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培养策略

时间:2022-07-22 09:07:00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寻找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培养策略

摘 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的创设教学情境,并积极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并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增长智能,提高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体性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15-0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的最根本就应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就成了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重要表现之一。

1 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寻找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效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不仅能较好协调学生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还能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我一直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先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2 激发学习兴趣,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巧妙安排操作训练,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比例尺”时,先预设了这样的问题:“在一张纸上能绘出中国行政区划图吗?大家想知道怎么绘吗?”在这种情境下,全班学生马上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有了这种欲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讨。

3 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必将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所以,从学生的未来展着想,我们今天的“教”一定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会思考、会实验、会自学、会质疑问难的新型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在课前让学生带来许许多多的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上课时,先指导学生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引导他们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再去学习梯形、圆形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与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4 提供讨论、训练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能体现教学民主,又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机会。教学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交流,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当某一种新概念刚刚引入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剖析,这时教师就更有必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梯形”时,概念引入后就提出:“这里‘只’字去掉行吗?‘四边形’不要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只”去掉,变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它不是梯形;有的说:若是“四边形”去掉,就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而图形有的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它们有的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难道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于是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和“四边形”都不能改变或去掉,使概念更准确、清晰。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2]金佑来.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引导[J].职业教育研究,2008,(03).

上一篇:对小学低段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