻与写作》,1996(4)。

(郭赫男为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万红金为《深圳商报》六区新闻部记者)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时政新闻的“动情点” 下一篇:房地产广告中的情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